初夏日本游(下)
京都的寺庙
京都的寺庙多如繁星。这些寺庙里少有菩萨或佛像(除了小小的地藏菩萨),似乎主要是修身养性的清净之所。说来奇怪,我也很少看到僧人,难道他们都躲了起来?离神稍远,却离逝者很近。不少寺庙都有一片区域是墓群。我在东京日暮里的街边看到一座小小的善性寺,一头扎进去,却发现里面主要是墓群。一只黑色的大乌鸦从我头顶掠过,站在墓顶呱呱地叫着,似乎在宣示这是它的领地。在国内,墓群大多在远离市区的郊外;而在日本,生死的界线更加模糊,似乎显示出他们对生死的态度更加坦然。

古建筑和枯山水,我都是门外汉。京都寺庙更多吸引我的,是氛围感,和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感。夏日的京都寺庙,被绿色统治。去岚山时,我特意pass了人满为患的小火车和竹林,却在从天龙寺去往大河内山庄的途中,扎进了一条竹林道。小道不宽,而道路两边的竹林又高又密,都向小道上方倾斜而来,抬头只见遮天蔽日、高耸入云的竹,颇为壮观。国内的竹林景观也不少,但如此密集、聚焦的竹林小道还很少见。


大河内山庄并非寺庙,但景观很美,把京都绿玩出了种种花样。石迹斑驳的微型五重塔点缀在一片绿中,绿就不单调了;古朴的塔顶小屋坐落在一片黄绿、微红、苍翠的树丛间,风景如画;即使纯绿,若是树叶嫩绿、灌木墨绿、地上苔绿,再加上蜿蜒至远方的石板小径,也能美到窒息。



大河内山庄最妙的一个地方是隐蔽在高处的妙香庵。房屋门口有张牌子:“15岁以下游客谢绝入内”,估计曾经被15岁以下的顽童折磨过。和很多京都寺庙一样,这里要脱鞋进入,踩在铺了席子的地板上,盘腿而坐,欣赏长方格子框住的绿树、红叶或白石枯景。


内室还有几张矮几,茶几上放置着打印了日本俳句(我猜)的纸条,另有长条宣纸、垫纸、毛笔,供游客自行抄写。我拿起毛笔,脑子里想到的是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还想到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京都寺庙在在让我想起王维的诗,日本人应该很喜欢王维吧。

从大河内山庄往常寂光寺的途中,路过一片挤挤挨挨的荷塘。荷塘右边是笔直雅致的参道,参道上方浓荫蔽日,像一条森林隧道;荷塘左边是供奉头发的御发神社。岚山中最让我喜欢的,不是寺庙里,而是这些寺庙间的途中风景。


常寂光寺的山景、祇王寺的苔景,都比不过从常寂光寺到祇王寺的幽静山道。这段路游客已经很稀少,道路两边是一户户雅致的私宅。这些私宅比我在东京根岸二丁目看到的宽敞多了,门前大多还种着花花草草,但我几乎没看到过房屋主人。





从祇王寺到爱宕念佛寺,大约要走15分钟。这段路途也很美,但当时已临近爱宕念佛寺的关门时间,我急着赶路,无暇停步。如果重新规划一遍,我会pass天龙寺,把这段路途细细欣赏。甚至去不去爱宕念佛寺都无所谓了,途中风景更好。



到达爱宕念佛寺时,细雨绵绵。爱宕念佛寺规模很小,山势陡峭,像是贴着山建造的。寺庙的特色是几百座小地藏菩萨。每座菩萨背后都刻着名字,似乎是众筹雕刻的。

出了爱宕念佛寺,在寺庙对面的公交车站坐车,到嵯峨小学校前下车。我惊讶地发现,嵯峨小学的操场是近乎自然的沙地。操场边有各种高度的单杠和攀爬架,皮皮说体育器材比他们学校丰富。当然了,更重要的是自由和闲暇。如果下课了都不能去操场玩耍,体育器材和高级的操场也都意义不大了。我想到在竹林道时,皮皮一直喊脏,他觉得混杂着小树枝的沙地就是脏,也许沙地操场能治好他的“都市病”。

学校旁有块大石碑,上面的文字透露出学校建造者的自豪之情:他们在校园里种植了四季植物,想把自然教育的理念传达给孩子们,并传达给周围的居民们。

地处远郊大原的三千院,在小红书上却是个热门景点。我们去时,果然游客不少,且多是国人。相比三千院,我们更喜欢它附近的宝泉院。对寺庙无感的皮皮把宝泉院列为他心中的京都寺庙No.1。

赤足坐在客殿的凉席上,看眼前的大松树(七百年树龄的五叶松),吃着门票包含的红豆铜锣烧,是他颇为难忘的京都时刻。宝泉院内还有不少特别的器物:水琴窟是两个高低不同的竹筒。把耳朵贴在竹筒上,会听到非常美妙的声音,如同空谷梵音,两个竹筒听到的声音还不同。


石盘是类似编钟的石质乐器,据说这些石片是稀有的原石。用木锤敲击石片,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不过我没有亲耳听到,因为皮皮先去用木锤敲击了一通,惊动了工作人员。他们合上了放置石盘的木箱,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加上“15岁以下游客不得触碰”的封印。有一个房间里有长方形的地火炉,地火炉上方吊着烧水壶,地火炉里有许多木灰。凛冬时节,僧人们就坐在这里烹茗取暖,看室外雪景。这些器物看着年头不短了,不知道现在的僧人是不是还会如此这般。


坐在偏殿的地板上仰望天花板,能看到一些极其陈旧的血迹。这是德川家康的武士在一场搏斗中留下的。后人为了纪念这些武士,把他们尸体下的地板做成了天花板。厮杀与宁静、战争和禅修,就这样无缝衔接,让我想到“菊与刀”。


东本愿寺和平安神宫是京都寺庙行中唯二不收门票的。皮皮爸爸把东本愿寺列为他最喜欢的京都寺庙。其他寺庙因为各种相似,已被他在记忆中弄混。东本愿寺则足够特别。它没有枯山水、小庭院,没有长方木框框出的风景,进门就是极其开阔的沙石广场,纯木质的大殿上走廊也宽宽敞敞,与其他偏殿勾连。内堂继续宽敞,抬头是硕大的斗拱,殿中的木柱还有桧木的清香。东本愿寺完全没有日式美学的小情小趣,恢宏阔大,梦回唐朝。




平安神宫前的广场和东本愿寺相似。东本愿寺的色调是黑,平安神宫的色调是红,绿瓦红墙。虽说平安神宫不收门票,但要进里面的内庭,还是要收门票。京都寺庙在这一点上是不吝盘剥的。



南禅寺像个大公园,可以随意进出,但里面的三门、方丈庭院、天授庵都要分别收门票。天授庵风景极美,而如果要进入那间最适合观景的房间,还要加钱。方丈庭院也美,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长长的回廊曲径通幽。当然,我在这里也没有看到一个方丈。






无邻庵离南禅寺不远,风景一般。若要品尝抹茶甜点,门票价格要翻三倍。但我在这里看到了一只优雅的鹳。它施施然飞来,停在水塘边,啜饮塘水。好几个游客都被吸引过来,大家屏息凝神,不敢惊动它。过了一会儿,白鹳张开白羽,扑打两下就飞到了十米开外的屋檐上。

我在日本还看过不少动物。京都蹴上地铁站出口处有一个燕巢,燕子妈妈正在给巢中张着大嘴的宝宝喂食,吸引我们看了好久;大河内山庄里的壁虎,尾巴比身子还长,似乎从未被自然毒打过;东京街头的鸽子毫不怕人,我离它只有10厘米时,它也只轻轻往旁边跳两下,倒是我与它擦身而过时,心头不免悬起;乌鸦在东京也随处可见,上野公园里的乌鸦甚至像蝉鸣一般聒噪;在根岸二丁目的巷道里,我还看到一条死蛇……


皮皮问我,为什么他看到的鸟居上,都没有鸟停留。其实,只要环境宜居,鸟处处可居。

日本吃住行
我们在东京和京都几乎没看到国内随处可见的早餐店,早餐全在便利店购买。便利店内都有微波炉,但便利店内都不能就餐,只能拿回酒店吃。

中晚餐自然没有国内那样的炒菜,我们吃过寿司、拉面、荞麦蘸面、牛肉饭、猪排饭。寿司全都非常新鲜、好吃,拉面和饭则有一半都偏咸。日本人虽然不吃辣,但口味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清淡,国内日料店中的拉面和饭,都是根据中国人口味改良过的。

日本人极度喜欢喝冷水。我们住过的酒店全都有制冰机。在第一家酒店吃自助早餐时,那里除了咖啡,没有热饮,连牛奶壶都特意放在冰块堆上。头天晚上就没喝上热水的我喝了一杯咖啡,又去接第二杯。可是咖啡机出了点问题,出来的都是热白开水。我知道那大概是咖啡机冲洗的水,也顾不得那么多,接了一杯赶紧喝。后来我发现只有寿司店供应热水,所以每次在寿司店我都喝好几杯热水。

在第一家酒店的自助餐厅,还有个小细节。工作人员发给我一张牌子,正面是绿色,反面是红色。她让我去取餐时把牌子的绿色面朝上,吃完了要走时把红色面朝上。日本人的细心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在上野的一家商场里,我从卫生间出来时,发现地上有脚印图标指示路线。这对像我这样一出商场卫生间就晕方向的人来说很友好。地铁车厢不仅两边有拉手,中间也有拉手;JR车厢里还有行李架。



JR是日本的国有铁路系统。和国内不同,日本的火车不仅连接城市与城市,也是城市内部的交通工具,至少在东京和京都如此。在我印象中,JR大多在地上,地铁则在地下。


我们在京都的酒店就在一个JR站旁边。第一天到京都时,还闹出了一则小事故。当时我们正要去吃晚饭,路过JR站。由于之前出站时,我们刷西瓜卡(日本国内交通IC卡)出不来,皮皮说:“我们的西瓜卡肯定在这里不能用,不信你把卡给我,我来试着刷一下。”我觉得不妥,但皮皮再三要求我把卡给他。我鬼使神差地把卡给了他,结果他刷卡后闸门开了。我俩都懵了。我再次刷卡时,闸机就发出警报,闸门不开了。第二天早上我们要坐JR,我的西瓜卡还是刷不开。皮皮爸爸刷卡进站,但站内找不到一个工作人员,只看到一个维修工。维修工告诉皮皮爸爸,闸机处有对讲机。可是沟通过程不顺利,皮皮爸爸和对讲机那头的工作人员都听不懂对方在说啥。无奈之下,我只有跟着皮皮混进了站(所以日本地铁刷卡进站全靠自觉)。坐JR到了嵯峨岚山站后,终于在闸机处看到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帮我操作一通后,我的西瓜卡才恢复了正常。


我们在京都乘坐的交通工具最多。除了JR、地铁,还有公交车。京都的公交车后门上,前门下,下车时付钱/刷卡。但如果是分段计价的公交车,则上下车时都要刷一次卡。司机不仅要负责找零钱、解释票价,还要用小扩音器向乘客播报信息(我也不知道他说的是啥)。有的站下车乘客很多,排成长队,下车时还有各种状况:找不开零钱的,上车没有刷卡的,下车刷卡不知道在哪里刷的,司机都很有耐心地处理。公交车上的前门处和后门处都有电子显示屏,用很大的字显示站名(多为汉字)。


日本的交通费不便宜。比如京都一票制的公交车,票价10元人民币左右,分段计价的更贵,JR、地铁也比公交更贵。我们要去三千院那天,按照网上攻略,在车站旁的自助售票机上买了地铁公交一日券。上公交车时,司机不在车上(起点站)。我们琢磨了半天:这一日券是上车刷,还是下车刷?一位穿着和服,盘着优雅发髻的日本老妇人特别热情地走过来问我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然后告诉我们一日券下车时再塞进机器里。后来老妇人下车时,还特意向我们挥手致意。


我们在日本住过四家酒店,其中印象最好的是京都梅小路皇家花园酒店。名字听着很高大上,价格还挺亲民,400多元人民币一晚。不过一到周末,京都的酒店价格都蹭蹭蹭上涨,梅小路皇家花园酒店的周末价格也会涨至近1000元人民币。酒店坐落在梅小路公园里,离梅小路JR站步行不到5分钟。酒店楼下就是一个大便利店,酒店前面是一家星巴克。临行前就听我表姐说,日本的星巴克比中国便宜。果不其然,我在星巴克里点了一杯咖啡+一份甜品,只要30多元人民币。不知为什么,我们住过的四家酒店窗户都紧锁,也没有纱窗。还好有换风系统,我并没有觉得憋闷。


最后那天晚上,我们住到了京都站附近。那天正值周末,人来人往。我们来来去去,都经过京都站。想起《名侦探柯南》剧场版里园子在京都站的那句经典台词:“京都是日本人的故乡。”在故乡待久了,就会想去他乡看看。9日他乡之旅落幕,我们都渴望再次启动征程。

初夏日本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