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XA手动旁轴
自从把海鸥KJ-1送了人,总是怀念有趣的黄斑对焦。终于,怀着对米谷久美先生的崇敬,最终舍弃七剑之一的Canon Canonet GIII QL17 ,入了天空之城,剩下的任务就是出好片啦:
转载XA文献如下:
经过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清洗淘汰,全世界基本只剩下德日两国相机厂家的相互博弈,德国厂家虽然凭借传统手艺的口碑和用料做工固守狭隘的高端市场,但是掌握新兴电子光学科技和时代潮流的日本厂家却无疑走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到1970年代中后期,在旁轴相机领域中日本厂家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实现相机自动对焦功能,而此时的德国厂家却还停留在为相机增加电子自动曝光装置的阶段。应对即将到来的1980年代,日本厂家给出的共同解读都是高档旁轴相机应该具有更加小型轻量化的机身和更加简便易用的功能设置,因为电子技术和感光材料工业的进步已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高度的可能性。
1968年德国罗莱公司凭借德国精密机械的传统率先制造出超小型化的135旁轴相机Rollei 35,可惜Rollei 35采用的缩入拉出式镜头和目测估焦方式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和经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并不适合普通大众和摄影新手,虽然1975年德国米诺什(MINOX,另译为美乐时)开始出售著名的MINOX 35EL迷你型光圈先决自动曝光相机,但是这台相机仍然没能解决联动测距和精确对焦问题。作为日本旁轴相机领域里的大佬级厂家,奥林巴斯在1970年代创造了辉煌篇章,除了发表一系列全机械大口径高素质固定镜头品种之外,在旁轴相机小型化电子化研发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为迎接新的时代,奥林巴斯在 1978年率先发布了这台走在时代之前的迷你型OLYMPUS XA相机。
旁轴相机小型化和自动化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保持机身小巧并实现联动测距精确对焦,镜头的设计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将相机设计成紧凑类型并保持镜头固定不动,奥林巴斯设计师彻底抛弃以往沿用的传统设计思路,开发出一只光学结构非常独特的6片5组 F.ZUIKO 35mm F2.8反摄远型广角镜头,并首次采用第三组镜片移动的内调焦技术。这种特殊设计使得镜头后镜组非常靠近胶片平面,为弥补像场涵盖不足,应用了大型化的后镜片,为消除色差现象还在第三组镜片中加入低色散镜片。这只卓尔不群的ZUIKO镜头一问世便引来好评如潮,因为它不但解决了机身小型化和镜头内藏之间的矛盾,并且在光学性能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从F5.6开始,镜头分辨率就可达到每毫米60线对的卓越水品,继续收小光圈,镜头分辨率进一步提升,并一直保持到F16。由于受到镜头像场涵盖能力的限制,大光圈拍摄时画面边缘会有大约0.3—0.5级曝光不足,也就是暗角现象,但由于分辨率很高,这种暗角反而为照片带来特别的味道,而这种特别的暗角现象也同样出现在21世纪初面世的HASSELBLAD XPAN相机上。
OLYMPUS XA相机的镜头外形保持固定不动,内调焦技术的引入使得联动测距精确对焦的难题迎刃而解。XA相机采用常规的双像重合黄斑聚焦方式,尽管这台迷你相机的对焦测距基线只有短短16mm,但是仍能提供有效的测距能力。镜头下方设有方便易用的对焦拨杆,拥有0.85米至无穷远全程精确对焦性能,其取景器和对焦黄斑清晰明亮,在暗处也很容易使用。因为具备精确对焦性能,就算使用大光圈拍摄也能拍出清晰锐利的影象,OLYMPUS XA的这一优秀控制能力是同期的德国Rolle 35、MINOX 35以及BALDA 35相机难以企及的。
曝光控制方面,OLYMPUS XA采用光圈先决式自动曝光,光圈调节范围F2.8—F22,快门速度范围10秒—1/500秒,感光度设定范围ISO25—800,双电眼cds测光表 AE联动范围为EV0—EV18(ISO100),可提供足够的测光精度。光圈先决曝光模式为有效控制景深和快门速度提供了方便,并且XA取景器内置测光显示,取景视场左侧从上到下显示各档快门速度,由指针指示实时快门速度,改变光圈即可看到快门速度的对应变化。XA快门按钮比较特殊,是非常少见的轻触感应式快门钮,其行程只有短短0.4mm,手感非常轻柔,完全不会引起机震,但是误触发快门的可能性也因此而增加。另外OLYMPUS XA还提供+1.5级曝光补偿,可方便解决逆光拍摄时的曝光不足问题,位于机身底部的曝光补偿拨杆同时还兼作电力检测和电子自拍装置,进行后两种操作时,XA相机拥有声光双重提示。电子自拍机延时12秒,可以中途解除。另外,XA的标准配置还有一体化设计的A11型自动闪灯,以相机光圈拨杆启动。 A11型自动闪灯非常小巧,只使用一节5号电池,闪光指数为11。当然,如果觉得这个闪灯指数太小不能满足需要,还可以选择功率更大的A16型自动闪灯。
外观设计是OLYMPUS XA的出彩之处,除了小巧的体积之外,XA的外观造形也充满未来特点,它在日本相机中较早引入了流线形人体工学设计,线条流畅,边角圆润,电源开关与镜头盖合二为一并设计为滑盖打开方式,整体如同可以握在手心的漂亮钱包,毫无争议地为OLYMPUS XA赢得“太空囊”的美誉,并且,XA的二合一滑盖式镜头盖设计深刻影响了后世自动相机的镜头盖设计,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数码相机沿用这种由OLYMPUS XA首创的方式。
综合而言,OLYMPUS XA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设计,它既拥有小巧的机身和锐利的镜头,又集成了测距对焦和曝光补偿这样的操控性能,可以充分满足要求严格的职业摄影师,也能让初学者容易地拍出结像清晰曝光准确的照片,充分体验摄影的乐趣。正因为具备这些优势,OLYMPUS XA毫无疑问是摄影器材领域里承前启后的伟大作品,形容它为照亮1980年代的第一抹曙光毫不为过。
随后的几年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日德相机厂家纷纷推出自己的超小型旁轴相机,比较有特色的如COSINA CX-2,CHINON Bellami,BALDA C35、CS35、MINOX 35GL、35GT,RICOH FF-1s等等,但是比起OLYMPUS XA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综合性能都不如XA完善。与此同时,OLYMPUS XA也发展为完整的系列产品,以充分满足从严肃摄影到家庭摄影的各层次需要,1985年XA系列的最后一款搭载28mm广角镜头并具有微距性能的 OLYMPUS XA4型相机问世,这是一款更加自动化的相机,已经配备了胶卷DX编码识别装置,再往后,旁轴相机的研发就进入了更加辉煌的AF自动对焦时代。
![]() |
转载XA文献如下:
经过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清洗淘汰,全世界基本只剩下德日两国相机厂家的相互博弈,德国厂家虽然凭借传统手艺的口碑和用料做工固守狭隘的高端市场,但是掌握新兴电子光学科技和时代潮流的日本厂家却无疑走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到1970年代中后期,在旁轴相机领域中日本厂家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实现相机自动对焦功能,而此时的德国厂家却还停留在为相机增加电子自动曝光装置的阶段。应对即将到来的1980年代,日本厂家给出的共同解读都是高档旁轴相机应该具有更加小型轻量化的机身和更加简便易用的功能设置,因为电子技术和感光材料工业的进步已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高度的可能性。
1968年德国罗莱公司凭借德国精密机械的传统率先制造出超小型化的135旁轴相机Rollei 35,可惜Rollei 35采用的缩入拉出式镜头和目测估焦方式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和经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并不适合普通大众和摄影新手,虽然1975年德国米诺什(MINOX,另译为美乐时)开始出售著名的MINOX 35EL迷你型光圈先决自动曝光相机,但是这台相机仍然没能解决联动测距和精确对焦问题。作为日本旁轴相机领域里的大佬级厂家,奥林巴斯在1970年代创造了辉煌篇章,除了发表一系列全机械大口径高素质固定镜头品种之外,在旁轴相机小型化电子化研发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为迎接新的时代,奥林巴斯在 1978年率先发布了这台走在时代之前的迷你型OLYMPUS XA相机。
旁轴相机小型化和自动化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保持机身小巧并实现联动测距精确对焦,镜头的设计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将相机设计成紧凑类型并保持镜头固定不动,奥林巴斯设计师彻底抛弃以往沿用的传统设计思路,开发出一只光学结构非常独特的6片5组 F.ZUIKO 35mm F2.8反摄远型广角镜头,并首次采用第三组镜片移动的内调焦技术。这种特殊设计使得镜头后镜组非常靠近胶片平面,为弥补像场涵盖不足,应用了大型化的后镜片,为消除色差现象还在第三组镜片中加入低色散镜片。这只卓尔不群的ZUIKO镜头一问世便引来好评如潮,因为它不但解决了机身小型化和镜头内藏之间的矛盾,并且在光学性能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从F5.6开始,镜头分辨率就可达到每毫米60线对的卓越水品,继续收小光圈,镜头分辨率进一步提升,并一直保持到F16。由于受到镜头像场涵盖能力的限制,大光圈拍摄时画面边缘会有大约0.3—0.5级曝光不足,也就是暗角现象,但由于分辨率很高,这种暗角反而为照片带来特别的味道,而这种特别的暗角现象也同样出现在21世纪初面世的HASSELBLAD XPAN相机上。
OLYMPUS XA相机的镜头外形保持固定不动,内调焦技术的引入使得联动测距精确对焦的难题迎刃而解。XA相机采用常规的双像重合黄斑聚焦方式,尽管这台迷你相机的对焦测距基线只有短短16mm,但是仍能提供有效的测距能力。镜头下方设有方便易用的对焦拨杆,拥有0.85米至无穷远全程精确对焦性能,其取景器和对焦黄斑清晰明亮,在暗处也很容易使用。因为具备精确对焦性能,就算使用大光圈拍摄也能拍出清晰锐利的影象,OLYMPUS XA的这一优秀控制能力是同期的德国Rolle 35、MINOX 35以及BALDA 35相机难以企及的。
曝光控制方面,OLYMPUS XA采用光圈先决式自动曝光,光圈调节范围F2.8—F22,快门速度范围10秒—1/500秒,感光度设定范围ISO25—800,双电眼cds测光表 AE联动范围为EV0—EV18(ISO100),可提供足够的测光精度。光圈先决曝光模式为有效控制景深和快门速度提供了方便,并且XA取景器内置测光显示,取景视场左侧从上到下显示各档快门速度,由指针指示实时快门速度,改变光圈即可看到快门速度的对应变化。XA快门按钮比较特殊,是非常少见的轻触感应式快门钮,其行程只有短短0.4mm,手感非常轻柔,完全不会引起机震,但是误触发快门的可能性也因此而增加。另外OLYMPUS XA还提供+1.5级曝光补偿,可方便解决逆光拍摄时的曝光不足问题,位于机身底部的曝光补偿拨杆同时还兼作电力检测和电子自拍装置,进行后两种操作时,XA相机拥有声光双重提示。电子自拍机延时12秒,可以中途解除。另外,XA的标准配置还有一体化设计的A11型自动闪灯,以相机光圈拨杆启动。 A11型自动闪灯非常小巧,只使用一节5号电池,闪光指数为11。当然,如果觉得这个闪灯指数太小不能满足需要,还可以选择功率更大的A16型自动闪灯。
外观设计是OLYMPUS XA的出彩之处,除了小巧的体积之外,XA的外观造形也充满未来特点,它在日本相机中较早引入了流线形人体工学设计,线条流畅,边角圆润,电源开关与镜头盖合二为一并设计为滑盖打开方式,整体如同可以握在手心的漂亮钱包,毫无争议地为OLYMPUS XA赢得“太空囊”的美誉,并且,XA的二合一滑盖式镜头盖设计深刻影响了后世自动相机的镜头盖设计,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数码相机沿用这种由OLYMPUS XA首创的方式。
综合而言,OLYMPUS XA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设计,它既拥有小巧的机身和锐利的镜头,又集成了测距对焦和曝光补偿这样的操控性能,可以充分满足要求严格的职业摄影师,也能让初学者容易地拍出结像清晰曝光准确的照片,充分体验摄影的乐趣。正因为具备这些优势,OLYMPUS XA毫无疑问是摄影器材领域里承前启后的伟大作品,形容它为照亮1980年代的第一抹曙光毫不为过。
随后的几年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日德相机厂家纷纷推出自己的超小型旁轴相机,比较有特色的如COSINA CX-2,CHINON Bellami,BALDA C35、CS35、MINOX 35GL、35GT,RICOH FF-1s等等,但是比起OLYMPUS XA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综合性能都不如XA完善。与此同时,OLYMPUS XA也发展为完整的系列产品,以充分满足从严肃摄影到家庭摄影的各层次需要,1985年XA系列的最后一款搭载28mm广角镜头并具有微距性能的 OLYMPUS XA4型相机问世,这是一款更加自动化的相机,已经配备了胶卷DX编码识别装置,再往后,旁轴相机的研发就进入了更加辉煌的AF自动对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