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盖棺而论不定
中国人评论一个人物经常说盖棺而论定。近代以来,李鸿章是为数不多的盖棺而论不定的历史人物。 十几年前,张黎导演的电视剧《走向共和》,曾经名噪一时,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就是为李鸿章翻案。电视剧当中,庆亲王想要在《辛丑条约》上签字。李鸿章说了一大段话,制止了他。他说:“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当然了,关于这个细节应当是电视剧的演绎,而非真正的历史。义和团兴起的时候,慈禧太后想借义和团的力量去抵抗洋人,慈禧当时下诏向11国宣战,这11国几乎是等于全世界了。 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他和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算是有过见识,看到外面世界的晚清重臣他们很清楚。依靠一些邪术的义和团是打不赢八国联军的。于是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便搞了一个东南互保。所谓东南互保,其实就是割据,不听中央朝廷的号令。张之洞,刘坤一曾经有过预案,如果远在北京的朝廷确实完蛋了,那么就立即拥立李鸿章为总统。 然而满清朝廷并不会那么轻易的覆灭。梁启超概括的很对,当时的中国是几千年皇权的专制社会,而且这样的皇权已经足够完善,足够强大,想要覆灭他,绝非一日之功。当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之后,慈禧不得不让不奉诏的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这才有了电视剧当中李鸿章亲自签订《辛丑条约》的场面。 李鸿章那一段话满怀悲情,这也是《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有洗白李鸿章之嫌。 电视剧里还有孙中山面见李鸿章的片段,孙中山向李中堂阐述了变革的想法,而李鸿章当然是拒绝的。历史上,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李鸿章也想过约见孙中山。当然这约见并不是赞同孙中山的想法,而是试图改变孙中山的想法。 当时的世人非常认可李鸿章的影响力。有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也对李鸿章有所赞誉。然而当时的中国并不是统一德国的普鲁士,也不是明治维新时候的日本。晚清的社会土壤长不出俾斯麦,更长不出伊藤博文。 晚清是中央集权作为鼎盛的时代,军机处的大臣说白了也是跪受笔录的。当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时候,李鸿章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一个人无法逾越他的时代。留给李鸿章的时间不多了。一个70岁的老人的想法跟年轻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当年太平天国的中王李秀成被俘之时曾经劝曾国藩称帝。曾国藩当然拒绝了他的建议,并且将李秀成凌迟处死。曾国藩应该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他做不到。太平天国覆灭的时候,曾国藩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曾国藩熟读史书,他应当知道司马懿的例子。要颠覆一个王朝,需要几代人苦心经营,更何况当时的满清朝廷还有很强的掌控能力。 李鸿章的主要功绩是平定内乱和办洋务两件事。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时,李鸿章是一个十足的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旧的官僚。苏州杀降,很令以英国人为主的洋枪队所不耻。在19世纪后半叶杀降,李鸿章这样做完全是战国时代白起和三国时候曹操的做法。 李鸿章办洋务,重海防而轻疆防。有人就拿他与左宗棠相对比。称颂左宗棠的功绩,而贬低李鸿章的做派。在这一点上李鸿章难辞其咎,当中法战争清军大胜之时,他仍然要签一个屈辱的《中法新约》。当北洋水师还有战斗力的时候,他没有做出鼓舞士气,再战的准备。 日本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电视剧叫做《坂上之云》,讲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时间的故事,当然是以日本人的视角。那时的日本处在变革的时代,蒸蒸日上,与垂垂老矣的满清帝国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了,现在这部电视剧的资源不太好找了。 李鸿章可以算作一个军事家和实业家,但他不是一个变革者。他搞的洋务运动只限于器物,而无关制度革新。在晚清那个社会条件之下要做变革,需要冲破的阻力太大,而李鸿章也没有这样的眼界。回过头来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很难逾越他的时代。当时整个亚洲没有一个推翻帝制的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建立在保留天皇的基础之上。李鸿章在那个时候,他应该也不知道洋务运动之后应当怎样去做。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举个例子,为什么曹操在世的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取而代之?这是因为此前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曹操也不知道应当怎样去做。也就是说在曹操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没有篡位成功的例子。第一个禅让之后,平稳过渡的皇帝是曹丕,是曹操的儿子。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李鸿章不可能去做。因为晚清有一个孱弱的皇帝。孙中山的共和革命,李鸿章更不可能去参与,因为他缺少对革命的认知。 在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当中,李鸿章当然是举足轻重的。他是晚清重臣,他是有手腕的官僚。他很聪明,他知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的道理。他又很糊涂,他不知道民心可用,更不知道鼎故革新。 他是晚清缝缝补补的裁缝,他也是签订卖国条约的罪魁祸首。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当中说的很好,“若以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之一人”显得特别不地道。 捧李鸿章的人认为他是为清王朝续命,艰难支撑;骂李鸿章的人认为他是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还是要引用梁启超的话:“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李鸿章是盖棺而论不定,他的棺材板儿最终还是被人打开了。尸骨被拖拉机碾过,散落一地。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沦陷区,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告诉他的出版商。一定要在介绍自己的时候特别强调,她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去世三十多年后,他的后人,还是要用他的名字来谋生了。 这位女作家正是张爱玲,她习惯写繁华过后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