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评书的风格来讲历史

《为什么是中国》(金一南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第)
文/侯泰而
1.以专题形式讲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从鸦片战争讲到当下,以时间为经,设置不同的专题,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往下讲,比如,写晚清,专题是“散沙——山河破碎时的世道人心”;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专题是“星火——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写中美斗争,专题是“大势——世界大局走向的理性瞻望”。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侧重点,读起来有新颖感。
2.史料运用相当灵活。
善于把一些正史中不太愿意用的史料拿出来讲。比如,甲午海战中的丁汝昌、刘步蟾,以身殉国,是正史赞扬英雄。但甲午海战的失败,他们的责任也不小。水师官兵本应保持备战状态,终年住在战舰上,可丁汝昌作为水师提督(最高指挥),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按规定海军不得聚赌,但丁汝昌也参与赌博,“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丁汝昌)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刘步蟾是海军中福建派的头领,在海军中大搞山头主义,享有绝对优势,提督丁汝昌是安徽人,被海军中的“闽党所制,威令不行”,空有其名;邓世昌是广东人,“素忠勇,闽人素忌之”,所在与日军苦战时,“闽人相视不救”。
这些材料并非稀见,但大多数历史叙述只讲这些将领如何为国捐躯,表现其英雄光鲜的一面。这些材料让人看到另一些东西。
3.对偶然性很重视。
历史是必然性和偶尔性的结合体,偶尔性有时相当有趣。比如,1921年中共一大在召开之时,没有人会想到后面会那么地惊天动地。以至于“南陈北李”都没有参加会议。书中记录了一大代表刘仁静1983年接受采访时的话:“根本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当时李大钊不去参会,北京空出了一个名额,问邓中夏,不去,问罗章龙,也不去。刘仁静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莫大的光荣,就这样历史地落到了我的头上。”多么偶然!
4.充满激情。
作者身为军人,长期在军校工作,文字里充满了激情,有一股血性和民族主义情绪在涌动。
5.演讲意味浓。作者口才好,网上有很多他的讲座视频。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和他的讲演差不多,观点和立场很鲜明,善于讲故事,通俗易读。
(2024.9.5 11:07 阅毕)
侯泰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那些儒林往事,也不过是寻常生活
- 越俗扫墓
- 2024年好书过眼录 (4人喜欢)
- 激情依旧飞扬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