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时代和中世纪
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其時間確切定在四七六年九月四日,也就是斯基泰人反叛者興多亞塞 (Odoacer)推翻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Romulus Augustulus)的日子—乃至9世紀初的卡洛林文藝復興這段漫長時期,通稱為「黑暗時代」,儘管今天的學院史學家已不再認同這個稱呼。有些史學家把這段時期進一步延伸至十四世紀中葉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而認為這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都處於停滯與衰敗的狀態。
「黑暗時代」這個名稱是在一三三〇年代由義大利詩人外交官佩脫拉克(一三〇四-一三七四)所創。他以「saeculum obscurum」(「黑暗時代」的拉丁文)一詞批評古典時代之後的文學,後來這個詞語被人擴大用於形容中世紀初期,大概到一〇〇〇年左右。後代的史學家進一步把這個詞語攒張套用於羅馬時代至中世紀盛期(從十一世紀左右至十三世紀),因為這段時期人口縮減、新建築數量有限、歷史書寫少之又少,並且明顯欠缺文化成就。始於一三四七年的黑死病造成兩憶人死亡,將近全球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到了十七世紀,「黑暗時代」一詞已廣泛使用於西歐各地的多種語言當中。演變的階段會帶來相應的名稱。
「中世紀」一調的歷史也和「黑暗時代」一詞一樣充滿問題。「中世紀」通常被界定為從君士坦丁大帝在三一二年信奉基督教開始,而至君士坦丁堡在一四五三年遭到攻陷為止。不過,也有些史學家將其延伸至十八世紀中葉。羅馬天主教徒反駁佩院拉克的論點,而把中世紀盛期描述為一段社會與宗教共識的時期,並且一點都不「黑暗」。在樞機主教巴際尼為斯 (Caesar Baronius)撰寫的《教會史》(Amales Ecclesiestici)這部著作裡—其內容涵蓋了基督教頭一千兩百年的發展,至一一九八年為止—他只把「黑暗時代」一詞用於指涉八八八至一〇四六年間,也就是從卡洛林帝國滅亡而至額我略改革開始萌發為止。史學家覺得這個標籤很好利用,於是吉朋也就對「黑暗時代的胡說八道」表達了能夷。儘管如此,「中世紀」卻是直到威廉.卡姆登(William Camden)在《不列顛志》(Britannia, 169s)這部研究新作裡提出這個適語之後才開始受到使用。英文的「medieval」(中古時代)一詞更是在一八二七年才最早出現受到使用的紀象。此外,如同芡倫.泰勒(A. J. P. Taylor)指出的:「中世紀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是生活在任何時代的中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