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的表姐夫
看到《戒庵老人漫笔》有个八卦:“(江阴)徐世英,尚书晞之孙,其娶妻乃英宗母孝恭皇后之姊所出,少时宫禁相习,正统某年追忆问,知配与徐晞孙。传奉驰驿来京朝见,用平头巾,即今里老戴以接官者。谕吏部曰:「朕岂有白衣亲?与他九卿堂上官做。」科道交章论列,圣旨批:「今后再有来说者,打掉牙齿。」仅授中书舍人。天顺初,遂升通政使司通政,前后阅四十年,至弘治初始致仕,盖异宠云。”也就是说英宗有个姨妈家的表姐妹(表姐的可能性大吧),小时候在宫里和英宗一起玩耍过,英宗登基多年后想起这位表姐,询问得知嫁给了兵部尚书徐晞的孙子徐世英,已随夫家回江阴了,于是特召徐世英进京,看他还是个平民,就要求吏部给他个九卿堂上官做,言官杠之,英宗发火,但是最终也就只授予了个中书舍人(和堂上官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后来英宗去了蒙古留学(误)一趟回来,复辟之后才升他为通政,算是跻身到九卿行列了。
我好奇起来,想去查查英宗这个姨表姐的姓氏,但是查英宗生母孙太后之父孙忠的神道碑铭,仅云“女九人,皇太后居四”,前面这三个姐姐分别嫁给谁都没提。从徐家那边也没查到婚配信息,居然就无考了。
不过,根据《明英宗实录》,授徐世英为中书舍人之事发生于正统十四年二月,说:“以徐世英为中书舍人。世英,故兵部尚书晞之孙,其父讷为后军都督府经历司都事,乞令世英于中书科写诰。至是满三年,又乞除官,故有是命。”以实录为准的话,徐世英并不是白衣书生被召入京之后才授官,而是他爹徐讷早就安排他去中书科(制诰房)实习,满三年后请求转正,这才授官的,这些年里徐世英肯定不在江阴老家,而在北京当文员。徐讷的官职可能是个荫监出仕,为儿子谋的这个职位其实也有荫官成分,与其说是靠老婆,倒不如说是靠祖父。这么看来倒比笔记的说法要合理,不然的话,皇帝指定要给表姐夫一个九卿堂上官(正三品起步),还放出狠话要打掉言官的牙,结果只是给了中书舍人(从七品),吏部这杀价也杀得太狠了吧?
徐世英的祖父徐晞,其实倒是一名能员,永乐初由小吏起家,《国朝献徵录》说他营建北京宫殿有功,进入工部,后来转到兵部,正统六年征麓川凯旋,升兵部尚书,正统十年病故(《(光绪)江阴县志》误作“丁丑”,变成了天顺元年,实则为“乙丑”)。十四年徐世英在中书科满三年转正,差不多正好是守祖父孝一年之后就进了中书科去实习了。如果他确实是英宗的表姐夫,英宗存心想提拔他的话,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升到通政司,因为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去蒙古草原望北京了……
徐世英是啥时候飞升的呢?要熬到天顺元年,英宗回来又关了几年禁闭,复辟成功后,天顺元年十二月“升中书舍人徐世英为通政司右参议,专理清黄”,然后就一路升得很是平顺。成为通政司主官则是到成化朝,明宪宗给的(对宪宗而言,徐世英是他表姑父了)。直到明孝宗弘治二年,言官弹劾他“公论不容”也就是口碑不好,这才被勒令致仕。
弘治三年八月徐世英去世,《明孝宗实录》给他盖棺论定的话并不算太差:“致仕通政使司左通政徐世英卒。世英字国用,常之江阴人。祖晞,兵部尚书。世英幼好学,攻书,正统末以荐授中书舍人,督写武臣黄诰,积劳升通政司左参议,进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九年转左。弘治初,言者论其险邪冒进,贪不知耻,以本官致仕。至是卒。赐谕祭如例。世英生贵家,历官久,积赀颇厚,以此致讥,然薄于自奉,谨祠祀,睦姻族,赒人之急,有足称者云 。”这一段没有说他是因为姻亲关系才得到重用,反而认为他是靠自己从基层干起的,只是因为是富三代,自己当官久了也挺敛财,所以遭到了抨击。但是他平时不挥霍,做人也不是太差,总体来说还是个好人云云。他娶的那位不知姓氏的英宗表姐,在官方记录里竟然没落下只字片语。
知北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抽象家族 (6人喜欢)
- 老鼠申冤 (16人喜欢)
- 署名张懋修谴责张四维的书信 (13人喜欢)
- 前驸马候选者的人生——张居正同年李先芳考 (11人喜欢)
- 被吏部尚书搭救的典史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