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做个孩子,出门做个大人
有朋友给我发消息:

好像这是父母与子女假期里主要的矛盾点。闭上眼,想想我们小时候在家,似乎也是这样,我们不过是在做我们小时候父母在做的事情。这么一想,对父母释然,对孩子也会释然。
我从13岁住校,初中是一个周回家一次,高中是一个月回家一次,大学是半年回家一次,工作了也就大的节假日回家了。回家的第一个周,母亲会像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把前面积攒的好吃的、当季的新鲜瓜果蔬菜、平时不舍得吃的鸡鸭鱼肉,一一拿出来、做给我们吃。一进门做好的面,那是算着时间点刚刚好,进家门就能吃上的。然后就是离家前的那个周,母亲又像要送去远方的客人,搜罗所有当下能吃的各种农产品:还不太到时节的嫩花生、还不到收获季节的芋头,还一掐出水儿水灵灵的玉米,还顶着花带着刺涩嘴的嫩黄瓜,等等等等。出门前的饺子,那是必须吃完再带点走的(出门(滚蛋)的饺子,进门(缠脚)的面)。那时候农民是非常在意成熟度的,不到时节就刨出来、拨下来会很心疼,感觉它们还都是“娃娃”呢,不像现在,都有尝鲜的心态。但是母亲总会在我走之前,各式各样的弄回家给我们吃,说一走就半年,就吃不到了。
然后在这两个周中间,就是被母亲“嫌弃”的时间。我从小会干的农活、家务都不多,又没有多少眼力价,所以其实在家是“碍眼”的那个,被母亲稀罕一个周之后,就成了无用的碍事的摆件儿:既看不到要做的事,也不知道从哪能帮上忙,就是被母亲指使,还需要母亲手把手的教,以至于母亲总是忧愁的看着我,说:“你以后可咋办?煮麦粒吃吗?”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不管啥事,不需要教,一看就会,拿起来就像模像样,而我恰恰相反,我是个看不会的人,必须被一步一步分解教给我,我才知道怎么做。于是可想而知我总是为啥“被嫌弃”,那时候的母亲也没有现在的耐心,也想不明白我咋就不会,教我的时间,还不如她顺手做了。于是,我不会就不让我做了,然后我就更不会了。所以结婚前,我母亲跟我婆婆说:我这个女儿,除了读书,啥都不会。于是我婆婆也认为我啥都不会,于是我在婆家,也基本是做点事就被夸的那个人。这得感激母亲为我铺垫的基础好,期望值低,果然就总是带来惊喜。
和妞今年是5月21日回家,8月8日又再回美国了(途径伊斯坦布尔)。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这么久,也是第一次离家回来在家无所事事两个半月。我觉得我比我母亲好了那么一点点,我被母亲嫌弃的周期是回家一个周,这一次和妞在家吃喝玩乐瞎晃悠的日子里,我只在她跟我去武汉的那个时间点(6月23日)觉得她很碍眼,咋啥啥都不会,嫌弃了那么两三天,然后就调整自己(和妞也做了适当调整),再一直愉快相处到送她走。
就像母亲会忧愁地看着我,说:“你以后可咋办?煮麦粒吃吗?”,我也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和妞说:“看你在家的懒散,真想不出你在纽约咋过的一年。”
我那时候认同了母亲觉得我啥都不会做,于是找了和爸这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作为伴侣。但是和妞并不认同自己懒散,她说:“放假来家不就是休息的嘛,你看我的成绩嘛,那不是一个懒散的人能做到的嘛!假期本来的打算就是吃喝玩乐的”。安心地在家在妈妈身边开启“降智失能”的躺平摆烂模式,并说,“在家在你身边,你是看不到我是多么能干多么独立的了!你想看到,那你就来纽约吧,你来纽约,一切都我安排,我来照顾你。”
这成了悖论。父母希望通过在家的行为举止来推测她在外的言谈举止,但孩子回家只想好好享受家的温暖,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放下在外的疲惫和防御,放下奋斗和拼搏。
和妞8月8日再次踏上求学之路,到了纽约后的这几天,都没给自己倒时差的时间,紧锣密鼓的搬家,安置新家,各种采买,各种安装,各种打扫,一个人每天做很多事情。各种消息不断传来,让我不禁感叹,果然“在家是个孩子,出门做个大人”。
先是自豪的通报我,她大一的作品上了学校的官网和学校的ins,以及这个课程的介绍封面,真是开心!

《记录和妞跌宕起伏的一天》这篇文章记录了和妞在去年8月刚刚抵达纽约的第一周经历的心路历程,各种不安、无助和恐慌,那时候支持她的信念是“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这句话支持着她走过了离家后的适应期。(忽然感觉,我这种爱记录的习惯,还真是挺好的。否则日子过了就过了,不管多么惊心动魄、美轮美奂的瞬间。可是记录下来,就有了可回溯和变化的可视化,就如一串串脚印,“从哪里来”的追问清晰了然,并且有了增加更多视角的载体。)
今年是上大学的第二年,感觉她又找到了一句话来为自己赋能:“在纽约你只能靠自己”。独立自主,是人格成长、完善非常重要的一步,有时候确实需要环境的协助,有意识完成人性的独立自主。再此基础上,真正的合作才会发生。

从无到有的新窝,是她自己找到并喜欢的地界儿,像是住在公园里,环境好,安全性高。她自己购买了床、桌子、椅子、台灯等大件,自己组装好,购买各种日用品,搬家交房,真是太能干了!

还有还有,居然还做了饭!在家2个半月,才做了两顿饭!再一次觉得,孩子回家果然是来充电的。

回去这3天的时间,能做这么多事情,试问我自己,我能做到吗?好像有点困难哦!特别是心态会像她如此阳光和开心嘛?反正我在她这个年龄的时候,是肯定做不到的。
那么,每个孩子都是有很多个面向的,在家闲散好吃懒做的,是她;在外忙碌独立自主的,是她;学业上能拼不断进步的,是她;遇到困难给自己不断打气的,是她;走在纽约街头警觉不安的,是她;得到帮助后能感恩喜悦的,是她;嘴馋爱吃各种美食的,是她;不舒服像个小可怜,也是她······
我们不能只用一个在家的“相”就扩展到所有范畴,就不断恐惧她的未来,她的关系,她的学业,这是我们自己的演绎剧本,而非真相,是我们自己的恐惧在恐吓自己而已。

如此看来,家在父母的眼中,该如何定义呢?寒暑假,该如何定义呢?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可以被抱持的地方,是可以躺平休养的地方。回家做个孩子,充满电,充满爱,充满能量,才会有足够的力气、勇气和心气去面对外边风风雨雨的世界,生机勃勃、勇往直前的去做一个大人。
孩子与父母的合作,是孩子跟这个世界的第一次合作,走出家的范畴,是孩子跟这个世界的第二次合作。当有了第一次合作愉快的经验和体验,她才会知道如何达成第二次的合作愉快。
在阳光下做个孩子,在风雨中做个大人;在家做个孩子,出门做个大人。
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