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些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
——万物由我创造
这个认知的基础是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了存在,然后才有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先有的本质,才有了存在。也就是说:并不是先有了正确的标准,然后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而是先去做了事情,然后根据你的所作所为,去建立正确的标准,我们要创造,而不是跟随,创造什么——创造万物的标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一切标准由你自己创造,而不是听取其他人告诉你的答案,而你创造的标准也只适用于你自己,放在别人身上不一定适用,所以你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定义别人,同样,你的标准也不需要被别人承认,你无需向谁证明,每个人按照自己创造的标准行事
我的这种思想也受到一本书的影响,叫《 与神对话 》,里面的一些理论我一直印象深刻: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完全不重要,你也不需要了解自己,你只需要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去成为就好;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是对的,所以你这么做,而是因为你想要做这个选择,所以你要想办法把他变成对的
一切的一切都是被我们自己去定义,去塑造,去构建起来的,而不是他本该如此,这世界上除了自然规律,再没有任何事情是本该如此,虽然哪些是自然规律,哪些不是,它本身还有讨论的空间,比如有生命的事物都会消亡,这是自然规律,但是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幸福,这是自然规律吗,这是人类的本性吗?这是存疑的,生物的本能就是为了繁衍后代吗,也是存疑的,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哪些事情是客观真实的,哪些是主观构建的,后来我发现,百分之九十的事物都是主观构建的,只有极少数是客观真实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大胆去创造,而不用拘泥于这个社会给定你的标准
成长性思维
——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成长
曾经和嫂子聊天,当时她决定离开私企考公务员,我问她为什么做这个决定,她说因为私企太累了,有kpi,有加班,你永远需要做更多,更多,更多,考公务员是希望有个稳定的,轻松的生活状态,不再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然后我问她:但是如果人长期处于缺乏竞争的,稳定的,安全的状态,你就会一直维持原状,就不会再成长了,你的专业能力也就不会再提升了,她问我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原地踏步也可以活下去,不会担心被淘汰,人为什么要进步呢?当时她把我问住了,我只能说既然你这么认为,那你就去考吧,进体制内吧
然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成长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不被这个社会淘汰吗?那如果你位于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永远不会被淘汰,也不需要竞争(虽然我怀疑这种处境是否真的存在,就假装他存在吧)你是否也不需要成长了,我的本能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成长的意义在于,他是人生命力的体现,所有活着的事物都是会动的,会变的,不稳定的,只有死物才不会改变,才是稳定的,所以如果人不成长,你的生命力会被削减,这样的状态,即便是衣食无忧,人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成长是生命本能的召唤,就好像你不得不吃了东西才有能量,你必须一直成长,才能保有积极的能量
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也是追求无限的增长,我无法判断这其中是否有陷阱,但是表面上看,他确实是很有生命力的制度,追求成长不是指要一直变得所谓的“更好”或者说“往上爬”,因为人总是会有能力的天花板,所以往其他的路线上探索也是一种成长,也就是所谓的:你扩宽了认知边界,丰富了人生体验,打开了知识面和眼界,当你往横向探索,那就是没有终点的,因为这个世界如此宽大,知识是无限的
你可以停下来休息,但是不能一直休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样态,运动才是本质,而不是反过来,而成长的要义在于改变,改变的关键在于推翻,所以对于成长性思维来说,“事实证明我错了”是最好的事情,失败和推翻都是我喜闻乐见的,因为由此你才有改变的理由,否则一切都停止了,是的,你成功了,然后呢?你是正确的,完美的,没有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那然后呢?然后你只需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但维持现状不是我想要的,虽然我知道维持现状也不容易
于是我一直保持怀疑,保持不稳定,保持价值观的不闭环,随时有被推翻的风险,这使我会处在一种长期不确定,不那么放松的状态,但是这就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你不能太舒服,但是不舒服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你太享受,就会变成温水煮青蛙,享受了大半生,最后一朝覆灭,覆灭的原因就是长期的平躺会让你失去生命力,你不能再站起来
热爱中心主义
—一切的动机来自热爱
这是我自创的一个词,意思是:热爱是最高价值,一切选择的理由都是因为热爱,而不是为了追求其他东西。“爱”在我的价值排序里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爱不是指爱情,甚至不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他是指所谓的“力比多”,可以翻译成欲望,但是这种欲望不是功利的欲望,比如我想要赚更多钱,而是一种本能的欲望,我只能把他翻译成“爱”,就是我喜欢,我想要,是没有理由的
当你做事情的驱动是爱,而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因为功利的目的,比如追求更多物质,更多权利,或者被赞美,被承认,那么你才可以一直做下去,他才会是可持续的,否则,总有一天,你的动机会消失,你的幻想会破灭,而最重要的是,只有以爱为动机,你才会真正快乐,否则,哪怕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或者你得到了安全感,你也不会幸福
如果你玩的是有限的游戏,你可以以其他动机为出发点,但如果你要玩长期游戏,你只能是因为热爱,否则,你无法坚持,也毫无意义
镜子理论
——他人是自我的镜子
这个理论表达的是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在我看来,人为什么需要人际关系——有些人觉得他人可以缓解孤单;他人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或者他人是救赎,是依靠;人是群体动物,和他人的链接是本能等等,而对我来说,人际关系的意义是,人和人互为镜子,我们通过他人认出自己,看到自己,他人是你欲望的投射,是你自我的显化,我们通过他人才能了解自己,而很难直接通过自我去了解
由这个理论延伸出去,我认为,人无法了解另一个人,也无法真正所谓的“看到另一个人”,我们只能“ 通过试图了解他人去了解自己 ”,也只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所以我听到一个说法是,好的亲密关系是“你真正看到对方”,或者说“你真的被对方看见”,但是我会怀疑这样的情况是否可能,我更偏向于认为,好的亲密关系是“我从对方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自己”,同时我接受那样的自己,甚至爱那样的自己,这意味着你在这段关系里是可以真实地表达的,没有任何压抑,隐瞒,伪装,甚至是保留,你完全透明,犹如自己一个人时一般,并且这种真实的状态表达出来之后,对方可以承接住,甚至是支持,以致于你会因为对方,而更加爱自己
另一个延伸是,他人对我的评价和认知也只能反映出他人的内心,而无法证明真实的我是怎样的,我拥有自我的最终解释权,除了我自己,我无法被任何人定义,这个权利一定要牢牢抓在自己手上,否则,如果他人可以定义你,你会因此受到影响,那么你就会有被操控的风险,你会变成提线木偶,这是危险的事情
镜子理论和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有共通点,比如我喜欢上一个人,这件事不代表对方真的很优秀,很值得被喜欢,而是代表我有喜欢人的能力,也反映出我向往的人的品质有哪些,而对方怎么回应我的喜欢,以及他喜不喜欢我,这反映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而本质上与我无关,所以怎么对待他人,是我的课题,他人怎么对待我,是他人的课题,我是无法去干预“他人如何对待我”这件事,因为这不是我的课题,而“他人如何对待我”反映出他人是怎样的,无法反映出我是怎样的,我是怎样的,我是否优秀,是否值得,是由我自己决定的,而不由他人决定
如果再延伸得远一点,我会认为,人永远不可能真的爱上另一个人,人终归爱的是自己 ,有时候,你爱的那个他人,是你渴望成为的自己,所以哪怕你说:只要他好,只要他幸福,我就满足了,我自己幸不幸福无所谓,你也还是在爱自己,你让那个你爱的人代替自己去幸福,你的牺牲,付出,哪怕你为了爱献出生命,你也还是在通过他人为媒介,表达你自己的理想
所以镜子理论的底层逻辑是,人际关系的终点永远是回归到自己身上,这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