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1.和朋友聊天,讲到最近都在找工作的事,朋友问“到底为什么要上班呢?”显然,从朋友的语气就可以知道,他是不喜欢上班的——大概也不会有多少人喜欢。那到底为什么还要上班呢?当然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因为要保证economy的正常运转,因为人们还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也可以从微观上说因为每个人都仍然需要上班来获取报酬才能维持生活,又或者有想要做的事。但需要区分的是,从微观来说,微观上的二者是不同的。换取报酬的是上班,而人们想通过上班这个形式实现某些事情,这个是劳动。
劳动和上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班是劳动的一种形式——在现在的情况看,也是其异化的一种形式。马氏曾说,劳动是人之所以和动物区分开来的原因,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而在现在的情况下,人的劳动却难言是在实现自身的价值,反而是为了换取薪酬以维持生存——当然,这个基准线已经比过去好了不少。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采取了上班的形式,一个不少人都感到疲惫的形式。这是一种异化的劳动,是与人的本质和自我实现相悖的活动,上班本身并不能实现人的价值而劳动是可以的。也因此,上班就成了不少人所感到厌倦的事,因为这是不少人不得不做却又没有价值体现的活动。
2.看到一本书,名叫《偏见的本质》,里边将偏见定义为“偏向性的理解”。这是对偏见比较普遍的一种定义。个人认为,所谓偏见,是基于认知中所已建立的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刻板)印象或符号。客体身上出现的某些特定特征就会被贴上对应的标签。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减少了人们去了解他人的时间,但显而易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就产生了对他人的不清晰的、不准确的偏向性的认识。
回想自己,我也时常会这样做,不可否认这确实方便又快捷lol但需要意识到的是,一切都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尤其是在了解客观世界——也包括他人——这件事上,一个人的认识总是要不断深化的。因此,需要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只是认识他人的第一步,随着时间推移,对他人的认识自然也就会超越这个最初的认识——当然也可能是加深。在这种方法论下,偏见就从片面的认识变成了部分的认识。片面带有一定的负面意味,而部分则是会不断扩大或缩小的。
由此想到此前看到齐氏曾说的,偏见是理解的前提,如果没有偏见也就不会有理解了。但对于有偏向性理解习惯的人来说,理解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步骤了。
3.Europe的集体右转是今年international politics的一个焦点,而有意思的是,Y锅同样身处欧地,但却迎来了左转——相对其自身而言。个人认为这部分的原因在于其exit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也正如许多人所说的,Y锅人兴许也厌倦了看到con在任上了,而需要做出不一样的改变。就这点而言其倒是和其他郭嘉相似,即部分人不能再接受过去的长期的持续的停滞而迫切想要做出变化——之所以说是部分人,是因为diversity和polarization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是普遍的情况,甚至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撕裂状,因而也就难言是多数人盼望着这样的变化。马氏的historical materialism依然能对这个问题做出很好的解释。可见,变化(或言develop)与稳定有时确实是难以相容的,但却又是必须去把握的两端。没有稳定的develop就会导致不平衡的状态,而没有develop的稳定,自然就会是停滞了。但如何在develop的过程中做到稳定,却又实非易事。由此可见,过去四十多年的兔所做到的两大奇迹是多么不容易。而这一切的核心,都要归功于那个能够团结住大多数的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