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读柏杨资治通鉴秦汉风云
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感触挺深的,一方面自己阅历的增加,以往阅读思考囿于阅历拘泥在书内。如今除了书内阅读的感触还会有一些个人的感触。
这次读资治通鉴触动挺大的,一方面以前的忘得七七八八了,记得到也是杂乱中多有错误。所以次这阅读受益良多。
今天的阅读让我意识到我之前的历史学习记忆很糟糕。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总觉得是秦始皇末期的事情,其实是胡亥篡位倚赖赵高,本来的政策对人民就属于高压的基础上又进行火上浇油。胡亥有秦始皇的骄傲自大,却没有秦始皇的政治才能。实在是一系列自掘长城的结果。首先是陈胜吴广起义,有人报告,不迅速剿灭叛乱,居然把报告的人杀死。从此报喜不报忧,陈胜吴广起义后,崛起一系列枭雄以前的王室多被重新拥立,从次有星火燎原之势。杀死忠勇的大将蒙恬兄弟,夸张的听信赵高放弃政务,隔绝视听,只为一心纵情享乐。有些见识的大臣觐见放弃高压,比如减免劳役停止阿方宫建设之类让民众归心的建议一律隔绝,且杀掉觐见的人。
一直都说秦二世而亡,我也错误的以为只有两位皇帝,如果按照胡亥的破坏来论确实如此。但是更准确的历史是风雨欲坠落的大秦在前207年赵高扶持了扶苏的儿子子婴。在位时间也确实短的难以重视,只有46天,但确实被赵高扶持上皇位了。讽刺的是没多久赵高就被扶持的皇帝给杀了。特地查了一下为啥有秦二世而亡的说法,原来最早贾谊文章提出的,且被司马迁沿用。大概率上短暂且谈不上多少掌控权的子婴没被算在内。
关于覆灭大秦,不能不提最早的陈胜吴广起义。说到陈胜吴广失败儒家多写的是他们的私德上的,资治通鉴也是这样写的,个人以为那些都是失败的末节,最核心的还是个人威望,自身的才能,眼界加上运气不足(领导才能不足,无法像刘邦一样吸引一帮有力的支持者。他俩比较像,可以说都是从微末起步)。,陈胜在一场战役中战死了。陈胜吴广死的时候后来的项羽刘邦权势其实还没那么大。他们啦因为名头太响一直以为都是领袖人物,真实情况是也是靠军事才能运气慢慢起来的,比如项羽靠的是巨鹿之战的胜利迅速积累威望,打胜仗不断有人投靠。刘邦更是卑微从逃犯慢慢凝聚人心,被起义将领任用打胜仗有人投靠,慢慢积累的。刘邦和项羽其实还都在同一个人的手下干过,拥立芈心的项梁,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羽的叔叔。可惜项梁身死的早。项梁死后还有在芈心手下。至于谁攻破咸阳谁封王也是芈心提出来的。很多故事性不强的细节容易被忘。
今天的阅读很多感触就是,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观性太强了,比如可能是故事需要放大了刘邦的无赖一面。忽视其军事才能个人魅力(不然不会在微末浮萍之时有人投靠。张良给人讲兵法,别人听不懂,刘邦却可以)。同时越放大了项羽英雄的一面,比如巨鹿之战的胜利英雄形象,还有不肯过江东,虽死犹荣的失败英雄形象。根据个人情感后世也不断加强。更全面的是项羽也有残酷血腥无情的一面很多场战役,早起襄阳战役胜利,夺一城屠一城的记载都被无视了,而刘邦也有。所谓历史残酷的不止战争,更残酷的是被记载的都是剥削者和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