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最丰富多元的城市漫步路线 续
从鲁迅故居(博物馆)一直向东,是白塔寺——历代帝王庙——广济寺,广济寺马路南面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昨天我们说的线路是一直往东,到天主教北京西什库主教座堂和北平图书馆旧址。
如果我们在地质博物馆停止向东,折向南面,就又是另一条线路,万松老人塔——正阳书局——红楼公共藏书楼——缸瓦市教堂——那间咖啡——postpost咖啡。

上篇说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广济寺始建于金代,元代时改称报恩洪济寺,住持为万松行秀禅师,万松行秀(1166-1246年)为金元之际北方佛教著名领袖,他有一个著名的弟子耶律楚材,因为受到万松禅师的影响,耶律楚材在战争期间尽力保护人才、保护生命,挽救了众多无辜的生命和大批儒生,这些儒生很多都成为日后推行汉法的有生力量。


万松禅师圆寂后,弟子为他在寺南边几百米修建了万松老人塔。



塔下有个书店叫正阳书局。正阳书局是北京城里上千家书店中唯一一家专营北京历史文献的特色书店。正阳书局所有的书,不管是古籍善本,还是最新出版,讲的都是北京的历史文化。

万松老人塔在砖塔胡同和西四南大街的交叉口。不知道是先有这条胡同还是先有塔,但肯定是先有塔才有这条胡同的名儿。
北京的胡同,素有“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之说,“胡同”之名,来自于元代,当时的元大都有29条胡同,只有一条有文字记载,那就是砖塔胡同。
北京胡同的历史实在太悠久了,可是在元,明,清三代的典籍里都能够查到,而且至今依旧保存的胡同,北京城内恐怕只有这一条了。因此,砖塔胡同也被认为是北京胡同的“根”。
这条胡同住过许多名人,比如说大先生。
1923年9月,周氏兄弟失和,鲁迅先生迁居至西四砖塔胡同61号暂住。这一天鲁迅日记写道:“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鲁迅先生在这里住了九个多月,这也是他心情和身体状况极为糟糕的阶段,但他还是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十多篇作品,其中《肥皂》是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创作的;著名的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也是在这里完成的;他还校勘了《嵇康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
鲁迅母亲鲁瑞很爱看书,尤其爱看张恨水的小说。而且她看书的速度很快,没几天就会对鲁迅说:“老大,我没有书看哉! 1934年5月16日,鲁迅在信中说道:“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张恨水也住过砖塔胡同。
……
可惜,砖塔胡同已经被拆了很多。

我们继续往南走个100米,就看到了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缸瓦市教堂、缸瓦市教会)这座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 ,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会。

第一次走这条路线时,带领我们漫游的朋友说,隔壁有一家叫”那家“的咖啡馆也很不错,老板很有意思。好的,那就进去看看。

“那间咖啡”的老板叫徐铁人,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我们进门时,他正在靠窗的位置和人聊天,见我们进去,和我们打招呼的样子,好像我们和他是老朋友一般,据说他不仅是影视演员、旅游节目主持人,还是一位超级环球旅行家,出版过一本著作叫《绕着地球去旅行》。
有人问徐铁人,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咖啡馆?
他说,人是社会动物,人除了独处和关注自我,人还需要交流,需要去偷窥别人,需要近距离地观察这个社会。咖啡馆与餐厅不一样,在餐厅人们会关注食物,而在咖啡厅,你可以放空,可以发呆,可以去关注其他人。


网友说在一个阴冷的冬日,她和朋友在“那间咖啡”温暖畅聊,有位看上去七十来岁的女士在弹钢琴,琴声高逸,令人赞叹。一曲终了,和她交谈,才知这位女士已是七十有九,偶然路过那间咖啡,进来发现有钢琴,随手弹了一曲。
是的,就是喜欢那间咖啡的这个氛围,像朋友家的客厅的感觉。





现在,让我们往北走回一点儿,去红楼公共藏书楼。
藏书楼前身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红楼电影院,这里曾经是北京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北京最新中外影片首轮放映的最佳影院之一。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对于爱观影的人来说,电影院才是天堂,但是,删减过的电影,不是好电影。话说现在的电影,越来越难以评价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地图,先来说义达里, 这里曾是清朝和硕定亲王的王府,几经袭传,到毓朗贝勒,亦称朗贝勒府。朗贝勒在晚清权倾一时,其外孙女是中国末代皇后婉容。
贝勒永恩府和礼王府当然也是皇亲国戚住的地方。当年,理论上,汉人是不许住在内城的,所以,住在外城的汉人大臣上朝办事就极不方便,所以就以皇帝赐宅的方式让他们住到内城。那么,说来说去,普通汉人,是不允许出现在这附近的,呵呵。

因为挺喜欢这一带的,所以有一次和二个闺蜜来探了一下附近羊肉胡同的postpost,第一次来这里时,转悠了好几圈才找到那个极为隐蔽的门。这是电影《白塔之光》的剧照。

是的,这就是咖啡馆的门。

电影里,白衣女生说,她祖上参与过白塔寺的建造,后来又马上说是开玩笑。
但很多人可能就是这样来到北京,每一次改朝换代,新都城人口会折损许多,新朝代需要建造宫室需要建造都城,所以会有大量外地工匠来到帝都,有一部分就扎根下来,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就是故乡。


postpost 咖啡馆中间有一棵大树,楼梯依树而建。



咖啡馆还卖许多东西,还是一个艺术独立书店,参加过美国和中国的艺术书展。主理人好像还挺有趣的。
在北京——虽然北京没有以前那么可爱有趣了,但是,毕竟是北京,还是有很多有趣可爱的人,开着各种有趣有个性的小店。
所以,时不时要去趟白塔寺及附近,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
豆友214624058 转发了这篇日记
#我很喜欢她的这句话# 他说,人是社会动物,人除了独处和关注自我,人还需要交流,需要去偷窥别人,需要近距离地观察这个社会。咖啡馆与餐厅不一样,在
2024-09-21 08:54:10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5 00:02:43
-
浦芭绮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4 23:31:27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04 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