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到底该不该资助自己的弟弟
作家张爱玲的身世一直成为了一个话题,名门闺秀,清末官宦后裔,清末名人李鸿章的后代,却又是家庭不睦的受害者,因为自己的传奇身份,被蒙上了很多该有不该有的期望。
关于张爱玲的话题有两个被说的最多,一个是她对自己的弟弟的冷漠无情,自己去了美国,不管不顾自己的弟弟,被人诟病无情无义,一个是说她在美国孤独终老,贫穷凄凉的死去。
在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读过张爱玲的小说,她的文字是细腻敏感的,描写旧时代的场景是华丽精致的,她对感情和人都是失望的,灰暗的,带着颓废的气息,《第一炉沉香屑》里的白薇龙和她爱的男子,不无自己和胡兰成的影子。胡兰成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过,张爱玲在自己困难的时候给过自己一大笔钱,这可以看作是张爱玲对自己的爱情的慷慨付出,对胡兰成的爱是无私给予的,胡兰成讲出来是证明自己是多么的有魅力,张爱玲多么的爱他,可是,终究两个人还是分道扬镳了,但这份付出足以证明张爱玲的感情是真诚的,想挽回这份爱。
既然这样,她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亲弟弟那么无情呢?在自己的弟弟困难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也是一种亲情的表现,她为什么如此无情呢?
张爱玲究竟是贫穷还是富有呢?这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究竟是有钱还是没钱一样,成为了一个被人关注的话题,这也说明了人们对钱是多么的关注和渴望。没钱被人嫌弃,有钱遭人嫉妒,作为一个女作家,张爱玲毕竟不是大富翁,大贪官,可以动辄上亿、上千万的资产,她能给胡兰成一笔钱,是因为爱,已经是竭尽所有,她对自己的家人的无情,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无情。
既然她不能从父亲、母亲和家人身上得到爱,又怎么能强求她给予他们爱呢?爱是一种能力,首先你得有钱才能有表达爱的能力,没有钱怎么表达爱?其次是愿不愿意,付出爱是个人的意愿,有爱的人愿意付出,无爱又怎么付出?张爱玲和自己的母亲也是有隔阂的,张爱玲的母亲和自己的丈夫感情不和,离异,为了追求自由,抛下孩子,造成母女亲情的冷漠和隔阂,只能说,命运给予张爱玲的名门闺秀的身份,其实只是一个空头衔,她并没有得到一般人的家庭中那种正常的父爱和母爱。有些人却偏偏要求她尽责任,尽到一个姐姐的责任,一个女儿的责任,有些人真得很有趣,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嫌弃女生骂别人是圣母,又怪罪别人不当圣母,没有无私奉献给自己物质和好处,请问自己是圣人?还是小人?骂别人圣母或者无情无义,其实都是怨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至于自己是否给别人有什么好处和益处,却只口不提,仿佛自己的索取是理所当然,却不具有也要付出精神和物质的责任,别人都是傻瓜?必须符合你的需要?做你的工具人?张爱玲在母亲病危时寄去了钱,并没有和临终的母亲见最后一面,大概是既有自身经济上的窘迫,又有一个家庭成员多年来积累的怨恨吧,怨恨母亲在她需要母爱的时候不在自己身边,无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有家庭亲情,母亲的决绝决定了张爱玲后来的无情。她曾写过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她的母亲看到她的生活能力很差,不能自理的时候,说:“我宁可你那时候死掉,也比现在这样强”,说明一个女孩没有母亲的指导,独自一人长大的情况下的状况是不能良好的发展自己的心理和情感,带着这种原生家庭的伤痕和曾经求助无望的心活着的张爱玲会有情吗?有时,绝情也是一种无奈,就象《红楼梦》里的惜春,为了自己不受家庭的连累出家,对自己的嫂子尤氏说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要断绝关系,免得自己的名声被他们破坏了,气的尤氏说惜春冷心冷面好无情,惜春的话固然伤人,但也是她的无奈,她说“自己一个女孩家,不躲是非,难道还要自己去招惹是非吗”,“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这句诗是形容王熙凤女儿巧姐的,但何尝不是对人的命运的感慨呢?林黛玉感叹自己是孤儿,没有兄弟姐妹,可是,就算是有兄弟姐妹又怎样呢?大家若是你指望我,我指望你,那就可以了吗?谁不是得自己走自己的路呢?时代变迁,大家都要为自己寻找自己的生活的路的。
那些以亲情和家庭成员的身份自居就认为可以要求别人付出,不断索取的人是否想过,自己除了亲情的身份,又为对方做过什么呢?是否给予过对方应有的温暖和亲情?生活中的很多人都要求别人是完人,圣人,自己却是最自私的,只要求别人付出,自己毫无人性,按理说,一个姐姐应当对弟弟好,但是前提是正常情况下,姐姐是个好脾气,愿意付出的姐姐,弟弟也要自己独立自主,而不是一味的指望和依靠姐姐,作为姐姐的张爱玲又去靠谁呢?如果胡兰成爱张爱玲,也有能力付出,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事实是,张爱玲既依靠不了父母,也没有丈夫的支持,她独自一人靠自己活着就不错了,又能有多少余力帮助自己的弟弟?如果张爱玲的父母亲都没有尽到作为父亲和母亲应有的责任,又怎么能怨张爱玲没有尽到一个姐姐的责任呢?难道女性有养男性的义务?天生就该当牛做马为别人牺牲?这个世界谁又能为谁负责呢?张爱玲的母亲不能尽到自己的母亲的责任,也是因为自己和丈夫的感情不和睦,无法相处。离异家庭的不幸造成了张爱玲的冷酷无情,其实是无奈的自保,这个世界上,自己能依靠的,不是只有自己吗?张爱玲是这样,张爱玲的弟弟不也是这样,为什么要求女性要靠自己,不要依赖他人,却又要求女性无限为他人付出?这种双重标准表现出来的是男性的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可耻,那就是别人都应该为我所用,但别人不能要求我付出任何物质和感情,这样的人不是吸血鬼是什么?有些人以父母身份自居要求自己的孩子尽义务,负责任,首先要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吗?而不是摆着封建家长的臭架子,一副要求别人这样,要求别人那样的颐指气使的态度。
以前看过一则新闻,一位女研究生的母亲要求女儿在学校给自己安排一间房子,被拒绝的女研究生被逼自杀的新闻。这种以亲情和父母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子女无法做到的事,无疑是一种人对人的逼迫。
至于张爱玲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也说明了她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有钱,自身尚且困难,又怎么能要求她给自己的弟弟经济上的资助呢?有些人为什么要对别人寄予那么高的期望呢?这样的亲情未免太沉重了。
好多年前的一则新闻,一位农村的父亲杀了他认为不愿为家庭付出的女儿和女婿,认为自己对女儿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可能对女儿是有养育之恩,但他的行为已经泯灭人性,是什么让他变得这么穷凶极恶呢?是贫穷吗?还是过高估计了自己在他人身上的权利?认为自己拥有可以索取一切的权利?父母养育孩子是出于爱还是为了回报?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还是必须要依赖他人的资助?难道作为子女就没有自己的生活了吗?这种没有边界感的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和过高的期望是否超出了自己的子女的能力范围,他或许是认为从国外留学回家的女儿、女婿发了大财,是有钱不愿意给,心理失衡而丧心病狂,家庭关系中对别人期望太高,而不考虑对方的能力和感受,造成了家庭亲情的悲剧,只能说,人的愚昧、贪婪和欲望,让人变成一个怪物,吞噬周围的一切。都说以前的农村人很苦,但如今已经经济发展了,却仍然有这么大的怨恨,是什么原因呢?是人的欲望和差距导致了如此疯狂的怨恨吗?又是谁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差距和心态的失衡呢?嫉妒使人丧心病狂,女性的优秀和努力让有些男性感到了嫉妒和愤恨,因为很多优秀的女性不再是男性摆布和控制的对象,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欲望。
“你这个年龄也不会有什么发展的”,看到一位男性在一位中年离异,出国的女士的微博下的留言,拿女性的年龄作为贬低和压制女性的借口,说实在的,男性的嫉妒心也是很强的,看到女性离婚了还有这么大的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是很不平了,自己除了怨气之外,似乎已经失去了努力的勇气,只有嘲讽别人的年龄了,作为同龄人的男性在同龄女性面前只有摆出一副我是个男人,就是一切的姿态,甚至用暴力来宣示自己的原始优越性。
中年危机的男性会选择自我爆破和毁灭,中年危机的女性选择重新开始,因为她们没有那么自大,觉得世界该围着自己转,只是用自己的耐心,去面对生活。以前看到报道,在美国的华裔移民一家,女的去帮佣,男的失业在家,这样的男性在中国若是被妻子抛弃,会选择毁灭他人和自己,大概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是个男人,而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而活不下去了。把别人当做了生存的饭碗,失去了自己的生存意志和能力,只有通过控制他人才能苟延残喘了。
当我在公园里拍摄花的时候,有个男生冒出来,以管理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教育他身边的女孩,“告诉你,不要摘这些花”,他似乎是自己在教训女朋友,又似乎是警告我,认为我是潜在的破坏者,摘花的人。
我对这种视别人为犯罪分子,总是以为自己是利益被侵犯者,防卫者,好为人师的男生感到莫名其妙,是什么让他有这种优越感?看到男生装模作样的当老师教育身边的女孩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现在很多的男生都这么具有攻击性,好为人师?觉得自己是个上帝呢?在我看来,同龄的男生是没有资格给女生当人生导师的,装成一副高高在上的大男人的样子,就是为了装成有权力的样子,可以压服女生吧。毕竟,自己的年龄,既没有资历,又没有资本,拿性别和道德当做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工具,就可以当王了,让本来条件优于自己的异性顿时变成了自己的奴隶和下人,自身条件不足,用PUA他人来提高自己。
带着这种穷凶极恶的心态的人不是少数,究竟是什么让人内心的欲望和仇恨如野兽一样出笼了呢?是贫富悬殊导致的心态失衡吗?还是认为是女人造成了这样的现状?还是让女性成为了他们认为的不公平的牺牲品呢?人的尊严在哪里?作为一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在哪里?丧失了信仰的人和一只狗,一只狼,一头野猪有什么区别?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只能说,不和睦的家庭犹如一片贫瘠的土地,结出的果实也是苦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