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互鉴》:郎世宁画展文字说明
《丹青互鉴》:郎世宁画展文字说明
20270809
前言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自意大利米兰的西洋传教士郎世宁(F.Josephus Castiglione,1688-1766年)进入清宫,以宫廷画师身份执事于康、雍、乾三朝。他在50余年的时光中,以自己的画笔将西洋绘画焦点透视法、解剖学、色彩学等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出大量精美的画作,实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完美合璧
2024年8月至11月,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持沈阳故宫博物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下,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江西省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在沈阳博物馆共同举办“丹青互鉴--清宫画家郎世宁开创的艺术世界”专题展览。
本次展览的近50组件郎世宁及其学生、后学者创作的宏幅巨构,将开启我们的视觉美感之旅,让深藏于清官的传世文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体验中西文化交融互鉴的绚丽与丰采
万物和美,奕奕如生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之一:也是古代画家笔下经常表现的对象。自然界的山川云霭、走兽飞禽、花卉草木等等,曾被画家无数次描绘于绢帛、宣纸之上。古人的文化品位,与自然和谐一体;先贤的思想追求,在画纸上得以凝固--时光远逝,万物永生。
郎世宁,这位谙熟西洋绘画技法的清宫画画人,以其灵动的画笔为静物写生,为自然写照,将万事万物以鲜活的姿态呈现于笔端:那些机敏而顽皮的猎犬,那些健硕而孔武的骏马,那些茁壮而葱郁的树木,那些摇曳……一切生灵均在他的笔下呼之欲出,宛而多姿的花草若重生。
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因西洋画家郎世宁及其后学者的加入,而更趋丰富,且愈加绚烂。
宫廷纪实,笔端清史
“左图右史”,是中国古代传统记史方式之一《山海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职贡图》等作品,皆以绘画、文字双重形式,将一段历史故事加以记录。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以图画记录宫事的艺术形式。
清朝中期,郎世宁、王致诚等西方传教士画家,为清宫带来更为写实的西洋画风。他们根据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以及宫廷礼仪、帝后生活,创作了大量纪实性宫廷绘画,以逼真的笔墨技法,再现清宫祭祀、平定叛乱、狩猎习武、南北巡幸、读书品茗、宫苑景观等诸多场面。
此外,郎世宁还按照皇帝旨意,为宫中人物写真绘像,创作了皇帝、后妃、武将、文臣乃至藩部首领、外邦使节等众多肖像画,将一批重要历史人物定格于永恒,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史事的最好物证。
中西合璧,开创新风
清康熙晚期,郎世宁等西洋传教士入宫成为御用画师,为清宫和清代画坛带来全新的“西洋风”。郎氏所创造的中西合璧用笔,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散点透视”以及文人画追求“神似、写意”的风格,为绘画创作带来全新的理念:
其一,是采用西洋油画技法,使中土有了全新的西式画风;
其二,是在创作中保持典型的“中国味”,并引入西洋绘画的焦点透视法、人体及动物解剖学以及光学、色彩学、音律学、建筑学等理念,使绘画作品变得更为科学合理与美观自然。
康、雍、乾三朝之后,郎世宁及其学生的作品由宫廷传入民间,至清末民初依然被许多画家所效仿和推崇,真正开启了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代新风。
后记
300年前,郎世宁于27岁时进入清官,其在宫廷从艺时间长达50余年(1715-1766)。他所从事的绘画、琅器、建筑设计等各类艺术活动,为当时的清官带来一股新意,不仅影响到京城风尚,甚至也波及到清末民初的岭南画派、海上画派和京津画派诸家,
郎氏在清朝历史上一直属于“洋人”,其画法甚至被一些人排斥在传统绘画之外。但我们应当承认的是,这位西洋画家在北京、在中国度过了他的大部分人生时光;而他的绘画作品、艺术风格就像他本人一样,也早已属于他所选择长眠的中国
郎世宁及其创造的艺术世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在中国毕生的艺术实践,则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体现古老的中国在坚守自己传统同时,也一直在自我革新!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承办单位: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市文博中心
借展单位: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 镇江博物馆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协办单位:沈阳博物馆 沈阳市博物馆协会
感更主持人:孟繁涛 郑庆伟
策展人:李理
协助策展人:付博 周耀卿
联合推广:中国农业银行沈阳分行
展览地点:沈阳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4年8月7日-2024年11月7日
疏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辽博敦煌展:初印象
- 我不知道我想说什么
- 应该怎样才好 (1人喜欢)
- 学习笔记:辽博的“女神头像”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我的小品:角落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