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日记(二十三)

1
大部分人希望有神或者强者能够将他拉出困境,而我只希望出现一个富有智慧的普通人,告诉我他实践过的方法,以及摆脱痛苦所需要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就努力去成为这样的人。
2
无知产生恶。违背常态的预期产生愤怒。角色意识产生痛苦。情境产生角色意识。所以,要超越情境。
3
被人们的无知和恶性所震惊,产生愤怒和绝望,这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无知。真正的智慧只能产生于真实。而真实定然不会复杂。虽然不复杂,但大部分人无法承认,终究的真实当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我”。因为放弃了这个“我”,他们自知毫无价值。
4
人类不缺乏智慧,人类缺乏的是对智慧的实践。
那些口口声声说人性本恶的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能够被教导智慧的时间却屈指可数。
现在依然如此。
5
没有智慧但有智商,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我们就活在这样一个很恐怖的时代。
但恐怖只是这个时代的某种维度,某个面向。这不是让你心怀希望,而是让你心怀真实。
6
去做那个实践智慧的人。不要夸夸其谈,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陷在狭小的角色意识中无法自拔。如此,你的心灵才能强大。
这是爱自己的最重要的方式。
7
东方心理学的最大发现,是角色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你所以为的那个你其实只是陷在情境中无法动弹的角色罢了。要区别也很简单,问一问自己,你现在所做的事,和“你叫什么名字”有关吗?
你呼吸,这和你是谁没有关系。
你对他人和善,这和你叫什么名字没有关系。
我写这段文字,和我是谁也一点关系都没有。和我做什么工作,能赚多少钱也一点关系都没有。和有没有人阅读,有没有人赞同也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东方哲学,包括佛学在内,之所以对自我有如此大的“敌意”,是因为他们感知到了角色意识的危险性,却无法揪出它的真身。
倒不是不允许角色意识存在(我们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是你要知道那不是你。人的心理也不存在所谓的两个自我,更没有本我和超我,神性与兽性。人是一个完整体,不要试图去割裂他。只不过这个完整体如钻石一般有多个面向。
多元化就是属于世界的真实。按照多元化的理念去生活就是一种智慧。
8
反对无知,就是反对停滞,反对封闭,反对单一。
你思考,你审视自己的思考。你大部分的思考不仅没有意义,而是非常无知。这是一种常态。当你知道自己大部分的思考只是一种理念的表达而非是非善恶的判决,这就是一种智慧。
大部分人喜欢的不是表达,他们空空如也,也无法表达。他们只是在进行判决: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是我赞成的,那是我反对的;这是我想要的,那是我讨厌的……
判决给了他们一种假象,仿佛他们在思考和表达。然而任何二元化的判决都是一种无知,这种无知即是恶的土壤,它会破坏最基本的人性。
但是,你没有任何办法改变他们。你甚至无法让他们听到你的声音。就算现在你的这些说法得到了他们的承认,将来也迟早会被他们所变异和利用。他们会将变异后的所有理念全都扔到你头上,让你成为他的傀儡。不管你活着还是死了,都无法再为自己的理念辩解。
哪怕你确信自己得到了某种真理的启示,这个启示足以拯救他人,这一点仍然不会改变——你是无法做到拯救别人的。
觉得自己可以拯救别人,这是一种傲慢。傲慢是最大的无知。
你唯一能做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去实践智慧,去实践一个普通人的终极的真实。
9
行动,即实践,才是最难的。敢于实践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佛学如此浩瀚,然而实践“戒定慧”这简单三个字的人又有多少?且不说三个字,哪怕只是一个戒字,又有多少人实践?且不说一个字,哪怕是从戒中挑一项出来,比如戒口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实践?
一行禅师并无创新的佛学理论,他的著作几乎只围绕着“正念”二字,并无多少复杂的理论。然而,正是他一生在践行着这两个字,才能够至今鼓舞着人们趋于正念,至今支撑着许多曾被精神折磨的人身而为人的信心。实践,正是一行禅师所达到的人性高度。
10
实践智慧,即是实践如何认识自己以及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如何珍爱自己和认可自己,如何促进自我成长。大而化之并无作用。只有细微至如何面对他人,细微至如何面对每一次情绪起伏,细微至如何面对所谓的挫败得失,细微至如何面对这个总是达不到“及格线”的自己,实践才有意义。
实践智慧,即是实践如何在常态中生活,打破任何和实际相违背的预期,安住于常态,并且顺着常态的势能成长。对任何企图否定无常的行为保持警惕——想要定格永远的幸福,想要定格永远不离开的人,想要定格永远健康而不衰老的身体,甚至是想要定格平静,都是对抗真实对抗常态,都是无知。
在细微处修行,是一种智慧和自知的生活方式,是我此生所欲遵循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