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赶不上变化
2024年8月,我上班一年了。
本硕学了七年新闻传播,在好几家大媒体实习过,校招拿到几家还可以的offer,思前想后,辗转反侧,最后还是选了一家媒体公司。我知道这家媒体会是什么调性,也知道做媒体的环境,但这可能还是最适合发挥我专业特长的工作。
我幻想有机会去见识各种大场面,有机会去采访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幻想做出一些影响力的东西。这家媒体的内容随处可见,我知道很多内容不太符合我的价值观,但没关系,起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亲身经历,看看教科书里讲的“把关”“潜规则”“惯例”是怎么发生的,就好像做一个田野观察一样,这也是有意思的。
幻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但你永远不会知道现实可以多骨感。
入职后,我被告知,我被调去了另一个部门,这家部门专门做英语产品。
我的第一感觉是荒谬,荒谬至极。如果我报名这个英语岗位,我大概率不会被录用。虽说我考了个英语专八,但我知道自己的英语几斤几两,看得懂纽约时报,跟写纽约时报,完全是两码事。
我别无选择,没有拒绝的余地。要么走人,要么留下干这个英语工作。有好几位小伙伴跟我一样,本来都是要做中文的工作,平白无故地成为了外语工作者。
起初我心想,做英语内容也没关系,英语不够好,那就慢慢学,在工作中学习,等于带薪上课,也不亏。但我逐渐意识到,中文和英文部门,不只是语言的问题,更有地位的差异。
我后来了解到,没成立几年的英语部门,可以说是一个面子工程。那年,公司的一家竞争对手,要开发英语内容,不甘落后的我司,迅速成立了一个新部门,也就是我现在所在的这个部门。
如今在网上还能搜到这个部门成立的新闻稿,有很多大人物前来祝贺。但成立一个部门,跟运营一个部门,是两回事。
我们公司99%的业务都是中文的,由此我们部门显得非常另类,公司也给不了什么支持。我们跟别的部门也很少有业务上的联系。最常见的联系,就是把别的部门生产的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就好像一个专为他人做嫁衣的乙方。
上班没几天,我就明白为什么公司会把我们这群英语不咋地的人调来这个部门,这是因为,这个部门的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会英语。上学时我读过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他嘲讽电视总是生产同质的内容,我现在也成为了这个体系当中的一员。我不知道我们部门领导的脑子里在想什么,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几大通讯社的稿件,复制粘贴到我们的平台上。没错,就是复制粘贴。只要你会辨认最简单的英文单词,知道这篇文章是安全的,那你就可以复制粘贴。
前面有提到,我们会做翻译,那翻译不是也挺难的吗?其实,我们部门雇佣了几个外国编辑,无论我们写了什么,丢给外国编辑就可以,惨兮兮的外国编辑都要屎上雕花,给我们改来改去。我多次看到外国编辑苦叫,我心里暗笑,中国人的钱也是不好挣的。荒谬的是,我们复制粘贴的东西,外国编辑无权置喙,但我们自己写的东西,必须要听从外国编辑的润色和改正。
上班没多久,我就意识到了这是大卫·格雷伯所说的狗屁工作,没什么意义。有过不少的悔意与挣扎,但不可能现在离职的,有很多现实的压力。前两个月,跟我的研究生导师吃饭,他开解我,把这份工作理解成为公关,那就没事了。
我恍然大悟。公关本就是大卫·格雷伯列举的狗屁工作中的一类。如果我一直抱着干新闻传播的想法,每天只会处于认知不协调当中,要么骗自己这就是“新闻”,要么郁郁寡欢。那还不如看清这份工作的本质,他不是新闻,我只是不小心找到了一份公关工作罢了。公关,大家都知道,你很难说清楚他有用还是没用。也没有公关从业人员会跟记者心怀新闻理想一样,怀有伟大的公关梦想。
既然如此,那就认清上班的本质吧——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金钱。我这份工作,是很难实现什么我能够认可的价值的,但工作嘛,哪有那么多顺遂的,干一天是一天。至于价值,试试到别的地方去找找。
回到标题说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普通人,规划的也不算数。
密比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比起合租室友的声音,现在的风声只是小菜一碟 (5人喜欢)
- 如何逃脱父辈的命运?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