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629):请君入瓮
值此京师城破国家危在旦夕之时,相比刘延庆的临阵脱逃,相比宋朝宰执大臣的无计可施以及赵桓的呜咽悲戚,开封城的百姓却在这个时候勇敢站了出来。这一天开封内城里有数以万计的军民集体涌向了皇城的左掖门要求面见赵桓,他们的诉求不是什么问责,而是请求赵桓能够惩处朝中的投降派并站出来登高一呼率领他们与金军死战到底。
开玩笑!堂堂天子岂能是你等小民说见就能见的?就算赵桓愿意去,可他手底下这帮“忠君事主”的臣子和太监们也不会同意赵桓自降了身份。眼见赵桓迟迟不肯出,民众的情绪也渐渐变得越发的躁动,最后有人终于是忍不住动手了,他们开始用大斧猛砍宫门意欲强行闯入。城上的守卫这可就犯了难,下面的人群中不但有百姓还有逃散至此的外城守卫,他们显然不便对自己的同胞加之以箭矢和滚木礌石,可如果让情绪已经失控的这几万人进入了皇宫,那局势就将变得不可控制,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个想要趁机作乱的不怀好意之人或者是金国的奸细呢?
如此局面,赵桓被迫只能可怜兮兮地在孙傅、梅执礼、吕好问这三个朝臣的跟随下前来与民众相见。堂堂大宋的皇帝陛下出行为什么身边只跟了三个朝臣,原因很简单,因为其他人这会儿都已经忙得是四脚朝天根本没有时间来保护君上。忙什么呢?都城告破,人人自危,皇城大乱,国亡在即,你说这个时候他们还能忙啥?身为朝廷官员无非两种可能,要么忙着为自己找后路和生路,要么万念俱灰地在为自己准备后事。至于皇帝陛下,这会儿大家都是泥菩萨过河,唯有自求多福了。
对于赵桓来说,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所能想到的恐怕也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扮演好这个亡国之君的角色,然后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个答案也只有两个,要么准备投降就此指望着能够在世间多苟活几日,要么就是为赵宋王朝陪葬并在日后落一个“烈”字头的追谥。可是,谁能想到这个时候开封城的民众竟然会自发前来向皇帝陛下表示忠心呢?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倘若开封的居民百姓皆是如此忠义,那金军根本不足为惧。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赵桓与开封百姓的这次会面本该是一场团结的大会和胜利的大会,可赵桓既没有这个心理和行为上的准备也没有这方面的口才和能力,这场由士农工商和皇帝大臣共同参与的大会最后变成了一场街边自由市场的吵闹大会。在赵桓所处的高台之下有数万张嘴巴在呱呱直叫,但回应他们各种诉求的人却只有赵桓一个,当时也没有什么高音喇叭或话筒,赵桓的嗓门更是不够粗犷和豪迈,双方彼此对吼了好半天终究是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吵闹了半日之后,大冬天里被整得满身大汗的赵桓也累了,可老百姓却是意犹未尽,但总不能把赵桓就这么一直给挂在台上吧?然而,身处数万人的层层包裹之中,赵桓想要挤出这人山人海又谈何容易?负责护卫赵桓人身安全的禁军将领蒋宣决定带领手下的数百人簇拥着赵桓强行突围而出,在这些五大三粗的壮汉左右推搡和呵斥之下,现场由此大乱,赵桓跟他的随从们都相继走散,但孙傅、梅执礼、吕好问这三个老家伙却始终紧紧围在赵桓身边为他充当肉盾。
负责开路的蒋宣这一通左右扒拉没少被人抓脸或者扯衣服什么的,同样是早就憋了一肚子邪火的他也由此而鬼火直冒,他对赵桓说道:“陛下啊,国事至此都是因为宰相信任奸臣所致啊!”
紧挨着赵桓身旁的孙傅一听这话立马就急眼了!奸臣?你蒋宣这话不是明摆着在说我吗?要知道郭京就是由他发掘出来并举荐给赵桓的,因此他立马对蒋宣破口大骂,可在这种场合里蒋宣说什么也不会畏惧孙傅,哪怕你孙傅是枢密院的大佬没什么用,他当场回骂孙傅。一旁的吕好问赶忙劝架:“这都啥时候了?你俩还闹个啥?保护陛下周全要紧啊!”
由于预想中的城破即亡国的剧情没有上演,第二天宋朝的各级官员再又聚集到赵桓的身边商议国事。有鉴于开封城的百姓有很多人都表示愿意与开封共存亡并愿意同金军战斗到底,宰相何栗于是便奏请赵桓给百姓分发兵器共力抗敌誓要在巷战中以人数优势将金军杀个精光,赵桓对此不置可否但又一时间难下决断。正当他为难之时,完颜宗翰将之前滞留在金营当中的宋朝议和使臣、太常博士李若水给放了回来并带来了完颜宗翰的口信:“我大军已破城,未免生灵涂炭,速让你朝宰相前来议和!”
议和?开封城都被攻破了,可金国竟然还说要议和!
完颜宗翰的这话让宋朝上下瞬间开始大喘气:原来金军不是来杀人和灭国的,他们是来谈判的,只要我们的皇帝和宰相亲口向他们许诺两河之地并签字画押,然后他们就会退兵,最后我们就能继续过从前的日子。于是乎,宋朝人刚刚紧握的拳头就此再又舒展开来,之前弥漫在开封城上空的死亡乃至是毁灭气息瞬间全无,天空由此阴转多云。
完颜宗翰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此。他之所以没有下令金军入城并不是他仁慈善良,而是开封城内的人数实在是太多,如果贸然入城激起民变,那么金军势必要为之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倘若赵桓真的同意给城内的百姓分发兵器,那么情况将变得对金军更为不利。可是,如今金军只是在城楼上对城内施以静态威慑所起的效果就截然不同,完颜宗翰此时又恰到时机地对宋朝抛出橄榄枝更是瞬间瓦解了宋朝人的战斗激情:各位别激动!虽然我们已经破城,但我们没有丝毫的恶意,我们只是想得到两河的土地并让你们的皇帝和宰相亲自对我们承诺划地之事!
事情到了这个层面,赵桓也不再固执,他当场命何栗带着赵佶的第七子济王赵栩前往完颜宗翰的营中议和。可是,何栗这个时候却胆怯了,他认为自己作为对金的主战派和强硬派此行一定必死于金军的刀口之下,因此他呆立原地迟迟不肯领命。
李若水见此也丝毫不给何栗留一点颜面,他随即张口大声呵斥何栗:“国家如此皆因汝辈误事,今社稷倾危,汝虽万死也不足以抵罪!”
何栗再怎么说也是要脸的,尽管他没当宰相几天,可身居此位就注定了他在此时要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更要承担身为一个宰相所要担负的职责。再者,开封城是怎么被攻破的他也是心知肚明,即使他在别的事情上都没有做错什么,可郭京误国至此他是负有很大责任的,李若水对他的指控并非没有道理。既然金国已经破城,既然完颜宗翰许诺他此行只为得两河之地绝无其他非分之想,既然他的出使可以保大宋的江山社稷得以延续,还可以使百万军民免遭战火涂炭之灾,那么即使他真的身首异处也是值得的。想到这些,何栗终究还是领命而出。
不过,当何栗走出皇宫准备上马时却把自己的颜面都给丢尽了,由于双腿软得厉害,正值壮年的何栗竟无法跨上马背,最后他是在左右的托举中才坐上了马背。即使如此,他手中的马鞭却在他上马之后先后三次从跌落在地。
我们很早之前曾提到过赵振开(北岛)在他的诗歌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必须承认,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我战栗了。这句诗用来形容此时的何栗可谓是再合适不过,这话用来形容后来也将有此经历的赵构和秦桧也同样适合,但何栗虽然在死亡面前颤抖了,可他并没有被征服,这是他与赵、秦二人在本质上的最大不同。没有人不会在死亡面前颤栗,即使他是特级战斗英雄也同样会颤栗,但衡量和界定英雄与懦夫的标尺就在于颤栗过后他们都做了什么。
何栗一行到了完颜宗翰的营中之后,完颜宗翰立马接见了何栗,他厉声对何栗呵斥道:“你们朝中究竟是谁在力主以武力对抗我大金?”
何栗坦然回道:“主战者正是我何栗,此事与我朝陛下无关!”
完颜宗翰本以为何栗会当场向他乞怜,可何栗显然不是张邦昌之辈,完颜宗翰再又问道:“当初我叫你来议和你不肯,现在怎么又来了?”
何栗回道:“当初不肯来是为了保我大宋的江山社稷,如今既来则是为了保开封的百万生灵!”
此言瞬间让完颜宗翰对何栗敬服,他转而对何栗正色说道:“尔亦忠臣也!”
这天中午过后,完颜宗翰便将何栗和赵栩放归回城。可是,完颜宗翰不是说要议和吗?但他为何没有提及此事呢?他又玩了什么花招呢?当然有花招,完颜宗翰让何栗回去转达他的最新要求:赵桓身为皇帝可以不来议和,但如果要想达成和议,宋朝还是必须要出一个重量级的皇室成员——此人便是已经退位的宋朝太上皇赵佶!
按照完颜宗翰这意思,只要赵佶肯去金营一趟,宋金双方就能达成和议,然后订立盟书,金军也就此撤军而回,宋金从此互不侵犯相互共存。这对宋朝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可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金国这次其实就是奔着灭亡宋朝而来,但如果直接来硬的定会付出惨重的伤亡,可一旦把赵佶或者赵桓扣为人质,那宋朝就将连挣扎的可能性都没有(这就好比歹徒把刀子架在你爹妈的脖子上,你到时候将被迫答应对方的一切索求),这正是完颜宗翰的极致狡诈之处。不过,宋朝对此却是毫无察觉。参照过往的灭国战争,金国对北宋的灭国之法堪称亘古未有,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北宋直到灭亡之时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死了。
对于金国方面提出的这个要求,赵桓对群臣说道:“太上皇最近因受了过多的惊扰已经病卧不起,他们既然坚持要太上皇过去,那么朕身为人子当亲往之!”
对此,朝中大臣都没有反对者,似乎他们也都坚信只要赵桓亲自前去金营议和,那么宋金之间就能从此盟好,他们所不知的是这恰好正中完颜宗翰的下怀——各位,我在这里请大家特别注意一下这个细节!
请问:如果一群土匪包围了你家,然后他们要求必须要让你的爹妈出面为质才能确保你一家老小的安全,那么身为儿子的你应该怎么办?在古代那种礼法森严的社会里,宋朝的这帮所谓的孔孟弟子和儒家君子们难道不知道何为君父吗?所谓的主忧臣辱是什么意思他们难道不知道吗?可就是这帮平日里在嘴上大谈圣贤之道的文官和道德君子居然就眼睁睁地甚至是近乎于冷漠地看着自己的“君父”以身犯险,他们就差没有亲口要求他们的君父慷慨地去“舍己为人”以便保全他们自己。
赵桓真的想去金营吗?不是啊!是因为他的这帮儿子们太过自私、太过懦弱、太过不孝啊!而且,即便赵桓拒绝前往,可他手下的这帮大臣却会以“存社稷保生灵”这等天大的功绩来逼迫赵桓不得不前往金营议和。反之,如果你赵桓不去,那么宋朝亡国以及开封被屠城的后果及骂名都得由你赵桓来承担——因为你的懦弱和自私导致了这一惨剧的发生。讽刺的是,这就是孔孟之道所培养出来的国之精英在面对个人生死和国之存亡之时的真实嘴脸!
二十七日,赵桓下诏谕示城中军民曰:宋金两国以成和议,各令归业!
二十八日,何栗受命前往金营传达赵桓将亲往金营议和之事。同日,赵桓再发圣谕:大金坚欲上皇出郊,朕以宗庙生灵之故,义当亲往。咨尔众庶,毋致惊疑!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为了保住宋朝的江山,为了开封的百万生灵,赵桓以及他手下的大臣们都认为此行虽然极致屈辱但却能换来江山的存续和百万军民的存活,如此倒也算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赵桓此行看似并无什么凶险,只不过是屈尊降贵去写一份议和盟书而已,可这一切的前提是完颜宗翰本人是一个恪守承诺和信义之人,但实际情况却是恰好相反,完颜宗翰至少在这一时期完全就是一个出尔反尔的阴险小人。
公元1126年闰11月30日,宋钦宗赵桓带着宰相何栗、中书侍郎陈过庭以及知枢密院事孙傅等宋朝最为顶级的高官集体前往完颜宗翰的军营。到了地方之后,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皆不见人影,宋朝的君臣就这样被金国人晾了一整天。次日午时,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这才现身与赵桓相见。
酒过三巡之后,赵桓被屏退了左右开始与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人进行小范围的秘密会谈,三人所交谈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可想而知的是赵桓在这两个老江湖面前可谓是被欺负得体无完肤,赵桓更是被迫答应了很多屈辱的条件以求得一份苟安。
赵桓此行名义上是来商谈和议之事,但实际上却是被勒令签署一份投降书,而且这份投降书还得由宋朝方面的人亲自来写,这份屈辱的活儿最后落到了与赵桓同行的翰林学士孙觌头上。还是那句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此时身处金营当中的赵桓如果胆敢对金国的任何要求提出异议都有可能被一直扣留,直到最后乖乖地写下所谓的“议和盟书”并签字画押。更让赵桓感到无力的是,宋朝全体宰执大臣此时几乎都在金军营中,也就是说整个宋朝已经被金国捆住了手脚且把刀架在了脖子上,这个时候金国提出任何条件他们都得答应,否则就是个死。说得更直白一点,这和赵恒带领大臣出城投降根本就没有任何区别,之前完颜宗翰所谓的“议和”根本就是个幌子,其目的就是将宋朝的君臣全给骗出来——好一个请君入瓮!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赵桓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可他现在除了听命于金人之外又还能干什么?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金国人大开杀戒吗?
不管怎样,宋朝的降书最后总算是在双方的共同见证下写好了,完颜宗翰随即命人将降书即刻发往金国都城并向金太宗完颜乌乞买奏贺。至于赵桓,他虽受尽逼迫和屈辱,可金国人毕竟没有对他有过什么言语和行为上的折辱,他勉强保留了自己身为宋朝皇帝的尊严。更重要的是,金国也没有过多的为难他,而是在十二月二日将其放还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