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
在机场的书店,我花了 59 块钱买了本正价的《在细雨中呼喊》,到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读。
该死的余华,让我的心跟着碎了一地,却哭不出来一点。
经常看你在小红书上说:女生啊,要精神上不受力。我现在都不确定这句话是不是你说的了。但我做到了尽量别让自己太受力,争取做个淡人。
可我低估了你的本事,你一本书、一篇小说,情节读起来虽然七零八落,但合上书再回味的时候,每个人物都有一条线穿起来,跃然在脑子里放电影。
真特么坏,让人无尽悲凉,却又只能做个哑巴,将每一个悲伤都咽进肚子里。
起初,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有点莫名其妙。通过一个小孩的视角,讲述他出生于南门,被人领养五年之后又送回南门的故事。书里写了他的母亲、父亲、兄弟和祖父祖母,还有他的朋友、邻居、寡妇、医生和养父养母。
人性之恶,之复杂,在余华的笔下不动声色,就能让你悲痛万分。
穷困的农村,有实际的苦难,更有原始的欲望,还有关于死亡的挽歌。祖父年轻时候的春风得意、志得意满,在年老之后每顿吃不饱的饭里,就着舔干净全家人碗底儿的娴熟动作,一点点全部消失。他预言自己命不久矣,可又拖拖拉拉好些时间才走。村里人在他死后,将他奉若神明,是他求来了好天气,是他阻挡了连绵的雨,是他给了这个家男主人生命。
可,这家男主人偏偏是个差劲人。家里三个男孩,最小的弟弟因救人在河里淹死,他非要个见义勇为的荣誉,想以此赢得官家的优待,希望落空后又跑到被救那一家漫天要价,不给就砸家闹事,最终被警察带走收场。
这位父亲的差劲,是一辈子都没走正路,还成天在家耀武扬威,偏执又愚蠢。养活一家几口人都挺费劲的了,他还往人家寡妇屋里钻,背过去十斤大米,拿过去家里用的家伙事儿,就图能睡一次。寡妇哪是一般人,要不是年老色衰没有年轻人去,哪会要你。就连小孩子都看明白的事儿,你还志得意满,骄傲万分。真是差到无以复加。
最让人心疼的是母亲,生母和养母都是可怜人。主人公在故事里是中间的老二,在家里地位就是个小透明,最好不出现,甚至是被全村认为是个灾星。而他的母亲,在家里是什么角色呢?
他母亲,是勤劳做活的一把好手,也是随时可以被父亲从田里叫走,关上门就配合造人的女性。按说大清朝已经亡了好多年,母亲对父亲的阳性崇拜实在是有点过分。裤腰带解不开,都要自责万分。
他的生母,是要找剪刀自主完成生产,刚生完孩子,还要去给地里男人送饭并挨骂的人。他的生母,是在走向终结的最后一刻,仍能半夜起身端来一个盆放床边,不让自己咳出血弄脏床铺的人。连绵的雨,是老天爷在心疼你。
他的养母,是个体弱多病的人,无法跟强壮的养父正常过夫妻生活。养母成天在屋里晒太阳,喜欢把内衣裤都拿出来晾晒。他的养母,是最信任他的人。他的养母,是在他养父在外面找人被捉奸在床出事后消失的。
余华笔下的女性,都很卑微、弱小,唯独不一样的是那寡妇,特立独行。
任何时候,强壮泼辣的女性都是稀缺资源。寡妇的穿衣风格十分大胆,同她站街边对年轻人发出“晚上来我家睡觉”的邀请一样。她的受欢迎程度,好到晚上进门都需要排队。最有意思的一段是,她装病把医生请来,说是肚子疼,掀开被子光溜溜的身子和壮美的体态,把医生迅速拿下。医生的伪善更逗,一边把事情完成,一边念叨:我对不起老婆,我对不起家人,似乎真能赎罪似的。
这些片段,在很多年之后被拼凑出来,成为两个孩子朋友之间的心照不宣。
医生一家看似幸福和谐,是村里被羡慕的对象,实则不然。得知父亲出轨寡妇,家里的女主人在经历了一次出走之后回归。多年之后,家里哥哥苏宇因为脑血管破裂死去。那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早上,爸爸、妈妈、弟弟都没有发现哥哥躺在床上不能说话的异常,正常出门上班上学。正是一家人的冷漠要了他的命。这样的生命终结,难免悲凉。
最解气的死亡,是主人公的父亲。在一次醉酒后,他的父亲掉进了粪坑里。正可谓,死得其所。这样的人,早该被阎王爷收走。
书中故事写了主人公很多朋友,也写了许多关于青春期的美梦。最终的最终,有些人走向死亡,有些人没有结局。
那个苦命的主人公,开始觉醒。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复杂的人性,像极了一根麻绳上数不清的线疙瘩,盘根错节。
我心疼书里面的所有女性,包括寡妇。我同样为每一位男性而惋惜。无力感、孤独感、悲痛感,都涌来的时刻,我知道,是我在成长。
借用书里的一句话收尾,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
再加一句:我们生活在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