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工作小结(我已经使用番茄钟三周啦)
从七月中旬鼓起勇气联系导师,到八月第一个周末,我原计划一周完论文的结尾部分。然而,随着修改的深入,内容越改越多,最终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才将改好的初稿交给导师审阅。
第一周几乎没怎么投入工作。到了第二周,我打起精神,开始使用番茄钟计时,终于有所进展。重写了文献综述、案例设计(研究方法部分没有修改)和结尾,总共花费了40个番茄钟(1番茄钟=40分钟)。换句话说,我所谓的努力工作,实际上有效时间只有26.7小时。按一周工作6天计算,每天不过4.4小时。
交完初稿后,我又开始新一轮的论文阅读。然而,不知道是因为导师的意见对我打击太大,还是因为自己已经不习惯工作,第三周的状态再次低迷。
莫名其妙地,我又开始迷恋学英语。这次的兴趣集中在美国大选。从早上的《The Severn》,到中午的《Washington Post》和《Post Report》,再到晚上的《The Daily》。甚至因为觉得主流媒体过于左倾,我开始主动关注右派媒体的观点,试图寻找平衡。真是应了那句话:“闲得蛋疼”,只不过我既有事做,又没有蛋。
早上看报,上午看奥运赛事,中午小憩,下午打球,周末Hiking,晚上看剧…这周算是真正提前感受养老生活了。希望我老了真能这么悠哉。不过现在我还做不到。事实上,第三周我过得很内耗。多年的博士训练让我很难满足平常的阅读。即便是WP所谓的深度报道,读完依然觉得浅薄。事实层从不缺乏趣味,一些观点也很有精辟,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曾经读到过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如果建立了一定的学术品味,却不勤于创作,那么他/她很容易变成一个满腹牢骚的“批评家”。也许这正是我最近感到不满足的原因。为了避免自己陷入消极状态,我需要尽快振作,重新投入工作。
当然,第三周的沉迷也让我付出了代价。一周只消耗了16.9个番茄钟,换算下来,一周工作了11个小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当,这11个小时我只完成了一篇文章的阅读工作,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一篇。真是WTF!
痛定思痛,重新出发。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