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读后感 - 《爱的艺术》、《忧郁的热带》和《涅朵奇卡》
以前我常逼自己写读后感,但实在不想动脑子,甚至看过没多久就忘光了,但最近读的几本,还真值得动动脑子 。

(豆瓣说这个版本译得不好,建议去看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
《爱的艺术》是一本讲爱的书,看完我才知道,我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书里讲说父爱,爱的是听话的遵守规则的孩子。母爱,是无条件的爱。如果这样说,父爱我理解为社会的爱,母爱我理解为父母或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爱。
还有一点看完我立马分享给我家属的,是讲先学会爱自己,才能会爱别人。牺牲自己的爱只会给对方带来压力。
这一点用在亲子关系上再合适不过。举个例子,我家属常为大骏整理东西,准备衣物,提醒他喝水尿尿,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几乎不管他的生活,只管教育和学习,其余时间都是玩自己的(比如跑步练吉他学西语练字什么的)。明显就觉出在大骏心里,和我更亲,或者用他的话说,觉得妈妈更好。我猜这里面就是爸爸的爱给他带来压力了。
这个道理,说给我妈听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我更知道,说了没用。
说到我妈妈,那天跟桔子姐聊,她分享了一个道理给我,“不要随便干预别人的造化,否则就得替人承担因果”,我第一次听就深以为然。好像这几年我已经放弃改变别人了,包括我妈妈我家属,甚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也是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而非把经验道理讲给他们听。
以前说四十不惑,我不明白,现在我觉得所谓不惑,就是不改变外界,修炼自己。这些都是二三十岁时绝对认识不到,也不可能有的状态。

《忧郁的热带》是这些年我读的为数不多的非虚构之一,还是应该归结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我感恩同时也庆幸这一点,使我对大自然满怀深情,所有描写花鸟虫鱼的文字,我都喜欢。
小时候我们没玩具更没游乐场,地里随便有个洞,钻进去躲到里面玩躲猫猫,当时砰砰的心跳声犹在耳旁。去河里捉鱼拿虾更是我的强项,我上初中后,周末还会去河边提鱼。空荡荡的河边,太阳刚开始偏斜,把盆包好放好饵,下到水里,坐在树荫下,上下游仅我一人。整个大自然也只属于我自己,是高楼铁墙的现代都市人难以理解的不被打扰的开阔和自由。
或者开春时,麦地里麦蒿开了花,黄澄澄的一大片,胡乱拔上一大抱,掺几朵白的紫的不知名的小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随便就躺在麦地里看蓝天白云,也不怕把衣服染绿,站起来扑打扑打就往家走。秋天爬到小山上摘野酸枣,去东岭上捡野鸡蛋,用竹筷自制蝎子夹去沟堑边的石头底下抓蝎子。冬天除了玩雪,二叔还给我们做过冰爬子,只要河上的冰够厚就拉我们一圈又一圈。
此书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他深入巴西古老的印第安人原始部落,要雇人雇牛还有向导跋涉一两个月才能到达,途中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虽然最后几章作者对人类学的意义讨论没有十分看懂,但仍然很喜欢这本厚书。它给我带来大开脑洞的知识是,文字的出现是为了剥削,想了想,好像真是那么回事。

《涅朵奇卡》是陀老未完成的著作。最让我想上前与他老人家击掌的是,对父亲的怜悯是爱的来源。这或许是人类同情弱者导致的爱。
小时候,或者我爸爸的整个一生,都生活在妈妈的埋怨和责备之中,当然爸爸天性愚笨,做生意时撒的漏的钱不少,也不擅言辞,在外人看来,老实憨厚就是给与他一生的结语。
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我父母相处的模式,不管在理不在理,面对妈妈的埋怨,他永远沉默。这让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同情,认为妈妈是错的,我不要跟她一样,潜移默化地,我跟爸爸越来越像,除了沉默。长大以后,每次面对妈妈的抱怨哥哥的指责,我都是替爸爸帮腔的那一个。
上次跟会计姐聊天,说她找对象时一定不找她爸爸那样的。我从没那样想过,但后来小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四十岁以后,或者说我放弃改造我家属之后,我一点也看不到他身上的缺点,反而是更加感恩于他的优点。反而是小尹,经常指责他咀嚼速度快声音大,吸鼻子,清嗓子,站不直,看手机多,不爱运动等等。
每个女儿对爸爸的爱或者不爱,或许随着年龄增长会改变吧。我的爱,自始至终都一样,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表达。所以,余生尽量让别留遗憾。
翩翩起舞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妇女的周末日记 (1人喜欢)
- 学画画 (3人喜欢)
- 2024 - 亲情、自由和教育
- 2024,这一年 (1人喜欢)
- 一个令人难忘的周末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