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独立”:美国页岩气革命靠牛饲料
“能源独立”:美国页岩气革命靠牛饲料。
穷乡僻壤的牛饲料,居然能让人一夜暴富?
黄剑博颠覆认知极限:为什么印度乡村豆子产量下降会影响美国页岩气开采?
重磅!加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太难:为什么一颗豆子能扼住世界页岩油气的咽喉??
除了美国,世界其他各国都没有技术能降低页岩油气开采成本。
美国产页岩油气的地层是一个完整的盘子,而中国的是一个掉在地上摔碎了的盘子,而且摔碎之后还被踩了几脚:我国的油气钻井打下去可能只打到了目的层的一小块,产出的油气量自又小又不连续。而美国的一口钻井打下去,整个这一片可能就打出油气。
被称为液体黄金和工业血液的石油,在各国都炙手可热。因此石油的开采就成了各产油气国的重中之重。美国在2008年开始发起了所谓的页岩革命后,攻克了技术和成本的障碍,油气产量10年时间里增加了两倍以上,从天然气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能源独立。
常规原油和天然气汇集在一个空间里,就像在地底下装在气球里的一袋流体,相对容易开采。而页岩油气则是以非常小的颗粒吸附在页岩微米、纳米级的孔缝里,要开采它们,就相当于要把它们从各自跻身的微小页岩孔缝里强行挤出来,这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国的页岩油气大面积分布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江汉盆地等深距离地表3000米以上的地层,这就使得我国页岩油的开采难度要远远大于美国(美国页岩气埋深距离地表大概1000米)。
页岩油气的开采的核心是压裂技术,压裂技术将利用高压泵将混合着压裂砂的液体注入井底,把页岩挤碎,这个压力可以达到105兆帕(相当于在地面上可以把水打到1万米的高空)。如此强大的压力像吹气球一样把页岩层吹爆了。此时的页岩就像碎玻璃一样变成了渣,压裂砂及时填充在缝隙里,不让缝隙自然闭合,油气就会源源不断奔向地面。形象地说,压裂就是在地下制造油气的高速公路。
细思极恐的事情出现了:黄剑博发现压裂液中有一种含量很小的化学制剂,叫瓜尔胶,是瓜尔豆植物种子的天然产物,可以用来改善冰淇淋等一些日常食品的口感。页岩油气的繁荣使得瓜尔胶的用量大增,随之而来的就是瓜尔豆植物价格的上涨。于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冰淇淋等一系列需要用到此种添加剂的食物,生产成本都明显上升,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了。
瓜尔豆能够提取一种叫“瓜尔胶”的食品添加剂,群众可以在食品包装袋后面那一串不认识的名词里面找到它,世界上80%以上的瓜尔豆产于印度干旱地区,种子需要尽可能地多抓住水分才能成功发芽,瓜尔豆里的瓜尔胶就是用来干这个的。这团黏糊糊的东西就是天然胶水,是比淀粉强力八倍的增稠剂。它能让汤更浓,让冰淇淋更致密。
以前把瓜尔胶卖给食品厂,对于印度农民而言,只能算挣点零花。毕竟这种增稠剂的用量实在是非常小,而且也有别的东西能够替代(明胶和黄原胶等不那么强力的增稠剂)。瓜尔豆的主要身份其实还是牛饲料。
但是,天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怎么会让瓜尔胶与页岩气开采挂上钩了。
2011年,几乎是一夜之间,瓜尔豆的价格狂涨20倍,而印度出口瓜尔胶的数量涨了30倍。发生了什么?
原因很简单,美国人要开采页岩气,需要压裂液,它足够粘稠,足够强力,能够搅合着类似于泥沙的物质,这个压裂液必须含有瓜尔胶!!












很快,瓜尔豆90%的产量都贡献给了北美的油田;进口瓜尔胶,一度占了石油公司成本的1/3。直接导致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农民们一下子实现了财富自由,甚至大量农民盖起别墅玩起了出国旅游。
#黃劍博采風追影 #Jumbo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Heritage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