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必振的酒虫(聊斋少年志14)
蠹县最大的药店是保全堂。
孙必振是保全堂最机灵的伙计,很多人都认为他三年内必升管事。
这天,堂外来了个番僧,高鼻深目,禅杖上却挂了个葫芦。
他蹒跚到堂前,一屁股坐在门槛,向阳扪虱起来。
孙必振拿了小春凳,连忙走过去,扶起番僧,说:“高僧远到,请坐稍息,小店茶点都有,需要时候,尽管吩咐。”
番僧连忙站起道谢,说,“感谢小官人,小僧葫芦里什么都有,无需叨扰。”
说完,继续坐下。
此话刚好被一个路过醉汉听到,戏说,“洋和尚,讲大话,葫芦里可卖药?”
番僧见他有些大醉,不以为意,也笑言,“有,有戒酒药一丸,专治酒鬼。”
醉汉大笑,孙必振一看,此醉汉乃是街坊刘一黍,富家子,体肥,嗜酒,城郊良田三百亩,多半种黍酿酒。城中有酒庄三四家,日进多金。
听到这,刘一黍踉跄说,“既如此,能否赏我一丸。”
他又看着孙必振说,“我戒了酒,又可以多卖酒而多进账了。”
番僧笑道:“关公门前不可耍刀,保全堂前岂可卖药,这位胖先生要戒酒也容易,钓出酒虫即可。”
刘一黍疑问道,“我有酒虫?”
“当然。有酒瘾者,必有酒虫。去之,则戒酒。”
刘一黍说,“可否与我击掌而赌,洋和尚输了,就把你的葫芦给我。如果真有酒虫,我输和尚一百两银子。”
“洋和尚我葫芦藏天藏地,要银子何用?真有酒虫,送我就可以了。”
番僧便命令刘一黍俯卧在长凳上,绑住手足,番僧又解下了他的葫芦,放在他脸下面的地上,打开了葫芦嘴,酒香喷溢四散。
一闻到葫芦里的酒香,刘一黍便燥渴,思饮为极。酒香入鼻,馋火上炽,而苦不得饮。忽觉咽中暴痒,哇有物出,直堕葫芦中。
解缚视之,赤肉长三寸许,蠕动如游鱼,口眼悉备。
刘一黍吓坏了,忙跪谢番僧,酬以金,不受,但收其虫给孙必振。
孙必振问:“脏兮兮的虫子,有什么用呢?”
番僧附耳,悄声曰:“此酒之精,瓮中贮水,入虫搅之,即成佳酿。”
孙必振说:“我不喝酒,留之无用。”
番僧笑说:“小官人,岂不知可借此酿酒卖酒,酒利何止百倍。”
孙必振皱眉,“我不挣卖酒钱。我讨厌饮酒,愿天下无酒。”
番僧哈哈大笑,“那就卖回给这酒鬼。”他指了指刘一黍,“得钱,乃报这一凳之恩。”然后他把装有酒虫的葫芦塞进了孙必振怀里,大笑而去。

一年后,孙必振升上保全堂管事。
一天,刘一黍忽派人置车马,请孙必振出诊。
城外刘家田庄上,孙必振见刘一黍大惊,他已经瘦了半个人,家人诉病情:自那日后,刘一黍不思饮酒,亦不思饮食,酒庄酿酒莫名腐坏,多换酿酒师,亦不得法,只有关门歇业。后有高人指点,诉番僧治酒虫一事,才醒悟求治。
孙必振从包袱里取出葫芦,递上,刘一黍抢过一饮而尽,命家人赠金若干。
孙必振说,“我非爱财,亦非恨酒,治病救人,吾所愿耳。”
后来,刘一黍病好,以孙必振之名,常设茶座粥厂,于街口通衢之处,捐资散财,施药汤剂。
刘一黍之后,才知听得有人说:孙必振父亲酗酒伤人,常打老婆和儿女,后醉酒坠河而死。
而刘一黍继续爱上喝酒,但刘家也不再开卖酒店了。
改编自聊斋先生《酒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