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后的上海,有些变了,有些没变”
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83岁了,依然记得他34年前第一次来到上海的经历。
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他拦了辆出租车,抵达黄浦江畔的和平饭店,短暂的休整后,第二天一早就拿起相机出了门。

在罗伯特面前的是晨曦中的外滩。浦东的“三件套”还远没有踪影,老外滩的观景平台上,年轻人们跳舞、散步、谈敲定(谈恋爱),一些老人在打太极拳。人们看到他的镜头,露出友善的微笑。遇到能讲英语的人,也会简单聊上几句。
就这样,在抵达上海的24小时里,罗伯特按下了无数次快门,爱上了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之后的三年中,他多次因为工作来到上海,目睹东方明珠一点点建造起来,也用镜头记录下了城市与人们的变化。

34年后,罗伯特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举办了名为《上海:瞬间与永恒1990—1993》的个人摄影展。
展览开幕时,他说:“我希望不同年龄段的上海人都能来看(这个展览),因为说不定会在照片里找到自己!”

镜头代替他的眼睛
在街头好奇张望
罗伯特来到上海的1990年,无数新生事物正在涌入,和城中的老字号、老建筑、“老”的生活方式发生着碰撞。在他眼中,这些碰撞正是这座城市迷人的地方所在。
当时的上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那个全球杂志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罗伯特作为独立摄影师,受到不同杂志的委托,前往上海拍摄普通人的生活。

“1991年8月的南京东路,一个炎热潮湿的夜晚。上海人纷纷走上街头避暑,有些人带了椅子——甚至是扶手躺椅,决定在户外过夜。”

“1992年8月的大名路。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上海又闷又热,我的衬衫湿透了,非常难受,但还是坚持在街头拍照。就像这张照片后面那位用毛巾搭在脸上的女士一样,我也在腰带上系了一块毛巾(用来擦汗)。
对我来说,这张照片是我爱上海和上海人的理由——我后来翻看这张照片,发现其中有一种强烈的社区感和互惠感,能让人感觉到亲密和平静。我喜欢这种照片中的沉默和平静,静止不动,时间仿佛被冻结、暂停。”

“我在外滩遇到了三个时髦的年轻人,中间的那位会讲英语,他告诉我,他们身上的衣服是自己设计制作的。”

“第二次来到上海时,我随意地在街上散步。偶然看到了这个像是‘光影在白墙上做游戏’的场景。一把孤独的黑色雨伞,挂在我猜是禁止入内的标志上。我在对面站了一会儿,面朝白色墙壁左顾右盼,观察着从相机和白色墙壁之间经过的行人。最终我调整了白色墙壁的曝光度,希望最终经过的人群像墙上的阴影一样曝光不足。”

“一天晚上,我在北京路上偶然发现了一家名叫‘绅士俱乐部’的夜总会,我推开门进去,闯入了这场欢乐的派对。在那里跳舞、喝酒,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并拍下了这些照片!但一周后我再路过,这里已经关闭了。”

“为了拍照,我在上海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步行,当我感觉累的时候,也会随机跳上一辆公交车。在这张照片中,我要等的公交车已经停下了,我首先看到的是身后上海人的倒影,在公交车的窗户上……还有我自己的倒影!但我不想让自己出现在照片中,于是弯下腰,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1993年5月,我走出和平饭店,来到了一条沿着黄浦江延伸的长廊。一台小收音机正在播放快步舞音乐,不同年龄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随着来自西方的音乐练习舞蹈。”

“1992年,我拍下了上图右边的这位男士,32年后,上周我们再次在上海重逢。”
罗伯特曾和法国作家、编剧艾曼纽尔·卡雷尔(Emmanuel Carrère)一起来到上海。两人在入境时被告知:他们是上海第5402号和5403号法国游客。

艾曼纽尔认为真正的上海”不是要看,而是要感受,要慢慢地、偶然地发现,没有任何指引或约束。”回到巴黎后,他在法国版《Vogue》上以长文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这座城市里的人们
曾以这样的方式生活过
和罗伯特聊天时,他多次提到的一个词是“变化”。
在他生活的城市巴黎,街道“永远都是那样”,但在上海,几年不来就能发现许多新变化。
这一次他时隔四年多再来上海,发现满街都是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和滑板车。再往前追溯自己的记忆,“路上再也没有(90年代)那么多骑自行车的人了。”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1990
不过也有一些事情没有改变:他很喜欢上海的衡复风貌区(原法租界)。“东平路、岳阳路、衡山路......这里有些街道很窄,很安静,有很高大的梧桐树。”也很喜欢像他第一次来到上海时那样,沿着黄浦江畔散步,吹吹江风。“现在的外滩真的非常美。”
罗伯特的照片记录下了这些变化,2012年他出版了摄影集《永恒的世界》,将他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观察收录其中。

2019年,在一场关于摄影的研讨会后,一位年轻人拿着《永恒的世界》来找罗伯特,告诉他:有个叫王家卫的导演正在准备拍一部关于上海9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希望从那个时代人们的穿着,街道的模样,商店的装修中得到灵感,而这些都藏在罗伯特的照片里。
罗伯特爽快地答应了这次特殊的“付费合作”。回到巴黎后,他通过电子邮件给王家卫发去了500多张自己拍摄的照片,帮助美术和服化组更好地布置细节。
这部电视剧就是今年初热播的《繁花》。如果你耐心看完演职人员表,会发现罗伯特的名字出现在“前期筹备组”里。不久前他的摄影展开幕时,王家卫还特地送来花篮祝贺。

罗伯特的影像,不只让我们感受到30多年来上海和中国的变化,也记录下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
人们意识到庞大的时代即将来临,并以充满希望的姿态去迎接。站在如今回望,这份回忆既珍贵又无法复刻。
图片: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及上海Fotografiska
编辑:李大猫 运营:小石
-
我不姓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4 14:18:51
-
xsy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3 14:52:09
-
囧少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1 06:57:04
-
战场的劳伦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1 05:27:38
-
choucho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5:39:04
-
Goodtos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4:37:05
-
却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3:40:46
-
Vivian写作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2:33:45
-
Miao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2:14:16
-
得闲肥喵团 转发了这篇日记
Shanghai cannot be fully described,she must be felt with ur heart.
2024-08-31 12:08:48 -
赵小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1:58:02
-
Biegun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1:21:56
-
忒珀去Gree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0:49:07
-
krystallize_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31 10:46:01
Len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把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做成一张音乐专辑 (21人喜欢)
- 她是那种声音一出来,就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的人 | 邓丽君逝世30周年 (24人喜欢)
- 一位英国新闻工作者的美国梦 (20人喜欢)
- “当我闭上眼睛回望童年,看到的是村口那片高低错落的田野......” (35人喜欢)
- 一个不听话的女孩,改变了世界对童年的想象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