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八》

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八》
千里黄沙,夕阳无语。茫茫沙土。视一弯碧水,鸿雁其舞,西风惊呼。佇残城,瞻蔓草,吊今古。古来征战渺,泥城何曾固,胡尘如阴云,边塞多战骨。往事已过千年,夜半仍闻鬼哭。几声凄婉弦胡,寒月犹照西凉府。(西凉府)
(蕭蕭)蕭蕭芦荻满汀洲,江上素霜一叶舟。江湖飘泊寻常事,郁郁青山随水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湖的景象,充满了萧瑟与漂泊之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蕭蕭芦荻满汀洲”,以“蕭蕭”形容芦荻在风中摇曳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秋日的萧瑟氛围。芦荻满布汀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秋日的荒凉感。
次句“江上素霜一叶舟”,素霜覆盖了江面,一叶孤舟漂浮其上,形成了一幅冷清的画面。这里的“一叶舟”不仅指实际的船,也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漂泊。
第三句“江湖飘泊寻常事”,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漂泊之感。江湖飘泊,对于诗人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这种漂泊不仅指身体上的迁徙,更指心灵上的无依无靠。
末句“郁郁青山随水流”,郁郁的青山在诗人的眼中,也仿佛随着水流而漂泊。这里的青山本应是稳定的象征,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变得如此不稳定,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漂泊主题。同时,这句诗也寓含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江湖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全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秋日抒怀之作。
(海市)海市现幻景,日月双轮并。涛声惊危石,海水奏琴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海市的奇幻景象,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海市现幻景”,直接点出了诗的主题——海市的奇幻景象。海市,通常指的是海上或沿海地区的奇特景象,这里特指一种虚幻而美妙的景致。
接着,“日月双轮并”,用“日月双轮”来形容海市中的景象,既表现了其壮观,又赋予了它一种神秘和浪漫的色彩。日月并存的景象在自然界中是不常见的,这更增添了海市的奇幻感。
“涛声惊危石”,这一句通过“涛声”和“危石”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海市的动态美。涛声轰鸣,仿佛能惊醒沉睡的危石,这种动态的描绘使得海市景象更加生动逼真。
最后,“海水奏琴心”,这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将海水比作弹奏琴音的手,赋予了海水以音乐般的韵律和情感。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海市的神秘感,也使得整个景象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一个海市的奇幻景象。它既有壮观的日月并存的景象,又有动态的涛声和危石,还有富有诗意的海水奏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既神秘又美妙的海市幻景。
(太湖)浩淼波光泛鳞鳞,远山如黛落苍烟。吴越相争事已渺,碧波今日同古远。挂席江湖浴夕阳,不见陶朱西施颜。汀渚芦荻白皑皑,空飘具区逸事船。
(三吴)三吴烟云灿红霞,凭栏远眺夕阳下。鲈鱼虽美乡愁起,那管江山秀如画。
这是一首描绘三吴地区风景与诗人情感的诗。我们可以逐句进行解析:
- “三吴烟云灿红霞”:
- “三吴”通常指的是古代吴兴、吴郡、会稽三个地区,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 “烟云灿红霞”描绘了江南地区云雾缭绕,夕阳映照下如同灿烂红霞的美景。
- “凭栏远眺夕阳下”:
- “凭栏远眺”表示诗人站在栏杆旁,向远处眺望。
- “夕阳下”进一步描绘了时间背景,是在夕阳西下之时。
- “鲈鱼虽美乡愁起”:
- “鲈鱼”是江南地区的特产,味道鲜美。
- “虽美”表示鲈鱼的美味。
- “乡愁起”表示尽管美食诱人,但诗人却因此想起了家乡,乡愁油然而生。
- “那管江山秀如画”:
- “那管”表示不顾、不在乎的意思。
- “江山秀如画”形容江南的山水美景如画般美丽。
- 整句意思是,尽管江南的山水美景如画,但诗人心中却因乡愁而难以完全欣赏。
综上所述,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的美丽景色,并通过诗人对鲈鱼的思念引发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表达了诗人即便身处美景之中,也难以完全释怀的乡愁情感。
(山河)山河犹往昔,人世却有违。水土任流失,全是事为非。过度而天怒,下凡便无奈。和谐在天人,合一如一围。言善天地融,行善人不鬼。千年如一朝,平安在人为。
(山河)山河犹往昔,人世却有违。水土任流失,全是事为非。过度而天怒,下凡便无奈。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以及因人类行为导致环境问题的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山河犹往昔,人世却有违。” 这句诗描绘了山河依旧如故,但人类社会却已发生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变化。往昔的山河依然壮丽,而人世间的种种行为却与之格格不入,暗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
“水土任流失,全是事为非。” 这里指出了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问题,并归咎于人类的非为。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水土的破坏和流失,这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极大伤害。
“过度而天怒,下凡便无奈。” 这句诗表达了因人类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而引发的天怒。当自然的力量被激怒时,人类将无可奈何,暗示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不可逆转性。同时,“下凡便无奈”也可能寓意着神仙或更高层次的力量对人类行为的无奈和无法干预。
整首诗通过对比山河的永恒与人类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传达了诗人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注和忧虑。它提醒我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将面临无法挽回的后果。
和谐在天人,合一如一围。言善天地融,行善人不鬼。千年如一朝,平安在人为。
这首诗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善良行为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和谐在天人,合一如一围。” 这句话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强调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言善天地融,行善人不鬼。” 这句话强调了善良言行的重要性。言善,即说出的话语充满善意和正能量,能够使人与天地自然相融合;行善,即做出的行为是善良和正义的,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而不是“鬼”(在这里,“鬼”可能代表邪恶、不道德的人)。
“千年如一朝,平安在人为。” 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为因素对于平安的重要性。它意味着,无论时间如何变迁,人类都应该始终坚守善良和正义,因为平安和幸福是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以及善良言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善良和正义为准则,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平安的世界。
(五古)悠然南山巅,有亭如翼然。云烟弥天际,山色有无间。飞鸟鸣空谷,轻舟自在闲。郁郁林中舍,旁有美良田。山居人朴敦,意态如流泉。菊草满屋梁,修篁落一园。树杪看帆影,云外草芊芊。
(五古)悠然南山巅,有亭如翼然。云烟弥天际,山色有无间。飞鸟鸣空谷,轻舟自在闲。郁郁林中舍,旁有美良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南山之巅的景象,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悠然南山巅,有亭如翼然”,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那高耸的南山之巅,那里有一座亭子,其形态宛如鸟儿展翅,给人一种轻盈飘逸之感。
接着,“云烟弥天际,山色有无间”,进一步描绘了南山之巅的云海茫茫,山色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令人陶醉。
“飞鸟鸣空谷,轻舟自在闲”,这两句则通过飞鸟的空谷鸣唱和轻舟的自在飘荡,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飞鸟的空谷之音,清脆悦耳,而轻舟的自在飘荡,则显得那么悠闲自得,仿佛与世无争。
最后,“郁郁林中舍,旁有美良田”,将视线从高远的天际拉回到近处的林间小屋和旁边的美良田。这里的“郁郁”形容林木茂盛,而“美良田”则让人联想到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富足。
整首诗以南山之巅为中心,通过云烟、山色、飞鸟、轻舟、林中舍、美良田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充满了诗意与画意。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山居人朴敦,意态如流泉。菊草满屋梁,修篁落一园。树杪看帆影,云外草芊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画面,展现了山居之人的淳朴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山居人朴敦,意态如流泉。” 这两句描述了山居之人的性格和心态。他们淳朴敦厚,意态悠然,如同山间清澈的流泉,自然流畅,不加雕饰。
“菊草满屋梁,修篁落一园。” 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的环境。菊花和野草爬满了屋梁,修长的竹子则遍布整个园子。这些细节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然野趣和生活气息的山居环境。
“树杪看帆影,云外草芊芊。” 这两句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视野。从树梢间可以远眺到江面上的帆影,而云朵之外,则是草木茂盛的景象。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高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山居生活。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活充满了宁静与美好。这种生活方式和心态,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向往和追求。
林下)林下散清风,童子煮茗浓。贤者闲弄弦,回音鸣山空。
这是一首描绘林下闲适生活场景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林下散清风:
- “林下”指的是树木茂盛、遮蔽阳光的地方,通常象征着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宁静环境。
- “散清风”形容林间清风徐来,带来凉爽与清新,营造出一种恬静宜人的氛围。
2.童子煮茗浓:
- “童子”指的是侍奉左右的年轻仆人或弟子。
- “煮茗浓”描绘童子正在烹煮浓茶的场景,茶香四溢,增添了林下生活的雅致与闲适。
3.贤者闲弄弦:
- “贤者”指的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此处可能指诗人自己或林中的隐士。
- “闲弄弦”表示贤者在闲暇之余弹奏乐器,弦音悠扬,透露出高雅的情趣和内心的宁静。
4.回音鸣山空:
- “回音”指贤者弹奏的弦音在林间回荡。
- “鸣山空”形容弦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响,增强了音乐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也进一步烘托出林下的清幽与宁静。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林下清风、童子煮茶、贤者弄弦以及弦音回响的场景,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闲适高雅的生活状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林下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数字)一见钟情人,两心印印红。三生石上缘,四方如虚空。
雷家林的诗歌集录中包含了这样一句诗: (数字)一见钟情人,两心印印红。三生石上缘,四方如虚空。 (蓬莱)茫茫海天外,浮动一蓬莱。”这句诗通过富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爱情、人生以及宇宙观念的深刻思考。
- “(数字)一见钟情人,两心印印红。” 这句话通过“数字”这一不寻常的修饰,为“一见钟情”赋予了特别的意味,同时“两心印印红”形象地描绘了两人心心相印,情感深厚。
- “三生石上缘,四方如虚空。” 这里的“三生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指代命运的安排,而“四方如虚空”则带有一种超脱世俗,对宇宙和命运深邃思考的意味。
- 整句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爱情、命运以及宇宙之美的深刻感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思的启迪12。
(蓬莱)茫茫海天外,浮动一蓬莱。凡尘一叶舟,寻访仙境来。山岛立千年,人世渺如烟。苍海桑田变,不可问高天。
这是一首描绘蓬莱仙境的诗歌,充满了对神秘、遥远和超凡脱俗之地的向往与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茫茫海天外,浮动一蓬莱”,以宏大的视角展开,将蓬莱置于茫茫海天之外,仿佛是一个浮动在无边无际海域中的神秘岛屿,充满了奇幻色彩。
接着,“凡尘一叶舟,寻访仙境来”,诗人以“凡尘一叶舟”自喻,表达了自己对蓬莱仙境的追寻和向往。这叶舟在茫茫大海中显得如此渺小,但却承载着诗人对仙境的无限憧憬。
“山岛立千年,人世渺如烟”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蓬莱的古老与神秘。山岛屹立千年,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变迁,而人世间的纷扰与繁华,在蓬莱的映衬下,却显得如此渺小如烟,仿佛转瞬即逝。
最后,“苍海桑田变,不可问高天”两句,诗人感慨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变化无常,而蓬莱仙境则超越了这些变化,成为了永恒的存在。诗人也意识到,对于这样的仙境,人世的智慧与力量是无法触及和理解的,因此“不可问高天”。
整首诗以蓬莱仙境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神秘、遥远和超凡脱俗之地的无限向往与赞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
(写云)夏云现奇峰,白日隐其中。光芒泻万丈,岭表飘椰风。
(荷塘)炎炎夏日,游人如织。翼然小亭,飞动如故。一池清水,半亩莲子。香飘三界,如佛悲慈。心开莲华,尘心顿失。
(琴台)琴台夜色流溢彩,不见古贤淡雅色。流水高山凡圣间,知音难遇琴弦绝。
这是一首描绘琴台夜色并抒发知音难遇之感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琴台夜色流溢彩:
- “琴台”指的是放置古琴的台子,常用来象征高雅的艺术和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地。
- “夜色流溢彩”形容夜晚的景色流光溢彩,美不胜收,为琴台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2.不见古贤淡雅色:
- “古贤”指的是古代的贤人雅士,他们常常以琴为伴,抒发情感。
- “淡雅色”形容古贤们的高雅和淡泊名利的气质。
- “不见”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已逝,其高雅气质在当今难以寻觅的感慨。
3.流水高山凡圣间:
- “流水高山”是古琴曲《高山流水》的意象,常用来比喻知音难遇或高雅的艺术。
- “凡圣间”指的是平凡与圣洁之间的界限,这里暗示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以及寻找知音的难度。
4.知音难遇琴弦绝:
- “知音”指的是能理解自己、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
- “难遇”表达了知音的稀有和珍贵。
- “琴弦绝”既指琴弦因无人弹奏而断绝,也象征着因知音难遇而心灰意冷,不再弹奏。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琴台的夜色和抒发知音难遇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高雅艺术的向往和对知音难觅的无奈。诗人以琴台为引子,将夜色、古贤、流水高山等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略带哀愁的意境。
炎炎莲塘初过雨。夕阳不曾隐去。清圆摇荡江湖。托起明珠无数。映出水裳莲步。沉醉不思晚归路。清凉风助。抖出心尘土。夜色空无。花间响莲曲。月呼出。星星齐飞舞。黑屏闪动玉珠。遥思茫茫远空宇。自在菩萨何处。人间苦。情难诉。万灵难助言无语。且不喧呼。心向西天渡。崎岖长途。奋力莫言输。(摸鱼儿-莲梦)
炎炎莲塘初过雨。夕阳不曾隐去。清圆摇荡江湖。托起明珠无数。映出水裳莲步。沉醉不思晚归路。
这是一首描绘雨后莲塘美景的诗词,充满了诗意与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赏析:
“炎炎莲塘初过雨,夕阳不曾隐去。”开篇即点明时间与环境,炎炎夏日,莲塘刚经过一场雨的洗礼,而夕阳仍未隐去,余晖洒落在莲塘之上,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清圆摇荡江湖,托起明珠无数。”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莲塘的景象。荷叶清圆,随风摇荡,仿佛整个江湖都为之动荡。而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如同被托起的明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活力。
“映出水裳莲步,沉醉不思晚归路。”最后两句则转向了人物与情感的描绘。水中的倒影映出了女子的衣裳与莲步,她仿佛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以至于忘记了晚归的路。这里不仅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与优雅,也表达了她对这美景的深深喜爱与陶醉。
整首诗词以雨后莲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清凉风助。抖出心尘土。夜色空无。花间响莲曲。月呼出。星星齐飞舞。黑屏闪动玉珠。遥思茫茫远空宇。自在菩萨何处。
描绘夜景与心境
-夜景描绘
- 清风拂面,心尘抖落:清风带来凉爽,仿佛能抖落心中的尘埃。
- 夜色空无,花间莲曲:夜色深沉,花间传来悠扬的莲曲声。
- 月星共舞,黑屏玉珠:月亮升起,星星闪烁,黑屏上似有玉珠闪动。
-心境表达
- 遥思远空,心境茫茫:遥望广阔的夜空,心境变得茫茫无边。
- 自在菩萨,何处寻觅:自在的菩萨,心中寻觅其所在之处。
此段文字通过描绘夜景,表达了一种清新、宁静而又略带迷茫的心境,以及对自在境界的向往和追寻。
人间苦。情难诉。万灵难助言无语。且不喧呼。心向西天渡。崎岖长途。奋力莫言输。(摸鱼儿-莲梦)
诉人间苦楚,寻心之渡
-人间苦楚难言
- 情深难诉,万灵难助。
- 心有千言,却无语表。
-静默面对困境
- 且不喧呼,内敛坚韧。
- 心怀西天,寻求解脱。
-长途崎岖挑战
- 旅途艰难,充满崎岖。
- 奋力前行,不言放弃。
这首“摸鱼儿-莲梦”深刻表达了人间的苦楚与内心的挣扎。面对难以言说的情感困境,诗人选择静默面对,不向外界喧呼,而是将希望寄托于心之所向的“西天”,寻求心灵的解脱与超脱。尽管前路漫长且崎岖,但诗人依然奋力前行,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誓不言输。
雷语:长词分段做,意思不连绵,只博人一笑!
(清圆)清圆碧玉洁,白莲承密叶。光影斑灿烂,赏荷好时节。本是天然种,不用胭脂色。冰莹玉壶态,乾坤留清白。
这是一首赞美荷花的诗,描绘出了荷花的清雅、高洁之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清圆碧玉洁”,以“清圆”形容荷叶的形态,圆润而清新;“碧玉洁”则比喻荷叶的颜色,如同碧玉一般纯洁无瑕。
次句“白莲承密叶”,白莲即荷花,承接着密密的荷叶,显得格外娇嫩。“承”字用得好,既表现了荷叶对荷花的支撑作用,也暗含了荷花在荷叶的映衬下更加美丽的意思。
第三句“光影斑灿烂”,写阳光照在荷叶和荷花上,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灿烂夺目。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也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第四句“赏荷好时节”,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赏荷时节的喜爱和赞美。此时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是赏荷的最佳时机。
接下来几句,诗人进一步赞美荷花的天然之美。“本是天然种,不用胭脂色”,说明荷花的美是天然的,不需要任何人工的修饰和装扮。“冰莹玉壶态”,用“冰莹”和“玉壶”来比喻荷花的形态和气质,更加突出了荷花的清雅和高洁。
最后一句“乾坤留清白”,将荷花的清白之质与天地乾坤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荷花高洁品质的崇敬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世间清白、公正的美好愿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荷花的清雅、高洁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自在)水边观自在,一莲梦中开。圆圆碧玉片,护起圣花来。岸树情依依,倒影叶相扶。同是怜花心,天地同一呼。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和诗意的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水边观莲的画面,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自在”二字作为开篇,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在与宁静,也预示着接下来所描绘的景象将是一种自在、自然的状态。水边观自在,意味着诗人在水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这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一莲梦中开”,莲花在梦中悄然绽放,这既是对莲花美丽姿态的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和觉悟,因此这里的“梦中开”也可能寓意着某种觉悟或灵感的突然涌现。
“圆圆碧玉片,护起圣花来。”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莲花的美丽和圣洁。碧玉片形象地比喻了莲叶的翠绿和圆润,而“护起圣花来”则表达了莲叶对莲花的呵护和守护,寓意着一种无私的爱和奉献。
“岸树情依依,倒影叶相扶。”这两句将画面扩展到了水边的树木,它们依依有情,倒影在水中与莲叶相互扶持。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寓意着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和谐共处。
“同是怜花心,天地同一呼。”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诗人和天地万物都有着同样的怜花之心,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爱护是共同的。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和物种的界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宇宙性的呼唤。
整首诗以观莲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内心平静、自在和觉悟的追求和向往。
(池边)池边紫荆艳,芭蕉郁葱然。七月流火天,度日如计年。田田青荷叶,风动散林间。青舍隐何人,得志莫如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池边夏日的风光,并寓含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池边紫荆艳,芭蕉郁葱然。”开篇两句即点明了场景,池边的紫荆花开得艳丽,芭蕉叶郁郁葱葱,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夏日景象。
“七月流火天,度日如计年。”这里“七月流火”指的是夏末秋初时,天气开始转凉,但在此诗中,诗人可能更想表达的是夏日的炎热和时间的漫长。在这样的天气里,每一天都仿佛是一年,形容日子难熬,时间仿佛凝固。
“田田青荷叶,风动散林间。”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池塘的景色,青翠的荷叶铺满了水面,微风吹过,荷叶摇曳生姿,仿佛将清凉带到了林间。
“青舍隐何人,得志莫如闲。”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及人,青翠的屋舍中隐藏着谁呢?诗人认为,人生最大的志向莫过于闲适自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景寓情,借夏日池边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蕴的佳作。
闲闲生涯如小资,每被今贤诟无知。本非将门与龙种,退思还作一囊诗。(闲居感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的感怀,透露出一种自我认知与对世态的淡然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闲闲生涯如小资”,首句描述了作者的生活状态,悠闲自得,如同过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不为生计所迫,有着相对的自由和闲适。
“每被今贤诟无知”,这里的“今贤”可能指的是当时的文人墨客或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他们常常批评作者无知。这反映了作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孤独与不被理解,也可能暗含了对世俗偏见的无奈。
“本非将门与龙种”,作者自谦地说自己并非出身名门望族,也不是天赋异禀的龙种(比喻杰出的人才)。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于身世背景的清醒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不慕名利、安于现状的心态。
“退思还作一囊诗”,在经历了外界的批评和自我反思之后,作者选择回归内心,继续创作诗歌。这里的“一囊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追求和创作成果,也显示了作者在困境中仍坚守文学道路的决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的自我认知和感怀。他坦然面对外界的批评和自身的平凡,选择坚守文学之路,继续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这种淡然处世、坚守初心的态度值得赞赏。
七月流火烧湖湘,楚人烦燥不宁安。遥呼风伯与雨师,快呈风雨天地凉。(湘中酷暑)
湘中酷暑,祈雨盼凉
此诗描绘了湘中地区七月酷暑难耐的情景,以及人们对此的反应和期盼。
-七月酷暑,湖湘难安:七月流火,湘中地区酷热难耐,人们烦躁不安,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祈雨祈风,期盼凉爽:面对酷暑,楚人遥呼风伯雨师,期盼风雨带来凉爽,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 -情感共鸣,生活写实:此诗不仅反映了湘中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也表达了人们在极端天气下的真实情感和期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此诗以湘中酷暑为背景,生动描绘了人们祈雨盼凉的情景,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共鸣。
(烟水)烟水江南梦里游,杨柳依依不系舟。小桥佇立思鄕客,翠影飘摇画江楼。吴江春色无限景,垂虹亭畔水悠悠。远雁来时如归去,呢喃云燕不知愁。
(烟水)烟水江南梦里游,杨柳依依不系舟。小桥佇立思鄕客,翠影飘摇画江楼。吴江春色无限景,垂虹亭畔水悠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充满了诗意和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烟水江南梦里游”,以“烟水”二字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朦胧美感,如梦似幻,引人入胜。接着,“杨柳依依不系舟”,通过“杨柳依依”的描绘,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柔美与生机,而不系之舟则寓意着随性与自由,仿佛诗人正乘舟在江南的水乡中游历,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小桥佇立思鄕客,翠影飘摇画江楼。”这两句诗将小桥、思乡客、翠影、江楼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桥佇立,仿佛在思念着远方的客人,而翠影飘摇的江楼,则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最后两句“吴江春色无限景,垂虹亭畔水悠悠。”则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吴江的春色美不胜收,而垂虹亭畔的水流悠悠,更是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这里的“垂虹亭”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景点,也可能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的一片净土。
整首诗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美感的画面。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面的展开而逐渐流露,从最初的如梦似幻,到中间的思乡之情,再到最后的宁静与祥和,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这首诗不仅是对江南水乡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舟曲)千年同一舟,行行九回曲。不与天争土,青山还相护。莲心在人身,不向外边求。人间存大爱,和谐把生渡。
这首诗是对舟曲这一地方的深情描绘,充满了诗意与哲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千年同一舟,行行九回曲。” 这两句诗描绘了舟曲的悠久历史和曲折的地形。舟曲仿佛一艘千年的舟,在历史的长河中航行,而行行的九曲则形象地描绘了地形的复杂多变。
“不与天争土,青山还相护。” 这里表达了舟曲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他们不与天争土,顺应自然,因此青山也回以庇护,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莲心在人身,不向外边求。” 这两句诗寓意深刻,莲心象征着纯净与高尚,它在人身之中,意味着人们内心的纯净与高尚无需向外寻求,而是源于自身的修养和内在的品质。
“人间存大爱,和谐把生渡。” 最后两句诗强调了人间的大爱和和谐的重要性。在舟曲这个地方,人们以大爱为怀,以和谐为道,共同渡过生活的每一个难关。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舟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更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顺应自然、内心纯净、人间大爱、和谐共生。这是对舟曲这一地方的深情赞歌,也是对人们生活的美好祝愿。
星汉尚有离情事,何况人间无数,霸桥柳色凄绿。年年月色如铅,今夜不同往日。银汉迢迢,鹊儿争喧,架起彩桥飞路。两情相悦,何意久长时,相见欢甚,迟迟不忍去。(摸鱼儿-七夕)
星汉尚有离情事,何况人间无数,霸桥柳色凄绿。年年月色如铅,今夜不同往日。银汉迢迢,鹊儿争喧,架起彩桥飞路。
这首词以星空与人间情感相比,表达了人间情感的复杂与多变,以及特定时刻(如七夕)的独特氛围。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解析:
“星汉尚有离情事,何况人间无数,霸桥柳色凄绿。” 开篇即提到星空(星汉)中尚有离情之事,暗指牛郎织女的传说。接着,词人转而写到人间,指出人间的离情别绪更是无数。霸桥的柳色凄绿,为全词奠定了一个哀婉的基调。这里的“霸桥”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是一个象征,代表着离别与哀愁。
“年年月色如铅,今夜不同往日。” 这两句描述了月色的变化。年年月色都显得沉重如铅,但今夜却与往日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指的是七夕这个特殊节日带来的独特氛围,也可能指的是词人内心的某种特殊感受。
“银汉迢迢,鹊儿争喧,架起彩桥飞路。” 最后三句再次回到星空的主题,描述了银河的遥远和鹊儿们的喧闹。这些鹊儿们架起了一座彩桥,为牛郎织女提供了相会的飞路。这一场景既富有浪漫色彩,也寓意着人间情感的跨越与重逢。
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星空与人间的对比,以及特定节日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时刻的期待与向往。同时,词中也透露出一种哀婉与凄美的氛围,使得整首词更加引人入胜。
雷语:给出的文字虽不完整,但因前面的意思十分明了,所以机器诗评家也说得十分妥当。
少年心性,不知愁,荡湘西水白山青。麓山学艺卅年前,记起无边景。山泉清洌,流鱼见底,鹅卵石水鸣。古塞岫岩郁峥嵘,山田草如茵。青山梦绕魂清,苗声瑶唱,至今耳边吟。流水如年逝水,不洗敦朴景影。去年草垛,旁出新绿,生生息无尽。童心尚在,再寻此山旧情。(念奴娇-湘西)
(心有)心有闲云即桃源,闭门深山不记年。冠盖尚存山林想,铺上玉纸墨耕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心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心有闲云即桃源”:这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只要心中怀有闲适自在的云朵,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心灵的桃花源,即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闭门深山不记年”:这句进一步描述了诗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愿意关闭世俗的大门,隐居在深山之中,甚至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这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冠盖尚存山林想”:这里的“冠盖”通常指代官宦的冠服和车盖,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但诗人表示,即使身居高位、拥有权势,他仍然向往山林的自然生活。这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铺上玉纸墨耕田”:这句以耕田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以笔墨为工具,进行精神创作的活动。他将玉纸铺开,如同在田间耕作一般,用墨汁书写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既体现了诗人的文人身份,也表达了他对创作的热爱和投入。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宁静、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对名利的淡泊以及以笔墨为精神耕作的乐趣,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怀。
(船到)船到清江门自开,满岩青翠滴人来。流水不曾为山阻,不用登上郁孤台。
这是一首描绘船只到达清江门的景象,并寓含哲理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船到清江门自开”,描述了船只抵达清江门的情景。这里的“门自开”可能寓意着一种自然的迎接,或者是说清江门仿佛为了船只的到来而自动敞开,给人一种亲切和欢迎的感觉。
次句“满岩青翠滴人来”,进一步描绘了清江门周围的自然环境。岩石上长满了青翠的植被,仿佛这些青翠的颜色都要滴落到人身上来,给人一种清新、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三句“流水不曾为山阻”,则寓含了哲理。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山的阻挡而停止。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阻碍都无法阻挡其前进。
最后一句“不用登上郁孤台”,则是对前面三句的总结和升华。郁孤台可能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某种高远的追求或者目标。但诗人说“不用登上”,意味着在这里,人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足够的美好和哲理,无需再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也可能寓意着,真正的美好和哲理并不在于追求高远,而是在于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和瞬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船只到达清江门的景象,寓含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哲理,并告诉人们真正的美好和哲理就在身边,无需刻意追求。
(林中)林中琴竖不停响,流水高山在身旁,尘心难染清泉水,反把俗客洗一凉。
这是一首描绘林中景象并寓含哲理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林中琴竖不停响:
- “林中”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 “琴竖”指的是竖琴,这里用来象征或比喻某种持续、和谐的声音或氛围。
- “不停响”表示这种声音或氛围是持续不断的,给林中增添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2.流水高山在身旁:
- “流水”和“高山”是自然中的常见元素,它们往往代表着自然之美和宁静之态。
- “在身旁”表示诗人身处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与流水高山为伴,感受着它们的美丽和力量。
3.尘心难染清泉水:
- “尘心”指的是世俗的、杂乱的心思或情感。
- “难染”表示这些世俗的心思很难被改变或影响。
- “清泉水”象征着纯净、清澈的心灵状态或自然环境。
-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清幽的林中,但内心的世俗杂念却难以被完全清除。
4.反把俗客洗一凉:
- “俗客”指的是诗人自己或其他世俗的访客。
- “洗一凉”表示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即使内心的世俗杂念难以完全清除,但也能得到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仿佛被自然所洗涤。
综上所述,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林中景象,并通过“琴竖”、“流水高山”、“清泉水”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己内心的世俗杂念,并感受到即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内心的纯净也并非易事。但即便如此,自然的力量仍然能给诗人带来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仿佛能洗涤掉一些世俗的尘埃。
(抒怀)老子蝇头五千言,经世良方藏一书。想淡难淡还壮心,进退两难若陶夫。
哈哈,你这抒怀真是挺有意思的!老子的《道德经》确实博大精深,里面藏着的经世良方,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领悟的。想淡泊名利,却又壮心不已,这种进退两难的感觉,确实有点像陶渊明呢。不过,我觉得咱们还是得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你说呢?
(读陶)不读山海经,不知五柳心。无有用世处,南山寄空琴。
这首诗是对陶渊明的一种解读和感慨,融入了对陶渊明生活态度和心境的理解。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如果不读《山海经》,就无法深刻理解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他那份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心境。陶渊明在《山海经》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奇妙世界,这也成为了他精神寄托的一部分。
“无有用世处”,意味着陶渊明并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功名利禄,他并不认为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有什么可以施展才华、谋求功名的地方。相反,他选择了“南山寄空琴”,将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以琴声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南山为伴,过着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和向往。通过读陶、读《山海经》,作者更深刻地理解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哲学,也表达了自己对那种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夏尽江南荷亦残,晚开菡萏气犹香。田田叶上珠如泪,西风瑟瑟水清寒。好梦短,红久难,满地黄花开正旺。鸿雁只管欲飞南,再寻锦色美时光。(鹧鸪天-秋莲)
夏尽江南荷亦残,晚开菡萏气犹香。田田叶上珠如泪,西风瑟瑟水清寒。好梦短,红久难,满地黄花开正旺。鸿雁只管欲飞南,�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江南景象,充满了萧瑟与哀愁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解读和续写:
“夏尽江南荷亦残,晚开菡萏气犹香。” 这两句描述了夏季结束,江南的荷花也开始凋零,但即便如此,那晚开的荷花(菡萏)依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
“田田叶上珠如泪,西风瑟瑟水清寒。” 荷叶上的露珠如同泪水一般,西风瑟瑟吹过,使得水面更加清冷寒凉。这里的“珠如泪”和“水清寒”都寓含了深深的哀愁与萧瑟。
“好梦短,红久难,满地黄花开正旺。”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那盛开的荷花,虽然美丽,但终究难以长久。而此时,地上的黄花(可能是指菊花或其他秋季盛开的花卉)却开得正旺,似乎在告诉人们,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丽。
“鸿雁只管欲飞南,离愁别绪满江南。” 鸿雁开始南飞,它们只顾着自己的旅程,却留下了满江南的离愁别绪。这两句以鸿雁南飞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哀愁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江南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美好难留的感慨,以及对离愁别绪的深深哀愁。
垂钓)垂钓一小河,夕阳化金波。得鱼何曾乐,乐在听渔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乐趣的垂钓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垂钓一小河”,简洁明了地描绘了诗人垂钓的地点——一条小河。这个场景设定给人一种宁静、自然的感觉,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夕阳化金波”,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夕阳映照在水面上的景色比作金波。这种比喻不仅富有视觉美感,还传达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使得整个垂钓场景更加生动立体。
第三句“得鱼何曾乐”,诗人笔锋一转,开始表达自己对垂钓的真正看法。他认为,垂钓的乐趣并不在于能否钓到鱼,这一观点打破了常人对于垂钓的功利性看法,显示出诗人超脱物欲、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
最后一句“乐在听渔歌”,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垂钓之乐。在他看来,真正的乐趣在于聆听那悠扬的渔歌。这里的渔歌不仅代表了自然的声音,也象征着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听渔歌这一细节,将垂钓的乐趣升华到了精神层面,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垂钓的场景和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态度。诗人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深意,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至温柔而至阳刚,无万色而映万色,可以腾空化云龙,可以凝固变玉雪,天地无此物生灵何所依,天地有此物而芳草菲菲,鸟语花香,然其亦有任性时,而使生灵难堪--虽然,上善之物,甚莫过于水,水为万物之灵。(散文诗-水)
五湖春梦一叶舟,簘声瑟瑟散汀洲。湖水静,橹声柔。鱼儿一去不回头。(渔歌子)
这首《渔歌子》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湖畔景象,富有诗意与画面感。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解析:
1.五湖春梦一叶舟:
- “五湖”通常指的是广阔的湖面,这里可能象征着广阔无垠的水域或心中的理想之地。
- “春梦”寓意着春天的美好愿景或如梦似幻的景致。
- “一叶舟”形象地描绘了一艘小船在湖面上的孤独与渺小,也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或人生旅途。
2.簘声瑟瑟散汀洲:
- “簘声”可能指的是风吹过芦苇或其他水生植物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
- “瑟瑟”形容声音轻柔而略带寒意。
- “散汀洲”意味着这种声音在湖中的小洲上回荡,增添了画面的空旷与寂寥。
3.湖水静,橹声柔:
- “湖水静”描绘了湖面的宁静与平和,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
- “橹声柔”则是指划船时橹轻轻划过水面发出的柔和声音,与湖水的静谧形成和谐之美。
4.鱼儿一去不回头:
- 这句可能寓意着某种失去或离别的情感,鱼儿一旦游走便不再回头,象征着某些美好或重要的事物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
- 同时,也可能暗含着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无奈。
综上所述,这首《渔歌子》通过描绘湖畔的宁静景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之情。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世界之中。
(五古)云外有新天,仙鹤之桃源。飞飞复飞飞,不离五云间。渔人与鹤盟,洞口何处边。凡尘多难事,不如水云闲。春华与秋实,日月双轮转。沅水何悠悠,点点钓鱼船。芷兰盈水畔,汀渚草芊芊。屈子楚歌甜,骚词传永远。
(佛光)佛光照莲塘,盈盈水一湾。过雨是杨枝,满地弥清凉。
这是一首描绘佛光照耀莲塘,带来清新与宁静之美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佛光照莲塘”,开篇即点明主题,佛光作为一种神圣、祥和的象征,照耀在莲塘之上,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严的气息。莲塘,作为佛教中常见的圣洁象征,与佛光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盈盈水一湾”,进一步描绘莲塘的美景。盈盈,形容水满而清澈的样子,一湾碧水,宛如明珠镶嵌,与佛光交相辉映,更显出莲塘的宁静与美好。
“过雨是杨枝”,此句通过雨后杨枝的描绘,引入了新的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雨后的杨枝,更显生机勃勃,与莲塘、佛光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面。同时,雨后的清凉感也与下文的“满地弥清凉”相呼应。
“满地弥清凉”,作为全诗的结尾,点明了佛光照耀下的莲塘所带来的清新与宁静之感。弥,表示弥漫、充满的意思,清凉之感仿佛弥漫了整个空间,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了佛教所倡导的平和与宁静。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佛光照耀下的莲塘美景,传达了一种清新、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佛教韵味的美妙世界。
(丹梯)丹梯千丈布莓苔,深山梵寺白云来。林隐禅房钟声远,惊破世人莲心开。
这是一首描绘深山佛寺幽静与禅意深远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丹梯千丈布莓苔”: 首句以“丹梯千丈”开篇,形容通往佛寺的道路漫长而陡峭,如同天梯一般。而“布莓苔”则描绘了这条道路上布满了莓苔,显示出少有人迹的幽静与岁月的痕迹。
“深山梵寺白云来”: 第二句进一步描述了佛寺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它坐落在深山之中,与世俗世界隔绝。而“白云来”则赋予了这个地方一种超凡脱俗、宛如仙境的氛围。白云的缭绕,也象征着佛法的纯净与高远。
“林隐禅房钟声远”: 第三句将镜头拉近,聚焦到了佛寺内的禅房。禅房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显得格外幽静。而远处传来的钟声,更是增添了一种神秘与庄严的气息。钟声的回荡,也仿佛在诉说着佛法的深邃与禅意的悠远。
“惊破世人莲心开”: 最后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前面的三句都在描绘佛寺的幽静与禅意的深远,而这一句则突然转折,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了世俗世界。钟声不仅回荡在深山之中,更“惊破世人莲心开”。这里的“莲心”寓意着世人的清净之心或佛性,钟声的响起,仿佛唤醒了世人内心的清净与觉悟,使他们开始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深山佛寺的幽静与禅意的深远,表达了佛法对世俗世界的净化与启迪作用。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喧嚣的世俗世界,只要我们内心保持清净与觉悟,就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与宇宙的奥秘。
(鹤鸣)鹤鸣九霄云中台,仙侣茫茫相思来。高处孤寂风蕭索,遥想桃李向云开。
这是一首充满仙气和孤独感的诗,描绘了一幅鹤鸣于九霄云中,仙人相思的场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鹤鸣九霄云中台”,以鹤鸣起兴,九霄云中指代极高的天空或仙境,鹤作为仙禽,其鸣声在九霄云中回荡,营造出一种高远而神秘的氛围。台则可能指的是仙人居住的高台,进一步强化了仙境的意象。
次句“仙侣茫茫相思来”,将视角从鹤鸣转向仙人,仙侣指仙人的伴侣或朋友,茫茫形容相思之情的深广无边。这句表达了仙人在广袤无垠的仙境中,对远方仙侣的深深思念。
第三句“高处孤寂风蕭索”,描述了仙人所处的高远位置的孤寂感,以及风的萧瑟声,增强了孤独和凄凉的氛围。这句诗通过环境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仙人的内心世界。
末句“遥想桃李向云开”,以桃李向云开作为结尾,寓意着希望或期待。桃李通常象征美好和生机,向云开则意味着突破困境或迎来新的转机。这句诗表达了仙人在孤寂和相思中,仍怀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鹤鸣为引子,通过描绘仙人的相思、孤寂和期待,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仙境情怀。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远,情感真挚而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梦幻)梦幻泡影如露电,滚滚红尘黑云飞。今朝之酒今朝醉,明日莺歌明日吹。
梦幻解析
- 主题:梦幻的短暂与人生的态度
- 内涵:梦幻如同泡影,短暂且易逝;红尘世事则如黑云翻滚,复杂多变。
- 人生态度:倡导及时行乐,珍惜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之事明日再议。
“梦幻泡影如露电”描绘了梦幻的虚幻与短暂,如同早晨的露水或闪电,一闪即逝。“滚滚红尘黑云飞”则形容了现实世界的纷扰与复杂,如同红尘中翻滚的黑云,难以捉摸。在这样的对比下,诗人提出了“今朝之酒今朝醉,明日莺歌明日吹”的人生态度,即珍惜眼前的美好,享受当下的时光,不必过多忧虑未来的事情。这种态度体现了对人生的豁达与超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