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加工人群》:原来它才是挑战自制力的“真凶”
原文作者 | 杨纪慧
看到社交媒体上那些身材纤细的博主每天吃着减脂餐,雷打不动地在健身房健身,做着科学的饮食管理和身材管理,屏幕前我心中立誓减肥的小火苗已经蠢蠢欲动了,于是毫不犹豫拿起纸笔列下了我的“30天减肥计划”:坚持早起、每天一杯黑咖啡、每天晨跑半小时……立誓要当第二个贾玲。看着这张满满当当的计划表,瘦成一道闪电的样子已经在我脑中呼之欲出了!
然而第二天,大脑驱使我还是关掉了6:30的闹钟;劳累了一天过后,看着便利店货架上的蔬菜沙拉和薯片,犹豫之间还是选择了后者……
在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可以见到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往往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和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但自己好像永远都成为不了这样的人,觉得自己好像永远都无法长期坚持一件事,明明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做起来却异常困难。这一切都只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强,自制力不够吗?
影响自制力的“真凶”——UPF
有次跟朋友在家里聚会,桌上依旧摆满了各种薯片、零食、炸鸡、饮料、奶茶,看着喜欢的喜剧电影,吃着最喜欢的事物,人间幸福的真实写照莫过于此了吧。正当我正享受这段难得的幸福时光时,朋友的一句话给了我当头一棒:“你已经吃了快5包薯片了”,看着桌子上一片狼藉的“惨状”,我也不禁怔了一下,是啊,从打开视频的那刻开始我就一直在往嘴里各种输送,而且没有丝毫想停的欲望,这种令人上瘾的感觉开始令我感到恐慌,究竟是我在吃它们,还是它们在“控制”我的行动?
什么东西会令人上瘾?为什么会令人上瘾?这或许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这些令人上瘾的食物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超加工食品”( UPF), “超加工食品”是指在已经加工过的食品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通常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是典型的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品。是的,就是我们平常热衷的面包、蛋糕、薯片、汉堡等。
Drexel大学研究食物添加的脑科学教授Forman 表示,超加工食品通过添加脂肪、糖和/或盐,以及多种其他风味和感官增强剂, “强烈地激活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使得其口味极其诱人、难以抗拒。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生存取决于有足够的动力去寻找各种高脂肪和高糖食物,人类进化会用分泌多巴胺等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来奖励。而超加工食品“以非自然的快捷方式提供了非自然、高剂量的高脂高糖组合”,导致大脑混淆了这两种体验。
我们都知道高热量的食物会让人长胖,对身体是不健康的,却还是因为其带给我们的高能量和多巴胺体验,让我们不自觉沉浸其中,享受它们带来的快感,其实背后都是UPF的不断诱惑。
打破“幻想中的食物”陷阱
“好吃到停不下来”是 很多超加工食品的经典广告语,这类食品的设计目的就是让人们购买、消费尽可能多的数量。那么该如何避免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呢?《超加工人群》的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采用80%UPF饮食。不妨尝试着在生活中找出那些超加工食品,当你想咬一口廉价的巧克力或味道浓烈的薯片时,你脑中就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这不是食物,是一种工业生产的可食用物质。”我们跟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瘾,对我们来说,禁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我们是超加工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吃的食物,我们购买的很多其他产品也都是为了张动过度消费而设计的,如我们的手机和应用程序、衣服、社交媒体、游戏和电视节目。有时候这些东西会让人感觉,它们索取的远比给予的多,对增长的需求及其对我们身体和地球造成的伤害是我们这个世界重要的构成部分。慢慢地我们或许会发现,戒掉一部分其他产品也会很有帮助。
一边是充满诱惑的“多巴胺”,一边是要经历痛苦的“内啡肽”,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这绝不仅是自己原因,但在做出选择时可以保持警惕,提醒自己这或许是一种享乐陷阱。我想当下次面临蔬菜沙拉和薯片的选择时,我会选择前者。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别让孩子倒在求学路上!这本书里的真实案例,让教育焦虑找到答案 (1人喜欢)
- 当“考研查分”遇上“激情的陷阱”,我们如何抉择? (4人喜欢)
- 99%的创新都错了!这本书教你用“人”撬动市场 (3人喜欢)
- 还在被愤怒怼得哑口无言?这招你绝对想不到! (2人喜欢)
- 放不下的手机 | 你的未来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