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笔记 楚汉双雄天下之争前夕
1、项羽是楚国军事贵族之后,秦末群雄并起,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名声大噪,灭强秦、烧殿宇,完成别人不可能完成之事,雄霸天下一时,却被沛县老小子刘邦摘桃,开启汉家四百年基业。
项羽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学写字、学剑、学兵法,都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即使自己说要学万人敌,但仍然是学一个皮毛就觉得够了。
项羽父亲早逝,跟叔叔项梁长大,后来项梁杀人后带着项羽在吴中避祸。这时恰巧遇秦始皇巡行天下,看到始皇阵仗气派,项羽自言“彼可取而代之”。
秦末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造成秦系统性崩坏的时机,加上自身军事贵族资源以及后天在吴中的努力,此时的项羽已经准备好参与进乱局之中了。
天时(秦二世统治残暴、 民心尽失 ) 、地利(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群雄并起)、人和(万人敌心态、祖荫军事资源、吴中经营)都已俱全。
凡是起兵造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项羽这边就是楚怀王在秦为人质期间被杀,范增为这件事提出了著名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军队挂上了正义之师的旗帜。
征战中项梁死,巨鹿之战,项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誓要三天之内大破秦军,其他十几只诸侯军作壁上观,项羽大败秦军后,各路将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此时也是项羽军事上的高光时刻,由楚国上将军变成诸侯上将军。
2、刘邦出身平凡,生性懒散,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色还经常赊账不还。
刘邦见到始皇巡游仪仗时的表现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无论项羽还是刘邦,在看到始皇帝时,绝大部分人时颤抖、战栗、恐惧,感觉自己如此渺小,他们却并不觉得自己与这个人有绝然不可弥缝的差距。
刘邦羡慕、项羽霸道。
刘邦的第一个贵人是他的岳父吕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他之所以能参与秦末大乱,是被动为之。作为亭长押送罪犯,才走了一半,犯人已经跑了大半,也就是他根本没有细致的执行能力,却做出了符合他个行的决定:怎么都是个死,索性就把其余的罪犯都放了。顺带自己也一起跑了。
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刘邦欲投靠,身旁的萧何、曹参、樊哙建议他回沛县聚众起兵,加之他是赤帝之子的传说、头上总有云气这样的玄幻故事,沛县百姓主动杀了当时的沛令,迎刘邦入主。
这是刘邦兴起的过程,也是一个王朝的起点,虽然百年之后已经被用各种神话编造的天花乱坠,但汉家起于微时是事实,不能因为这个王朝后来壮大了就更改。
3、西楚霸王和宽厚长者
霸王在征战过程中,所到之处,无一生还,杀宋义、坑杀二十万章邯降兵,在他这里没有人命,没有仁慈,没有笼络人心,只有军事、力量才是他所依持的。当他觉得应该杀人的时候,完全不会手软,这也是他的个性。
刘邦个性刚好与项羽相反,听从劝谏,胸怀宽广,不随意杀人,对待二世子婴,杀之不详,与项羽坑杀二十万已投降士兵形成鲜明对比,也是绝大的批判。入关中后看到秦朝宫殿的气派豪华,虽然心旌动摇,樊哙、张良劝阻后重回霸上,并与当地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和秦苛政暴行对比鲜明。
4、鸿门宴的暗流涌动
范增因看到之前好酒色的刘邦入关中后对此并不上心,他猜到刘邦有了更大的野心,遂与项羽决定杀其于鸿门。
刘邦谋士张良于项羽叔父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报信,刘邦当机立断,拉拢项伯替他开脱。
宴席间范增几此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因项伯的游说、刘邦的低姿态以及樊哙的诛心之论,放过了刘邦,遇事不决、妇人之仁让他又一次错失了巩固权力的机会。
5、霸王自掘坟墓
关中已在囊中,项羽却选择西屠咸阳、杀降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东周至汉朝文化、知识层面的巨大断层。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本可以入主咸阳,却要锦衣归乡,急需得到江东父老的认可肯定,在关键事件上不知如何判断轻重缓急,看重表面浮夸的赞美,对更深刻、更实际的事情都不考虑,这样的人是没有一统天下的格局的。
得到巨大权力后,开始重新分蛋糕。这件事没有商量,只有通知,这是他享受权力的做法,也是政治上缺乏智慧的表现。
通知要重新封王时,刻意不承认既有势力,也不尊重已有的诸侯,按照他认为的远近亲疏重新加封,这必然会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
稍有政治权谋的人,不会说这是自己做的决定,而必须有一段距离,有一个缓冲地带。吊诡的是,一个人越在意权力,就越不可能有智慧、有效率的运用权力。
至此,徒咸阳、杀子婴、重新分蛋糕一系列操作已经让项羽进入一个死地,没有任何杠杆可以让他来操作天下了。
6、刘邦回巴蜀养精蓄力。
时也,势也,命也,运也。
冰冰糖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0405慢速表达1 (1人喜欢)
- 2024年度个人总结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