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已经力不从心,却仍忍不住满足别人? | 心理学好书《恰如其分的孤独》

创号9年第983篇
安慰记作者张心莹
编辑tianQ
糖丸儿:最近我越来越觉得和别人交往很累,我好像总是关系中付出更多的那一个。一直以来,朋友们都觉得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会尽量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随时保持活力和幽默感,小心避免说错话伤害到任何人;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我也会优先考虑对方的口味和喜好,尽管有时候我并不那么喜欢。 在工作中也是,有时候同事会找我帮忙做Ta的工作,我明明自己的工作也不少,不太想做,但担心让Ta失望,还是硬着头皮帮Ta做……在我这些努力下,好像我和大家的相处也挺融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我并不开心,我越来越感觉到和人交往让我觉得很累,也感觉好像身边的人并不真正了解我。明明身在人群中,但我时常感觉很孤独…… 糖丸儿想到或许可以读些什么来帮自己理解和调整这个状态,听说读书小绿不仅读了很多书,还很擅长从书中提取有用的建议,糖丸儿决定前来求助。带着一颗忐忑的心,糖丸儿来到读书小绿面前,把自己的烦恼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
读书小绿:听了你的描述,我感受到你在人际关系中体验到的小心翼翼和疲惫,也对这样的状态感到孤独和迷茫。我想跟你分享这本胡慎之的《恰如其分的孤独》,或许对你理解关系和自己会有所帮助。

《恰如其分的孤独》
作者: 胡慎之

糖丸儿:我发现自己身边的关系似乎都是这样,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在关系中扮演着小心翼翼的角色,这是为什么呢?
读书小绿:这可能与你的自我认知有关。我们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我们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你似乎常常在关系中将自己定位为“照顾者”,这是一种自我定义,它影响着你的自我模式。 糖丸儿:自我定义和自我模式?这是什么意思? 读书小绿:自我定义是根据我们在关系中的“获得”与“付出”来分类的,比如依赖者、自在者、孤独者和照顾者。而自我模式,是指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情截然不同的态度,根据自己地位和Ta人地位的重要程度,它分为控制模式、成全模式、疏离模式和顺从模式。听到你讲述你所面临的情况,很多时候你处于顺从模式,也就是说,你重视Ta人需求胜过自己的需求,总是优先估计Ta人的感受,为了避免冲突,也容易选择“老好人”的角色。 自我模式和自我定义也会彼此影响并塑造,当你把自己定位为“照顾者”,你可能会更多使用顺从模式,更多地在关系中讨好。

糖丸儿:我确实感觉到,自己一直在努力照顾和讨好身边的人,希望能够满足Ta人的期望,也常常会优先为身边的人考虑,反而很少想到自己的需要。可是,有时候能够满足别人也让我挺开心的,难道做这样一个照顾者,付出和体谅对方是不对的吗?
读书小绿:能够在关系中为Ta人着想当然是宝贵的品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为Ta人考虑主动地关照,和被动式讨好是有区别的。 糖丸儿: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总是试图通过不断付出来获得Ta人的认可。 读书小绿:主动地付出中有明确的价值交换,付出的一方能够从中得到获得感,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而被动讨好和顺从则是伴随着委屈、恐惧的,这种互动方式或许源自小时候的生存策略,是由恐惧激发的。当这个部分被内化,就逐渐形成了自我模式,无意识在人际互动中重复出现。这样的模式下,自我的需要会被忽视或牺牲。 糖丸儿: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有时我在帮助别人后,会感到如此空虚和不被理解。 读书小绿:其实,在讨好的关系中,没有绝对受益者,讨好者会感到内耗,而被讨好的一方也可能感到压力。对于讨好者来说,讨好是一种极大的内耗。你时刻保持紧绷,猜测对方的喜好,竭尽所能满足对方,这消耗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过分的自我牺牲会导致一种“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这并不会带来真正的亲密和满足。 糖丸儿:是的,我确实感到非常疲惫,而且似乎并没有得到我期待的感激。我开始意识到,我这样做可能并不是为了建立真正的关系,而是为了得到Ta人的认可和接纳。 读书小绿:是的,你的反思很深刻。讨好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对认可和接纳的渴望。但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因为它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糖丸儿:那么,被讨好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读书小绿:被讨好的一方可能也会感到不舒服和压力。在讨好的关系中,当我们要去服从或顺从Ta们时,在我们心中对方已经和我们对立了。这种关系模式会让双方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动态,其中一方感觉像是欠了另一方的人情。另外,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投射”,是说当我们害怕自己被挑剔时,就会在Ta人身上寻找自己被挑剔的证据。当自己处在小心翼翼的讨好中,我们可能会将心中害怕被评价的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把对方当成一个挑剔或不好相处的人,忽视了对方本身的样子,而对方也可能会感受到彼此间的距离。 糖丸儿:原来是这样,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照顾Ta人,但实际上可能也在无意中制造了隔阂。 读书小绿:你的自我反思非常可贵。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新的方式来建立关系,这种方式更真诚,也更能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

糖丸儿: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我该如何改变呢? 读书小绿:要改变这种模式,首先需要觉察自己是否将对方看做坏人,是否在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对方身上。看到自己对Ta人的投射,是我们摆脱讨好的前提,通过这种觉察,我们才能开始客观地看待Ta人,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 接下来,接纳自己是建立真正关系的开始。接受和尊重自我边界,意味着你认识到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并在此基础上与Ta人互动。当我们清晰地界定了自己的边界,我们就能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能更好地尊重Ta人的独特性和需求。 糖丸儿:那么,我该如何建立这个边界呢? 读书小绿:建立边界意味着你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限制,并勇于向Ta人表达。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Ta人的尊重。同时,当你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你就能更真诚地与Ta人相处。 糖丸儿:真诚地表达自己,这听起来很重要,但做起来似乎很难。 读书小绿:确实,这需要勇气,但也是建立信任和亲近的关键。当你无法做到某件事时,承认并接纳这一点,不要害怕向Ta人表达你的真实情况。 而当我们开始通过觉察和接纳自己来打破不断讨好Ta人的循环,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关爱自己。这引导我们来到下一个重要的议题:与其不断寻求外界的认可,不如转向内心,学会讨好自己。 糖丸儿:讨好自己?这是什么意思? 读书小绿:讨好自己,是指将那些用来讨好Ta人的精力和关怀,重新投向自己。你可以从练习提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开始,花时间关注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和渴望,并尽力满足它们。 同时,不要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你可以试着做“60分好人”,也就是说,看见自己的不足时,试着坦然接纳自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否定自己,如果你感到不安,试着告诉自己,在接触的人里,只要有60%的人喜欢、认可自己就可以。这不是说要你放低标准,而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必追求所有人的认可和满意,这样的想法可以大大减轻你的心理负担。 糖丸儿:这听起来是个挑战,但我愿意尝试。 读书小绿: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糖丸儿。记住,讨好Ta人可能会让你在短期内获得认可,但长期来看,它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当你开始讨好自己,你将建立起更健康的自我形象,并吸引到那些真正欣赏你的人。 糖丸儿:谢谢你的建议,读书小绿。我会慢慢实践,希望我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和Ta人相处。 读书小绿:不客气,糖丸儿。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每一步都值得。你值得拥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诚基础上的关系。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
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往期高赞回答: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