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上午
因为下午就要启程回川,这一天上午的时间就显得极为宝贵。
好在早上六点顺利预约到当天上午上海交大的参观,倒头再睡到八点。

将酒店退房,寄存行李,我到KFC吃早餐。

上海的早餐工程,KFC竟然是合作方之一。
难怪连续两天早上在这看到有老人家来买早餐的,算下来大概6折的优惠。
饭后我坐地铁先到徐家汇,之前看到过这儿的天主教堂的照片,于是想亲眼看看它跟周围建筑的共处关系。

旁边的西藏饭店确实是很突兀的存在。不过实地看了以后想想,如果西藏饭店只是建为一座大厦,那太普通了,加了这样一个“顶”,便成为你来看教堂也无法忽视的另一个主角。
其实视觉上看到的旁边两座高楼、包括一座还在修建的,并不跟教堂、西藏饭店同在一个地方。两座高楼是在另外一条街上。可能是工作日上午的关系,广场上没有几个人。
沿着虹桥路走一段,再过马路,右拐来到乐山路。刚走到这条路,我就意识到我可能来到了一个我非常想了解的社区。
发现乐山社区是非常偶然的。
在此之前看上海的建筑时发现了这个社区的绿地口袋公园(绿地口袋公园),而且恰好在要去的交大旁边,于是做了标记。
这之前几日,在苏州的时候,我厌烦于游客多得人挤人,想要找一个苏州当地的社区去走走,却没有找到理想的目的地。没想到上海的这个社区意外达成了我的想法。
而在13号,去看上海规划展时,看到关于“十五分钟生活圈”专门的介绍板块(举的例子是新华路的社区,离乐山路社区也很近)。乐山社区也无疑在认真地实践这个理念。
模糊记得这个几年前提出来的概念,无非像无数gov提出的概念一样,来去一阵风。没想到还真有一板一眼去践行它的异类存在。
从这个社区来看,我自己理解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就是要让下至8个月大,上至80岁的人们的需求都能在这个社区都得到满足。所以这样的一个社区,既要有从托管到中等教育的教育资源,又要为城市打工人提供就业和安居的条件,要对老年人养老的切实关注,也要致力于服务于所有人。以我有限时间里的步行观察,这个社区做得非常好,甚至有超过以上这些的部分——他们还结合这个地方的历史,建了街道博物馆。








我可以确定无疑地断定,这个社区的建设质量,绝对处于国内顶尖水平。
因为旁边就是上海交大,这个社区的建筑、人文可能确实与这个学校有联系,但社区的发展成果决不能用一句“靠近上海交大”可以简单解释。
跟着地图软件,我离开这个社区来到上海交大。
交大这个老校区不大,我查了一下,不足400亩,但发现同天来浏览的游客多选择扫单车骑行,我猜想是否受所谓小红书攻略的摆布。去世不足一年的Jiang当年应该就读是这个校区,但我看遍整个学校,也只找到他的一个题字。

“饮水思源”四个字的校训在这个校区得到了某种浑然天成的体现——走完整个校区,发现这个校区基本上每个主要建筑都是各个时期校友组织修建的,还是很少有这样时间跨度极大的校友合力吧。





不大的校区,我发现至少三个咖啡馆。上海的星巴克也数量庞大,上千家(整个四川才不足三百家),连这个小校区都有一个。
我从校区的正门出来,已经临近中午。本来打算去附近的一个故居看看,但看时间恐怕来不及了,连本来打算去看看的新华社区也只有舍弃。我快速走进地铁站,回酒店背好行李前去机场。
没想到虹桥机场离市区太近了,很快就到达了机场。从候机厅看远处,甚至能看到成片的高楼大厦。这天上午因为看到了一个特别棒的社区,这天下午便感到心满意足地回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