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隐遗密》九真要第廿八章:用變则要六之周佈一(3)
https://mp.weixin.qq.com/s/eYUAZ_JdxMzz6bTLVFypiw
周弗枯稿,其布乃榮。物長其味,性殊其功,乃用之,以其氣之異焉!積精以粹,其味成之。積化以微,其氣殊之。質也弗易,氣之有分。分者,度之差也。曰:物有其功,用在於榮。物有其用,志在於衡。
(1)異:yì,“异”的繁体字。
(2)積:jī,“积”的繁体字。
《黄帝内经·素问》:“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的功能包括温暖肌肉、充实皮肤、使腠理致密以及控制汗孔的开闭。
《痹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 《类经》(张介宾著):“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对于人体皮肤和肌肉的保护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张仲景著):“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卫不和,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可以用来调和营卫,其中的“营卫”指的是营气和卫气,强调了两者对于抵御外邪的重要性。
《难经》:“气之所行,如水之流,如火之炎”, 气的流动,其中包括了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千金方·卷九·治伤寒论》(孙思邈著):“凡病皆由内虚,然后外邪得以乘之” ,内在体质的强健对于抵御外邪的重要性,间接反映了卫气的作用。
释译:
卫气不衰,生长繁荣。万物具各自有独特的特性,因其特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效。我们根据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气”,使用它们不同的功能。 物质通过不断积累精华,形成了其独特的味道。而这个微小的变化逐渐累积,最终导致了“气”的显著差异。 物质的本质不易改变,但“气”却有所不同。这些差别是根据度量标准的不同而产生的。所以说,物质的价值在于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又需要我们在使用时保持平衡和适度的原则。

故陽衛周密,陰營勻平,悳之丕也。陽密者,膓、膜原之次也。膜原者,大漑也。曰屯三陽者,臟之宰也。大漑者,屯三陽之蓋,六墟之王,氣染石毒能害之也。陽不能功,膓漑之著注弗能衡也。神勞精疲,覺寐不度者,甚矣。
(1)悳:dé,同“德”。
(2)覺:jué,“觉”的繁体字。
(3)蓋:gài,“盖”的繁体字。
“膜原”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在《素问·疟论篇》中讲,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其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篇》中讲,“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膜原”王冰注:“谓膈募之原系。”《素问识》云:“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尤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其按:募原亦称膜原。可见“募”与“膜”互为通假字,“募原”又可以称作“膜原”。《灵枢·百病始生》中讲,“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耳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lǚ)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丹波元简曰:缓筋即宗筋也),邪气淫泆(yì),不可胜论。”《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注:此处“募原”,指肠外之脂膜。
六墟是内脏的膜间隙,而构成间隙的膜指黏膜膜。间隙内很容易有液体,这一个液体就是膜水。
释译:
阳气护卫身体周密无缺,阴气平衡体内环境均匀平稳,阴阳平衡非常重要的。阳气密集的地方位于肠和“膜原”之间的黏膜。此处膜原指的是黏膜,即大漑 阳气在三焦处聚集紧密,并主宰内脏器官。大漑像是一个阳气汇集的盖子,也是“六墟”(内脏的膜间隙)的王者。然而,大漑的正气也可能受到外邪的侵害。阳气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肠道和膜原的代谢就无法保持平衡。阳气不足或阴阳失衡可能导致精神劳累、精力疲惫,以及睡眠不规律或质量差等严重的身体状况。
膓者,荄水穀之海。胃者,本秉穀之倉。膽者,葉布化之令。漑者,樸注灌之樞。此亖者,生之資也。三屯無異,身弗為病;漑龢,生無奇疾。
(1)荄:gāi,草根。《说文》:荄,草根也。从荄,亥声。《尔雅》:荄,根。注:“俗呼韭根为荄。”
(2)穀:gǔ,“谷”的繁体字。
(3)葉:yè,“叶”的繁体字。
(4)樸:pú,指柞木。
(5)亖:sì,古同“四”。
《中国医药汇海·论消化之原理》:“人之于饮食也,唇以摄收之,齿以咀嚼之,舌以转掉之,使之往复周回,然后咽人。会厌居食管气管之间,气出则张,食人则掩盖气门,使食桥渡而过,由此人嗉,传送至胃之上口贲门,入胃,脾以磨之,肝以疏之,而后蒸化腐熟,由胃之津门泄出水分,其汁由幽门传人小肠,经所谓小肠为受盛之官是也。至小肠之阑门,……是时谷已成糟粕,传人大肠,经所谓大肠为传导之官是也。至直肠则结为粪,由肛门而出”。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小肠主受盛化物,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如“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诸病源候论·诸淋候》)。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所以张景岳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类经·脏象类》)。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胃主受纳水谷,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属金、属阳。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释译:
小肠是消化吸收水谷营养的主要场所,喻为“水谷之海”;胃是储存食物的主要器官,喻为“谷之仓”;胆分泌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分散、布施和转化的作用,确保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喻为“消化传令官”;大肠是体内液体流通的关键部位,比喻为“樸注灌之枢”。小肠、胃、胆、大肠四个器官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础。 小肠、胃、胆功能协调一致,没有异常,身体就不会生病;如果大肠功能也和谐,那么生活中就不会有奇怪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