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
买了本《忘忧清乐集》,摆了摆,看来有必要讨论一下。
影响体感的因素很多,平时打谱使用手机,放在右手边凳子上,一边摆棋,一边扭头看一眼手机,一则电子屏会累眼伤肝,长时间下来会不舒服,二则摆一颗棋还要扭一下头看手机,脖子来回晃,也会导致轻微的头晕,可能会被误认为这棋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所有这些细节都需考虑到。
最好的办法是用书打谱,把书拿在手里,捧在面前,不用扭头,不用看电子屏,这样一来,打无座子时感觉会好很多,但久了之后,依然会感到肝脏不太舒服,进而导致头脑不太舒服。而换成古谱时,肝脏处的不适感会消失。
我买的《忘忧清乐集》是陈祖德九段编辑的版本,陈祖德先生是我国围棋界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历任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是中国第一位战胜日本九段的棋手。
这个忘忧的开本比较大,棋谱印得很清晰,分谱,不厚不沉,方便阅读打谱,唯一的遗憾是也没有收录《凤池图》,以后最好不要这样,不管能不能确定真伪,不要轻易删去。
之前曾经说过,《忘忧清乐集》上的文字和棋谱能量都非常强,不像寻常之作。用手机打谱时,因为是电子屏,所以会影响体感,棋谱的效果还无法完全感受到。印在书上,更方便感知。
今天用书打谱,才有了更多体会,这书里的《长生图》、《天清图》、《金明图》等等,在打谱时会让人不知不觉心神安定,心自然静下来,不再躁动,而无座子行棋时,除了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外,还容易产生烦躁等情绪。
我国古谱在行棋时与现代棋谱不太一样,这样的棋具有疗愈力,且能让人产生由衷的喜悦和安宁,这才是好棋,或者这是围棋的高阶用法。
第一个月只打无座子棋谱,吴清源、秀策等人的棋会让人在打谱过程中不由自主面露微笑,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看来我的潜意识很喜欢吴清源、秀策,但一个月之后,很抱歉,身体开始感到不舒服了。此时发现了座子围棋,比较之下,才发现两者之间有所区别。
围棋的出现至少在4000年以前,座子棋的传承起码也有2000多年,在这千年传承里,以往的棋人都是傻子,他们都不知道围棋开局可以下在小目、目外、高目、三三?为什么不这样下,只能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似花样繁多的布局,都是有弊端的,因此需要设置座子来避免之,这是较为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无座子总跟肝脏过不去,不知道,也许是我自己体质太弱,此处暂且不论,待日后慢慢体会。但有一个现象可以作为参考。此处需要提及熊春锦老师的教导,但是内容比较多,一时半会儿无法说完,只能选重点,有些名词可能不太容易看懂,待以后继续讨论。
河图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图是一个典型的球形全息图、全景图,被学术界誉为“宇宙魔方”。河图是中国道德根文化的基因,是上古时代的圣哲修身内求而产生的图案。据传,是伏羲通过修之身而内求进入天人合一以后,诞生出这一图案,然后绘成可观性的图形进行保存,并且由此而产生易理哲学并画出八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周易、九宫等等皆源于此,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天文、中医、风水、兵法、五行、算术、预测等学科中。
《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传云:“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图,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现代的教育方法按照传统文化的观点,可称之为智能教育,而中华上古文化传授的是慧性教育法,心生慧,脑生智,慧性决定了智识的空间。
河图的“河”,指的是脊髓,包括脊髓液、脑脊液。河图就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古代是通过慧观而建立,现代还要通过天文望远镜才能发现。人体内本身存在着河图的全息对应,那就是我们的脊髓和大脑里面的成像,所以不必舍近求远去外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应当轻松地将慧性图文教育在我们自己和孩子身上,主动建成这种立体天道能量场模型,为天人合一形成的可能性而筑基。
当心内阳中阴精与肾内阴中阳精自然结合以后,必然自动进入脊髓之内运转,逆行而上进入大脑,在脑中呈现图像,少数人可以在大脑出现内河图全景图像(类似旋极图)。当内河图稳定以后,必然会由光点产生光柱冲出头颅而与宇宙全息星象相连接,宇宙中的河图亦形成光柱下降而相连,从而在心身了了若无之中,产生更为细致的全息图形与图像。记录下来也就是河图的产生之源。
河图只有在人的体内进行道德实践,实现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时候才能出现河图。这个河图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大脑之中,大脑中央有个泥丸宫,而左右大脑半球就相当于阴极弦和阳极弦,就像太极一样,它构成的是一个比太极图更高级的旋极图。旋极图产生以后能够产生光点,大脑河图的光点冲出百会穴而自然联接,从而观察到整个宇宙的天体星图,这才能叫做“天人合一”。
两年前接触到数独,数独的盘面是81九宫格,日本将棋的盘面也是如此,而围棋盘是一个大号九宫,它们相似。
德慧智教育现在使用的经典诵读教材使用的也是九宫版,即将文字印在九宫格里,同时有九宫识字板,这些都是教具,具有后天返先天的催化作用,催化与河图产生连结,产生慧性图文教育的功效。
像老一辈小时候在农村,老师在泥巴上一画就行了。在地上画一个“回”字,然后连上线来走棋,十字棋、田子棋、回字棋等等,里面都含有培养孩子们图像思维的能力。
像过目不忘,看一眼能记住一页书这样的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因为现代人是退化的一族,先天能力已经失去了,因此需要通过修之身后天返回先天,围棋之类不用说,都是教具。围棋的起源,“尧造围棋,教子丹朱”是对的,天文还算沾点边,至于占卜、战争之类,应是未解其意。
两年前接触数独,一开始玩得不亦乐乎,之后发现有时在玩的过程中会时常升起烦躁易怒感,而在经典诵读时,如果选择九宫版,也会有这个现象,而无座子的棋盘上,也有这个现象。
我天生体弱,全身很多地方都不太好,左半边身子,包括大脑处,不太舒服,人的大脑是九宫结构,玩数独、诵读九宫版教材、玩围棋,都可以有效开发大脑,它们都是非常好的教具,只是因为我的身体较差之故,玩这些教具时,会令自己的身体产生不适感,这与我自己的体质有关。
数独、九宫诵读教材、无座子围棋,身体健康者完全没有问题,只是体质较差者,心理、大脑、精神方面有一定问题者,需要留意。
棋手群体本身是一个抑郁高发群体,平时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并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座子棋尚未恢复之前,无座子还需要使用一段时间,教小朋友时也用不着一脸沉重,无座子毕竟也算是不错的智力游戏,作用还是有的。只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就好。
从4个月前开始尝试打谱到现在,有关座子与无座子的问题,基本算是破案,当然围棋还很复杂,4000年也是研究不过来,剩下的以后慢慢感悟,今天就先这样,图书馆有几本古谱,先借来看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