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沟通问题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公式解决。
概要:
我自己编了一个公式:三四得一。
我们要避免生活中4个暴力沟通:道德评判、作比较、强加于人、推卸责任;
我们要关注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们要学会非暴力沟通的4个习惯:同理心、爱自己、表达愤怒、表达感激;
我们会得出一个万能的非暴力沟通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非暴力****沟通
正文: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阎鹤祥给相声烧了回纸》的文章,算是蹭了个流量。
看着文章下面的留言,有善意的建议、有恶意的谩骂、也有不知所云的自嗨。
每一条我基本都做了回复,自天涯之后,还没有这么在网上怼天怼地怼空气了。
回头看,有点幼稚了,修行不够。
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老早之前看过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大家一起来学习怎么好好说话。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没有什么比语言更能给人带来伤害了。
父母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这件事说了多少遍了,还记不住。”“这道题讲了多少遍了,还错。”
影视剧里,老婆经常对老公说:“当初我真是瞎了眼了,怎么看上你这个玩意。”
也许我们没有说得这么难听,但我们一定也会在不经意间对别人表现出指责、嘲笑、否定……
不论是你被语言伤害过,还是无意中用语言伤害了别人,亦或是你想说的事情别人总是质疑、反驳、无法接受,我都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
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他创立的非暴力沟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他告诉我们:说话也有一条万能公式,当你这样说话时,别人真的会听,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之所以起名叫非暴力沟通,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受过暴力沟通的伤害。只是程度不同,谁都逃不开。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说话,要和风细雨,要让我们说话的对象感觉如沐春风,要让我们的语言体现自己的教养。
可“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天性中的慈悲和善意?”,又是什么让我们的某些语言与表达方式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
这些语言暴力从何而来?
其实是我们的表达方式,看起来是满足了某种愿望,但是因为对于对方感受的忽视,造成了心理上的疏远和伤害。
作者梳理了几种暴力沟通的方式,让我们一起对照一下。
暴力沟通1:道德评判,顺我者生。
“你的问题就是太自私了。”
“她很懒。”
“这么胖,一看就嘴馋。”
我们总是第一时间,用自己的标尺来评判别人。
当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错的或是恶的。
使用这类语言时,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哪里做得不对。
最可怕的是,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们也会这样批评自己。
暴力沟通2:作比较,让自己和别人都不舒服
作者引用了丹·格林伯格的话:“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一旦比较开始了,郁闷就来了。
这个我们中国孩子都比较熟了,经常听到:
“人谁谁从来不用操心。”
“人谁谁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暴力沟通3:推卸责任,淡化责任,让人觉得不靠谱
我们习惯使用“不得不”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淡化对自己行为所负的责任。
例如:
“有些事不管你喜不喜欢,都不得不做”。
“这是规定。”
“领导/老师就是这么说的”
当我们将行动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时,我们便在试图推卸自己的责任。
暴力沟通4:强加于人,用不对等身份强化
我们经常被“要求”做各种事情。背后潜台词是,指责或者惩罚那些不配合自己的人。
这样的沟通方式在我们的文化中司空见惯,特别是来自那些有着权力地位的人。
我们天然认为,有些行为或语言就是要被表扬或者惩罚的,一直在用身份优势来威胁别人配合自己。
无论是父母还是领导,经常强迫对方做不愿意的事情,甚至有的事情连自己也做不到。
正是这些暴力沟通的方式,强化了人与人心里之间的隔阂,让我们的沟通更加困难。
心理学家马歇尔说:“当语言忽视了人的感情和需求彼此伤害时,就很难体会到心中的爱。”
究竟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作者说,非暴力沟通能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我自己总结,所谓的非暴力沟通就是旨在通过关注彼此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采取对立的立场,来促进人际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和平地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包含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核心要素。
这种沟通方法可以总结成一个通用的万能公式:
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非暴力沟通。
以家庭里经常出现的孩子乱扔玩具为例,我们可以选择训斥他、威胁他甚至揍他,但按生活经验来看,效果不明显。
这时,用万能公式来推导,我们可以说:“你把玩具乱扔一地,我很不开心,因为我们大家都喜欢整洁的环境,你现在能把它们整理好放进柜子吗?”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不要用传统的条件反射的回应方式,我们要通过观察、感受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既尊重别人的感受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让我们看一下这几个要素怎么操作“”
非暴力沟通要素1:观察
这个部分要求我们对自己看到的事情,通过仔细的观察,客观地进行描述,而不是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作者管这种叫不带评论的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在观察中夹杂评论的时候,通常会带来沟通对象的抗拒,他们会感觉受到了批评。
非暴力沟通要素2:感受
对于感受的表达通常会产生歧义,我们经常会把想法与感受混淆起来。
比如,
“我觉得作为一名吉他手,我弹得不够好。”这是想法。
而“想到我的吉他弹奏水平,我感到失望。”这是感受。
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感受词汇表,帮助自己更清晰地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要素3:需要
中国人更不擅长表达自己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都用指责和评论隐藏自己的期待。
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你从不懂我。”其实他真正的想法是渴望得到理解。
如果太太说:“这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相比我,你更爱工作!”
那她在诉说的是,亲密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
我们要试着发现感受背后的需要,这才更容易建立彼此的信任与连接。
04****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在表达了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提出一个明确的请求来满足需要。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而不是说不要做什么。
就像儿歌里写的:“让我不要这么做,那我要怎么办?我只知道,让我不要这么做,我就偏不想答应你。”
你给对方的请求越明确,越有助于提升你的沟通质量,也有助于别人更好地接受你的想法。
我们不只是要说清自己的请求,还要说清楚我们的目的和需要回应的方式。
比如,领导与其笼统地说要知道项目的进程,还不如明确的说,希望在项目的哪个时间节点,得到什么形式的项目汇报。
但注意,请求不是要求,区别在于不能让对方感受到,如果不怎样就会被惩罚。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已经经过作者在很多场合下实验成功,有国际性的谈判场合、夫妻关系的调解场合、种族冲突的爆发场合等等。
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万能公式之外,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四个良好的沟通习惯作为基础。

习惯1 带着你的同理心去倾听
我们不止分享过一次,同理心是人类最高级的情感。
就像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说的:“将注意力给予受苦之人,是极其稀缺的能力,也是困难的事情。这近乎奇迹。可以说这就是奇迹。几乎所有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人,实际上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所谓“同理心”就是带着尊重来理解他人的经历。
我们常常有强烈的冲动想给他人建议或安慰,或是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感受。
同理心则邀请我们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全身心地聆听他人。
怎样做到同理心呢?
不论他人用什么样的言辞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只是聆听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接着,我们可以选择反馈他们的意思、复述我们的理解。
此外,持续的同理心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当他人感到被充分理解后,我们再来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
习惯2 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非暴力沟通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着爱护自己。
我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分享里说过:“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们都需要反思,是不是在很多时候,有意识、无意识地在配合别人,来给自己制造不快。
作者说,最关键的应用在于改变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我们若用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就很难真正做到善待他人。
我们要习惯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学会自我宽恕,不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习惯3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并不鼓励我们忽视、否定或压抑愤怒,而是通过了解让我们愤怒的核心本质来充分且诚挚地表达自己。
要充分表达愤怒,第一步是不再将愤怒的责任归咎于他人。
带着类似“我很生气,是因为他人做了什么”的想法,我们便会指责或惩罚他人,而无法深入地表达让我们愤怒的核心。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所有的怒气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表达愤怒的五个步骤是:
步骤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不做。
步骤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了。
步骤3:体会自己的需要。
步骤4:倾听对方的需要。
步骤5: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在第3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同理对方。这样,对方才能更好地听见我们。
习惯4 充分表达感激,而不是笼统地赞扬
我们经常这样赞扬别人:
“你这份报告做得真好。”
“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
“你昨天晚上开车送我回家,真是太暖心了。”
但要注意的是,以这样的形式表达赞扬时,并未传递其内心,而是以裁判者自居。
如果想要真正地赞赏别人,试着把赞赏具体化。
比如“报告结构完整、论据扎实、结论清晰,在XX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非暴力沟通主张的赞赏,是非功利的,纯粹是为了庆祝比人带给我们的精彩。
到这里,我们基本把《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内容分享完了。
为便于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核心内容,我自己编了一个公式:三四得一。
我们要避免生活中4个暴力沟通:道德评判、作比较、强加于人、推卸责任;
我们要关注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们要学会非暴力沟通的4个习惯:同理心、爱自己、表达愤怒、表达感激;
最后,
我们会得出一个万能的非暴力沟通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非暴力沟通。
虽然非暴力沟通被称之为沟通的方式,但它又不仅仅是沟通的方式。
读得越深入,越能够发现,它是自我和解的良药。
一旦我们拥有了同理心,接受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就少了一份曲解与对抗,多了一份理解和共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少。
共勉。
朋友们好,这个公号的目的是每天分享一本我自己读过、而不是AI读过的有意思的书。暂定目标100本。
今天分享的是第55本: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