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戰爭
有關希特勒的書籍大約有12萬八千本,拿破崙的書有24萬本以上,寫下這些數字的同時,和這兩位有關的書還在增加。
美國南北戰爭的書到1995年,大約有5萬本。
至少我們可以同意這場戰爭絕對是美國最致命的衝突,造成六十二萬三千零二十六人死亡(不論死因)以及四十七萬一千四百二十七人受傷,傷亡人數共計一百零九萬四千四百五十三人“。
南北戰爭的稱呼是南方的李將軍提出的。北方說是「叛亂戰爭」,南方認為是「北方侵略戰爭」。即便是對於衝突的命名也可以有立場之別。
一般認為戰鬥爆發於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當時南方邦聯部隊對查爾斯頓港的桑特堡(Fort Sumter)開火(唯一的傷亡是邦聯部隊的一匹馬)。也許可以補充一點,北方軍的一門炮意外炸裂,導致一名士兵死亡以及另一人重傷不治。不過,這是發生在撒退之時的事情。
而最後則是由五十八歲的李將軍在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於維吉尼亞州的阿波馬托克斯(Appomattox)向四十二歲的尤利西斯•格蘭特(Ulysses S. Grant)投降。在美國當時大約三千一百萬的人口當中,有百分之二喪生於這場戰爭。
一開始,雙方都預計這場衝突不到九十天就會結束,阿拉巴馬州的一名國會議員甚至聲稱他只要用一條手帕就能夠擦乾淨這場衝突所造成的流血。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在發生於牛奔河(Bull Run)的第一場陸戰裡,兩萬兩千名南方邦聯士兵對陣三萬名北方聯邦士兵,當時還有許多民眾從華盛頓州帶著野餐籃與香檳來到這裡旁觀戰事。
有幾個生意頭腦動得快的小販帶了「派以及其他食物」前來兜售,而且士兵的槍管上插著花、馬鞍繫著色彩繽紛的飾帶,眾人還傳遞威士忌分著喝。不過,這場戰爭絕非只是一場餘興節目。單是在希洛戰役(Battie of Shiloh;一八六二年四月六至七日)「這場混亂而凶殘的徒手鬥毆。」當中,套用一名史學家所說的話——死亡人數就多達兩萬三千人,比獨立戰爭與美墨戰爭的死亡人數加總起來還多。自從上一次的重大衝突,也就是拿破崙戰爭以來,武器已經出現大幅改進,但戰術的演進卻沒有跟上腳步。如同史學家布魯斯•卡頓(Bruce Catton)所言,這場新會戰是「全面戰爭,…和十九世紀中葉的職業軍人所認知的那種戰爭大不相同」;雖是採取十八世紀的作戰方式,使用的卻是十九世紀的武器。於是,由此造成的屠殺極為駭人,因為兩軍一再直接正面進軍,而且經常是上坡仰攻,就這麼衝進壕溝工事的密集火網當中。咳嗽的聲音經常足以淹沒鼓聲;然而,在短短幾英里之外,也許是因為聲影的現象,那些戰役卻彷彿寂靜無聲。
這場戰爭究竟是一大成就還是一大悲劇,是重生還是大屠殺?這場戰爭有沒有可能避免?這場戰爭造成了哪些後果?造成南北雙方開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其中是否有金錢的動機?
從此以後,除了歷史學家外,這場戰爭再也沒有人會受到他們【參戰者】的煩憂與困惑。
在南北戰爭期間曾經擔任過三年志願護士的華待•惠特曼(Walt Whitman)承認指出:「不論我們做什麼,都一定要讓我們的歷史講述事實:不論我們的下場如何,都一定要述說真相。」不過,每個人都堅持的真相,所以如同惠特曼後來又說的:「真實的戰爭永遠不會出現在書裡。」
在戰後的數十年裡,又有其他許多原因受到提出。范德勒列出了這些說法,諸如南北戰爭的肇因是北方的侵略者殘暴人侵南方這個獨立國家;或是北方的進步與南方的墮落;或是高關稅引發經濟戰爭;或是愚蠢的政治人物阻止不了自己;或是工業與農業文化的衝突。又或者,那是一場政治人物未能預先阻止的邪惡行為;或是因為狂熱分子沒能受到邊制;或者那一切都是馬克思階級鬥爭的一部分;或者北方想要阻止南方人往西移動而把奴隸制度衛到更多領域上(「西部墊殖的每一步“都擺脫不了奴隸制度的陰影,」史學家吉兒•萊波爾寫道)。范德勒認為美國選擇了貶低奴隸制度所扮演的角色,是「一項巨大的失憶症」。
每一種說法都有其擁護者。在戰爭結束後一百年間的大部分時間裡,史學家、小說家與電影人「都像催眠術士一樣致力於平撫生還者及其後代的創傷後記憶」—這是范德勒的話語—以英勇神話掩飾那場衝突。否認作用扮演了一大角色,在南方尤其如此。首先出現的是南方邦聯領袖為自己辯白的陳述,而初期關於這場戰爭的書籍確實大部分都是傳記或回憶錄,屬於同一陣營的軍官經常寫出互相牴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