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记录|早期中国大学的学术传统与国族认同 (2024/05/31)
1. 中国大学的转型
何为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官僚结构→以文理教育为基础的现代大学(1920转型完成);教会大学:早期以传教和社会服务为目的,1930s后逐渐转型;以人文学科为例:内部系科,专门知识,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训练(与传统人文学者相区别);多条线索:现代大学建立,现代学科建立,学者身份转变。
2.国族与民族之辨
中国现代大学诞生的特殊年代20世纪前半叶+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989)。大学转型与宏观局势存在密切联系:国族认同——所有人、所有知识分子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1940s前)和自觉的民族(1940s后):①自在的民族:一直存在/共在;②自觉的民族:具有主动的“国族”认同(近百年来现代性的后果;包括教育、大学、中小学)→ 需要中华民族,作为现代国家载体(古来有之),但作为现代的国族认同,需要有意识培养国民意识
二十世纪初「国家」「民族」论辩:中国作为帝制国家和现代国家,有何区别?(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后)现代国家的构成元素:①天下 vs 疆域;②作为臣民的人口 vs 作为国民的人口;③无主权 vs 有主权(人口、土地、资源);④未垄断暴力 vs 垄断暴力
立宪派(杨度、康有为、梁启超) vs 革命派(章太炎,反满):①章太炎“历史民族”论:强调历史民族,国家不是简单的行政机构,还是有历史、文化的民族的载体,因此不能脱离民族讲国家(尤其是汉民族);②立宪派:强调现代国家,要淡化华夷之辨、强调混合的基础
国家与民族的复杂问题:①单一民族国家的兴起,在全球推广,给多民族国家造成现实问题:如何论证过民族之间的关系、多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②国家究竟应该首先是政治认同还是民族认同 → 国族 ≠ 民族
3. 知识分子的转型
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学者的转变:1920年后的变化。开端为1920年后现代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兴起。自此,有了现代学术和学者群体。国族和民族的讨论更加多元。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学术风格形成的社会基础——知识社会学角度:传统社会里掌握知识的人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垄断知识的社会精英阶层;现代知识分子因为其社会身份的不确定性,无法和自己的研究对象之间保持超然的关系,对于现代学者,考察其赖以生存的学术环境和制度对于理解其学术观点和范式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科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考察现代研究性大学在东西方经历的相似和不同的处境。①一战前:美国以欧洲为范本;②一战后:美国探索自己的本土特色(中国略有不同,国立大学和教会大学的改造,前者从官僚培养机构转向研究精神,后者教育本土化并保留社会服务职能)
4. 民族学与社会学
⑴民族学。民族学、人类学、人种学、考古学、地理学。蔡元培《说民族学》1926 →要有学科意识:某个学科的定位和任务是什么。民族学在西南联大;民族学视角和理论资源;民族既是共时的又是历史的;国族的边界是现代国家疆域的边界;民族学与“边政学”强调文明同源、国族统一、政治一体化。
⑵社会学。民族志社会学(ethnographical sociology);民族志社会学的中国化(燕京大学的奠基;华西大学的边疆社会服务);中国传统上统合多民族的方法:王道文化(吴文藻),即文教和涵化;推动力不同于西方,即战争(梯利);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城市族群(melting pot),族群社区认同 → ①这两个学科的建设几乎与中国大学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同时进行和完成。②燕京社会学派的工作体现出,学术工作不是在书斋里的,而是穿行于书斋与田野中,并与更大的历史、更大的政治共同体的诉求相联系(费孝通对花篮瑶的研究,并没有刻意强调瑶民与汉族的不同)。
民族学完成中国历史没有完成的工作;民族认同要有历史纵深和现实关切。
-
照深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2 18: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