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互鉴》:看展初体验
《丹青互鉴》:看展初体验
20270809
看了沈博的《丹青互鉴》郎世宁画展,感觉挺好的。
其实要说看展,更多的是看热闹,因为对于绘画并不精通,偶有知晓,也不过是一些皮毛。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耽误看展,就像是看比赛、看电影、看音乐会,又有多少能够看得明白。其实根本不用想的太多,有些时候只要去看就是了,也像看水塘里的荷花,又能看出些什么名堂呢,看了,高兴了,也就是了。
这次看展,遇见了一位专业的老师。前一段时间在辽博看《群星璀璨时》特展时,看见他在展览的外面临摹《芍药》,与他说了几句话。这次在沈博看展时又看见他,便与他打了招呼。过了一会儿,看他一个人在拍照,就凑了过去,与他闲聊,问了一些画展的事情。还是专业的人,说的都是专业的话,闲聊之中就涨了见识,是看展的额外收获。
郎世宁对于中国绘画的意义是非凡的,他带来了新的方法与思想,这一点是非同一般的。如果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绘画与艺术是从古典走向现实,郎世宁带给中国绘画的是从虚幻走向了现实。传统绘画强调传承,强调依谱作画,画者可以脱离实际而构造出玄幻的虚拟世界,亦即其绘画可以没有现实的依据,可以没有对现实的映射,完全依据固定的画谱和固定的手法,描绘经过了心灵转化的现实世界。当然这样的转化更具精神的色彩,却脱离了现实的实在,更多的抽象,没有或少有了写实。郎世宁的绘画所带来正是对于这种传统的颠覆,更注重写实、写生。为了传播西方绘画的透视学原理和技法,郎世宁协助年希尧,年羹尧的哥哥,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关于透视学的书籍,《视学》,绘制了该书的大部分插图,该书于1729年出版,2020年10月30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然而,西法绘画开始并不被传统画师接受,而是慢慢的才被认可和接受,这也是与康熙的赏识有关,并一直影响到了雍正和乾隆。
作为外行,有些时候并不能完全的欣赏和体会一件绘画作品的美妙之处,这其中的确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就说郎世宁的作品,如果不了解传统绘画的形成过程和表现手法,或也无法体会他的作品的特点和妙处,只会说他的画笔法细腻,画的像真的一样,而不能体会其根源,其实也是有赖于郎世宁的西画功底和训练,以及他的写生和写实的画法,没有了传统的程式化的表现。
当然,对于非专业的看客,无法从主题、构图、技法、色彩等方面去理解和欣赏一幅画作,但是仅就本能的观看,以好看与否来欣赏和揣摩,也未尝不可,就像看一位美女,看一朵鲜花,也没有固定的尺度和标准,只要看着好看,就可以愉悦心情,而其关键的看到了真品,也是珍品。也正因为如此,也是看展的一个理由。不要说看得懂与看不懂,好的东西看多了,自然也会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和鉴赏水平,就好比古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应该是一个道理。
关于看展,看画展,可以看的和了解的,会有很多的内容,而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与绘画相关的内容,对于看展也是有益处的。
一幅画的产生,有很多的故事,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和事项,不只是画面本身,其中还会有很多的附加信息,比如款、题、印、章等,这些既是对一幅画的说明,也是注释。看一些古画,在正常的构成之外,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有文字,有印章,这些都是成画之后逐步加上去的,标志了鉴赏、肯定和传承。相比之下,郎世宁的作品中,这些部分相对就少了,这也与郎世宁的身份、及其作画的环境与条件有关。
作为宫廷画师,郎世宁及其同僚,会有固定的命题工作,并且这些工作的对象是当朝皇帝和皇宫内附,因此流向与传承便非常的明确,因此其渠道相对单一和明确,但也不是没有传承。比如展品中有几幅画作上印有“教育部点验之章”的印章,就说明了一种传承。在民国时期这些画作迁移之时,教育部检察人员在点验登记之时留下的标记。

图一是网上的印章图片,图二、图三是展品上的印章图片。
仔细观察三个印章,就会发现图一与图二和图三是有些细微的差异的,尤其是“之”、“验”、“育”、“部”的写法上有些差异,说明当时会有不止一枚这样的印章,估计在北京、沈阳和南京都会有。
关于看展,有很多可以说的,也有很多可以看的,慢慢的回味和体会,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