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关于「幕府」的概念史
“幕府”这个概念具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分别作为史料概念和作为分析概念而存在的。史料中的“幕府”既有作为指具体到将军御所(不限于征夷大将军)的“唐名”而出现的情况,也有作为非人格机构而存在的情况(抽象意义上的机构),而作为分析概念的“幕府”往往与武家政权挂钩。佐藤进一认为作为史料概念的“幕府”和作为分析概念的“幕府”并不相同,作为分析概念的“幕府”更多是近代历史学的学术概念。的确“幕府”这个概念事实上也和“公方”一样是随着历史情境变化而在不同语境中不能一概而论的。 例如,中世史料中不会出现“室町幕府”这样的表述,更多是相对于“镰仓殿”的“室町殿”或是京都的“花洛”对关东的“柳营”(也是唐名),镰仓和室町时代的史料中都出现了“东关柳营”或“关东幕府”这样的表述,但室町幕府在史料中则往往被表述为“花洛”。因此东岛诚认为,中世的史料中在镰仓的武家政权被称为“幕府”,而“幕府”在中世更多时候指的也是关东的武家政权,到了近世,宽政以前的文书中也很少出现“幕府”一词,因为江户幕府往往自称“公仪”或“公方”,“幕府”在江户时代一般由尊王者使用,也是以水户学的尊王思想为契机才流传开来,才和江户幕府挂钩,这和中世到近世“公方”的用例扩大变迁也很像,只不过“幕府”的负面意义更大。那么我们需要明确,中世史料中有类似于“镰仓幕府”的“东关柳营”和“关东幕府”,但室町时代没有“室町幕府”的表述,那时的表述中出现的“幕府”更多指东国“镰仓府”而不会指京都的室町王权。“室町幕府”并不是历史语境中的具体概念,和“六波罗幕府”、“堺幕府”一类概念都只是近代历史学中作为分析概念存在的,如果放到历史语境中是不能这样简单理解的。另外还有一个与历史书写问题密切相关的思考:《吾妻镜》成书时代恰逢“蒙古袭来”的背景下的朝幕协作时由出现的“花洛”对“柳营”的比较,因而出现了明确的“关东幕府”的书写,将作为抽象意义上的机构的幕府在历史书写中确定下来。而在这样的用法上,往往会回溯地“幕府”概念代入镰仓初期,但显然也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因为当时的“幕府”可能仅仅是指将军御所的唐名,而当时更明确的机构则是政所、侍所这些还没有被北条得宗家统合的镰仓殿附属机构。

而其实无论是“柳营”还是“幕府”或是“将军”,在中世的文书中大多是作为他称存在的,而不是自称。武家政权更愿意使用“公仪”及“公方”这样具有领域支配者的称呼,或是被称以“大树”这样的敬称,而非是局限于武家政权性质这样的称呼,“将军”在前近代日本的一般语境里也并非敬称。作为行政中枢的“朝廷”一词在江户时代也被应用于称呼江户幕府,直到幕末才回归原意,而那时表示谦卑的德川公仪自谦为“幕府”。而近世的“幕府”称呼大多是尊王论者这样相对化的立场上称呼德川公仪的。因此,看见不同的称呼,也大概能够判断书写者的立场。 之前讨论过,近代史学以来使用的“幕府”概念往往是便于理解与分析而使用的分析概念,是今人研究语境而非古人语境,就像魏晋南北朝的权臣开府,也不会认为自己是“霸府”,“霸府”也是相对化的它称,在今天也是作为研究概念存在(如《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有趣的是,从前期水户学的德川光圀、安积澹泊到幕末的后期水户学和尊王论者以及清末知识人都形容室町和江户幕府为“霸府”,基于的是尊王的“大义名分”和孟子的尊王贱霸观,也是基于魏晋南北朝霸府的历史事实。代称相对化了的武家政权的“幕府”与代称与王权相对的权臣开府的“霸府”这对词,也是很好的概念比较。 参考: 「幕府」論のための基礎概念序説-東島誠 《德川日本的中国想象:传说、儒典及词汇的在地化诠释》-吴伟明
-
奇怪大绵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2-03 17: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