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意义与转型挑战
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基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社会的重大进步和飞跃,都离不开教育的创新和突破。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变迁中,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个时代应对未来的战略性行动。
然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是指向未来的,但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却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育目标和实现过程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时代发展是加速度的,人类奴隶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用了几千年,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也经过了上千年,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只用了几百年,信息化社会进入互联网社会不过几十年,互联网社会进入智能社会的速度会更快。
随着时代的快速迭代,教育的矛盾将会愈发显著,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是从新中国建立之后(1953年)逐渐发展成行的,学级学制、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工业化时代特征。
这样的一套教育体制行之有效地使得百废待兴的中国用很快的时间实现了全民受教育,大量减少文盲的教育目标,为中国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但是在当下,全世界都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的高速发展,正在带领人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而面对这样没有固定答案,缺乏稳定态的未来,工业化的教育方式显然无法完成国家在新时代发展中需要的人才培养的任务。
面向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内核稳定、充满创造力和行动力、有丰富多元的个性的人,因为这些人会接替现在的成年人去面对、适应、甚至改造那个我们都无法想象的未来。
如果17世纪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如果穿越到现在,他恐怕都会认为自己进入了仙人之境或者是外星球吧,他所受过的所有教育,恐怕都无法支持他在当下的生存。17世纪的人也许不太可能真的穿越到现在,但是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进入到一个我们至今无法想象的世界。
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沦入同等处境,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需求的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因为,教育不仅仅关乎每一个人的成长,关乎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在工业化教育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农业时代的教育,当时的教育制度主要科举制度,教育内容以儒家的教育思想为核心。
一个家庭中如果有好几个孩子,并不需要人人都去上学,去上学的孩子是家中要培养的“仕”,除了“仕”之外,绝大多数的孩子务农,也有一些没有地有手艺的人做工匠,在农业时代里地位最不济的是商贩,士、农、工、商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
这种模式使得参加高等教育的人数提前分流,而参加高等教育的人被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作用。

然而当下我国的教育模型中,因为全民受教育使得教育投入的体量巨大,要从这么巨大的受众体量中选拔精英人才来进行培养,就意味着非常残酷的升学淘汰机制。这样的精英选拔机制会造成学习内容与具体生活的脱离,不能通过这套选拔机制的孩子沦为了“陪太子读书”的分母,而成功通过选拔的孩子会加剧认同个体的能力和价值,产生很强的优越感,甚至形成某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有的教师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感恩?”我想固然有很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在于现有的这套选拔机制始终是在强化功利性,使得孩子认为我得到的都是因为我优秀,而看不到他人对他的付出,自然就不会感恩了。
回到人类创造“教育”这件事的初心,教育就是希望把已有的经验传递给新生的一代,希望新生代不用重蹈覆辙,可以用这些经验去面对未来、开创未来。

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家庭送孩子去受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实现孩子能生活、能工作、能研究、能审美。这四个目的是有次序的,未必所有孩子都能审美和研究,但是至少他们应该通过教育实现能生活自理,能安身立命,否则家庭庞大的教育投入所为何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