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究竟算不算大师?田蕴章、邱振中都说不算,王进玉则说算!

在中国当代书坛,启功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深厚大众尊崇和喜爱,有“启功之后,无大师”一说。然而关于他是否堪称“大师”的争论,却也一直都存在。比如,田蕴章说:“从纵向上去看,就是在书法史上,我们觉得他还不能够在纵向当中取得优势。在书法史上说他是一位大师,就过了。”并表示“用民国年间当时的一些书法水平去衡量启功先生,他是这当中的一般水平。”邱振中也说:“启功先生还不到大师的级别。”

当然,也有持不同看法的,比如评论家王进玉则说:“衡量是不是大师,要综合来研判,而不能是单一指标,单一指标下的所谓大师是单薄的,也是立不住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出众的,只能称之为专家,而不能叫大师。自古以来,真正的大师无一不是修养全面且造诣深厚的。众所周知,启功先生不仅是书法家,他还是学者、诗人、画家、鉴定家、教育家等,可谓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因此将其放在当今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量,先生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大师。”

不得不说,关于这一争论,可谓众所纷纭,各执一词。在笔者看来,这实则是对书法艺术评价标准的一次深刻探讨,也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判断的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大师”这一称谓,并非简单的技艺高超所能涵盖,它更多地是对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内全面而深刻贡献的认可。启功先生,作为当代书法界的杰出代表,其书法作品以结体严谨、用笔精到、气韵生动而著称,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技艺的精湛,无疑是大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启功先生置于整个书法史的纵轴上进行考量时,便不难发现,任何一位大师的诞生,都是时代与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启功先生生活在近现代交替之际,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特殊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功先生的书法既有对古典传统的深刻理解和继承,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新性和时代感,正是他能够超越同时代众多书法家,成为后世敬仰的重要原因。

田蕴章先生和邱振中先生的观点,或许是从专业和历史的视角出发,认为在书法史的长河中,启功先生的地位尚不足以与历代书法巨匠相提并论。这种看法,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忽略了艺术评价的主观性和多元性。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而“大师”的称谓,往往也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被重新定义的。

相比之下,评论家王进玉的观点则更为全面和深刻。他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大师,应当综合考虑其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技艺。启功先生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学者、诗人、画家、鉴定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的集合体。他的学识之渊博、成就之卓著,使得他在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全面而深厚的修养,放在当今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正是他能够成为“大师”级别人物的关键所在。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启功先生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书法界本身。他的书法作品和学术著作,不仅为后来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水平。这种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大师级人物所应具备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对于启功先生是否堪称“大师”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回答:在书法艺术领域,他无疑是一位技艺高超、风格独特的杰出代表;而在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视野中,他更是以其全面的学识、深厚的修养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因此,“启功之后,无大师”这一说法,或许有些过于绝对,但它所表达的对启功先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赞誉和深切怀念,却是无可置疑的。(蔡萍)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