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志怪故事集《秋灯丛话》:乐陵志怪故事两则
一、猕猴修仙
乐陵诸生郑某,后园有楼,颇轩敞,人迹罕到。每闻笑语声,诧而登梯,见白髯叟其上, 貌甚古,叱之,叟曰:“此楼幽寂,暂假棲止,无碍于君,且备谈友,可乎?”词意和婉,有儒者风,不觉心折。诰所从来,曰:“我猕猴也。黄巢时,同白鹤、师,一道入炼丹崂山巅。数年后,心颇灵,通口不能言。丹成,师曰:‘尔随我有年,各给一粒,服之可仙,热极戒饮水’,师服丹后习习风生,乘云而逝。吾与鹤各服其一,觉热,自丹田起,俄顷遍体若蒸,鹤不能耐,下饮涧水,立化为血。余惧甚,强持。少顷,毛落,身轻,可御风往来,而口亦能言矣。”郑富于学,询前代典故言之,如目睹,微与史传异,叩以休咎,不答。郑每暇,辄携樽对谈,相处十余载。一日谓曰:“吾将有海上之行,与君别矣。”未几,郑染病殁。
——清代志怪故事集《秋灯丛话》
翻译:
话说乐陵有个姓郑的书生,他家里后园有一座阁楼,颇为宽敞明亮,但一直空着没有住人。岂料时间一久,阁楼上频频传出笑语声,郑某不禁感到诧异,于是爬上梯子登上阁楼,发现有一位容貌甚古的白须老头端坐其上,遂呵斥其赶快离开。这时,白须老头说道,“我见这座阁楼幽雅寂静不住人,遂暂时栖居于此,小兄弟你且放心好了,我绝不会妨碍于你的,我们不妨做个聊天谈话的朋友,不知你同意吗?”老头语气温和,有儒者之风,于是郑某同意了。于是,白须老头将自己的来历告知郑某,“我本是一只猕猴,黄巢之乱时同白鹤兄随道师一同到海上崂山山顶修仙炼丹,数年后,心性愈加灵明通透,只是不能说人话。仙丹练成后,师傅和我们说,‘你们追随我多年,各自给你们服用一粒,可食之成仙,但要注意,药效发作后,身体会发热,千万不要饮水。’师傅服用仙丹后不久,习习生风飘然若仙,随即腾云驾雾而去。我和白鹤兄吞服下仙丹后,身体开始发热,就像被蒸熟了一般,白鹤兄热不能忍,飞入山涧饮水解热,却不料立即化作一团血水。我见状害怕极了,强忍着难受,不一会身上的毛发尽数脱落,身体变得轻飘飘的,可以御风而行,嘴巴也可以说人话了。郑某才学深广,比照古书中关于化道成仙的种种记载,和白须老头说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于是郑某想让老头来算一算自己的吉凶祸福,但老头却摇手不答。后来,郑某一有空闲,就携酒来找老头聊天,一直这样相处了十几年。有一天,老头突然对郑某说,我最近将到海上仙山走一遭,咱们就此别过吧。老头离开后不久,郑某就染病去世了。


二、棺柩放光
乐陵张氏妇,家贫茹茶守志多年。一夕闻有启其扉者,视之,夫弟也,以梭击之去。晨,白于姑。姑舐犊,反不直之,妇愧而投缳,置柩屋西隅,每夜有光如炬,辉耀满室,厝后乃止。
——清代志怪故事集《秋灯丛话》
翻译:
乐陵张氏妇,在丈夫死后,安贫守志多年。不料一天晚上,她忽然听到门响,打开后一看竟是丈夫的弟弟,其欲有不轨之念,遂拿起梭子将其打跑。第二天早晨,她本想把这事告诉婆婆(旧称,丈夫的母亲),奈何婆婆是个护犊子的主,认为她纯粹是胡说八道没事找事,便置之不理。张氏妇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屈辱,于是选择了上吊自杀。死后,她的棺材被暂放在西屋,随之就出现了灵异事件:每到晚上,棺材里就放出光来,把整间屋子照得通亮,直到下葬后才停止。

行吾整理,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