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
“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亮相。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主办,展览将持续到9月8日。

展览由“画艺人生”和“走进沙耆”两部分组成,以“立”“专”“疑”“满”4个主题词串联整个展陈。本次展览汇聚了油画、素描、水彩等沙耆作品,以及报纸画、白纸画、照片及沙耆物品等共计165组文物,通过解读各个时期沙耆的作品及艺术风格,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走进这位大师的艺术世界。
沙耆(1914年—2005年2月15日),原名引年,又名贤菖,字吉留,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沙村。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父沙松寿,字仔甫,年轻时从沙可庄(族兄沙孟海之父)学中医外科,历年行医、经商、执教,并擅长中国山水画。母杜氏生有二女一子。沙耆幼年羸弱多病,在私塾成绩平平,生性内向,唯爱画画,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
沙耆是中国一位传奇式的画家。他不仅是一位不该被社会遗忘的艺术家,而且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的一颗灿烂的彗星,为油画艺坛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华。

沙耆早年在上海昌明艺专、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和中央大学艺术系习画九载,1937年由徐悲鸿推荐,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在印象派画家Alfred BASTIEN(巴思天)院长的指导下,沙耆对传统的欧洲绘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优秀美术金质奖”,并与毕加索及其他著名的现代派画家共同举办展览,一度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画家。
Alfred BASTIEN是一位比利时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对沙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沙耆的画体现了印象派画家莫奈、马奈、雷诺阿等人的特点,如《皇家美术学院同学像》这张作品,人物是身边的普通人,所处的场景是简单的房间,简单的题材选择是印象派的特征之一。模糊的轮廓,与背景饱和度接近的颜色,贴近自然光源的脸部皮肤和衣服面料的表达共同构成了这张浓重印象派风格的作品。

1946年由于种种原因,沙耆得了精神分裂症。10月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安排下沙耆抱病乘法国邮船桑对号回国。徐悲鸿闻讯沙耆回国,约聘沙耆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沙耆因病缠身,终未成行。
1949年欧洲一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恩来未闻其人,转问徐悲鸿,方知其经历与造诣,并知其养病在家,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拨给生活津贴。
这个时期的沙耆将人物的选择放在了乡村,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品《母亲纺纱》,主题更加乡村、更加贴近生活。

八十年代中期,他画了一大批用笔率真、色彩纯朴的写生作品,还不时用彩墨作些花卉畜兽。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发现身边美好的眼睛。

“省主席”是众多人对沙耆的疑惑,很多人觉得他莫非是一个“官迷”?其实并非如此,他在患上精神病回乡后,由于家人的离散,他的病情越来越重,除了画画时还算是正常,其它时间几乎都处于疯癫状态,而他自称的“省主席”,其实是源于他在国外时写的一首诗“忽闻中华已解放,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比国回故乡,便上浙江做省长。”
到了九十年代,沙耆的画风幡然一变,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自出机杼,创造出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