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这关怎么过
查看话题 >走中间的道路——由分娩谈生育
在没有正式生出宝宝之前,我整个人的心态都比较摇摆。
这种动摇来自每天小红书冲浪,我发现,当下网络上关于生育主要呈现出两种姿态,一种是大力强调女性生育的损伤,将生育的苦痛放大,诸如羊水栓塞、产后漏尿、撕裂侧切、产后抑郁之类的分享让人心里发毛,从而一度非常恐惧生产;另一种则是弱化生育的影响,分享贴中透露着一股娇妻味道,如生产当天下床行走健步如飞,全妆生产和孩子美美合照,或是产后10天附上平坦的小腹照等等,让人倍感压力。
这些分享或许都是基于真实地存在着,但是诸多信息对于一个当时还未正式体验过生产的女性来说,除了焦虑和自我怀疑外,没有带来其他积极的力量。所以,没事还是少刷小红书为妙。
“你看我们身边也没生产出事的,不怕。”
“整个村当时都是接生婆来的,没听说一个出问题的。”
“妈妈当时生你七斤八,妈妈我还没你高都没事,你怕什么?”
身边外婆、家婆和妈妈的直白引导,倒是让我稍感心安。
心安对提振信心去面对生产,非常重要。
等到正式迎来分娩,拥有了自己的专属体验,来到产后50多天,我想对生育一事,自己也算有了一些话语权。
我和先生婚后一直期待着要小孩,在这份期待下,宝宝也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的世界。怀孕以来按时产检,也曾因偏瘦、甲减、头围、胎位等问题一度十分担忧,后面还是决定遵医嘱,积极面对每次检查(现在的产检实在有点太频繁),就这样来到40周当天。
凌晨2点半上洗手间,肚子轻微疼痛,因为没有特殊情况,觉得能够忍受遂继续睡觉。
3点半疼醒,先生也一并起来,我扶着墙稳定呼吸,让其帮助记录宫缩,发现宫缩来到两分半一次,但因为没有破水也没有见红,了解到一胎产程偏长且容易炸糊,我起初不愿意去医院,想要再观察一下。先生觉得宫缩频率已经较高,看到我很疼,为了稳妥,拿上待产包,还是决定去医院了。等到了车上才发现自己已经非常痛苦,疼得流汗,呼吸急促,注意力只能用于应对疼痛。所以有什么不适,建议还是早点往医院赶,防止急产等危险情况。
每次宫缩来临,我只能抓紧车上的把手,坚持深呼吸,以此减轻疼痛。当天非常不巧,一路都是红灯,虽然大家都很着急,但是为了安全,还是乖乖等待,关键时刻唯有坚持了。后期我了解到,在产妇临产这种特殊情况下,私家车出发前可以提前致电交警部门,告知情况,行车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如凌晨路上车少人少,可以灵活变动如超速,闯红灯等,事后再做特殊处理。当时我趁着宫缩过去的间隙,手机编辑信息向各项工作负责人请假,现在反思真是合格牛马了,看这扭曲的现代工作环境给人洗脑成什么样了,生孩子疼得不行还要去管这!
每次一睁眼就是红灯,可把我气死了,但是因为宫缩没力气去生气,只能慢慢捱着,好不容易到了停车场,一路被搀扶着走到急诊,告诉医护我要生了。医护看到我没有见红破水,但是脸色惨白,意识到疼痛已经非常高等级(感谢医护立刻处理我的情况),把我领到急诊室,查看开指情况,发现已开十指,遂立刻送到产房。
4点出头到医院后零零碎碎,经历了送错产房,上了产床打了留置针又要下来,再转地方等事情,我觉得,产妇真的要有份强心脏才能面对很多情况。比如一进普通产房,我疼得叫唤,医生立刻大声要求“别叫!没力气生了。”当时一听,觉得太凶了,凶得我委屈想哭。事后想想这句话很正确,产妇一味放任情绪乱吼叫,在事实上只会泄力,对分娩没有任何帮助。当然,疼得叫唤也是人之常情。
后来医护发现我们定了VIP被送错地方,随即把我转到家化病房,那里助产士的态度好了很多,轻言细语指导生产。其实只要是顺产,根本上都是产妇的事情。如果二胎我可能不会太执着普通病房还是家化病房。有条件就家化,手头紧普通也没问题。当时因为已经临产,请导乐意义不大,据说导乐协助更能减轻恐惧,初次生产或产程长的可以考虑。
5点我开始正式生产,宫缩的疼痛使我无法用力,因为疼得手抖腿抖,直到上了无痛,我才感觉好多了,也才会跟着节奏发力。每次宫缩来临,就努力PUSH,说到这里,我发现很多人没有谈到的一点就是发力问题。所有人都会告诉你,生孩子就像拉粑粑,你就像拉屎一样去生。
这句话需要做个解读,当你有拉粑粑的感觉时说明孩子头正在压迫肛门,这是很快就要生了的信号,所以这是个好消息;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产妇心态问题,请问到底谁能够无所畏惧在病床上拉屎?因为我自己真的很怕在病床上拉屎,特别是家化病房,身边除了医护还有老公、妈妈、家婆围观的情况,老天,这也太尴尬了!
所以一开始,助产士告诉我“你就像拉屎一样去用力。”我心里非常矛盾,因此比较抵触,心里想着“有没有什么办法只是生娃别拉屎啊”。所以最初我并不想完全用力,生怕一招不慎造成心理阴影。随着产程变长,助产士告诉我要快点生,孩子胎心不好,那时我真的着急了,才开始心一横,“还是生娃要紧,其他就别想了”。然后专注用力,跟着指令去做。当助产士告诉我“孩子头已经能看见”,这句话给了我很多信心,那一刻想的都是快点把孩子生出来,屎什么的也不管了,紧接着PUSH几下娃就出来了。在出来前一刻,助产士会要求像吹蜡烛一样呼吸,目的是收住力气,因为此刻再用力,容易造成严重的撕裂。大家跟着指导,头脑清醒去生娃,基本不会出问题。最终我以轻微撕裂,出血500ml结束了战斗。
感谢老天爷,6点多我的床上只有娃,否则我肯定不愿再回想。不过真到危急关头,以娃为重,面子什么就先放一放吧,反正人是会遗忘的。
第一胎的生产体验会对今后是否追生二胎有直接影响,除了产妇,家里其他成员一定要多多支持,共同分担。
分娩这一关并不像网上那么难,网络上的痛苦部分是用来教育老公的,产妇自己还是要给自己信心,人类千百年至今,生娃是女性自带技能,就让它成为我们身心强大坚韧的体验。生育损伤可以在备孕、怀孕期间提早准备,如提前运动,加强体质,孕期控制体重增长幅度,36周后开始会阴按摩等。产后的恢复放平心态,做好前面的工作,后面的恢复便是自然而然。大家既不要自己吓自己,也不要放任自流,为了呈现某种姿态而大吃大喝,毫无顾忌。
选择中间的道路,从开始孕育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要坚定地相信我们为更美好的明天在准备。珍惜起来,行动起来,为宝宝,更为自己。
说完分娩故事,总结几点体会。
1、按时产检,谨遵医嘱,及时调整;
2、有信心,相信人类繁衍的能力,没问题;
3、个人更支持顺,具体情况还是,遵医嘱;
4、条件允许,尽量选择单独的家化病房,更安静,有利于产后休息;
5、月子中心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多休息,坏处是可能育儿理念不合,孩子回家难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