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o:恍惚的回忆
记忆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下来就会消失了,也许我不愿意讲述威尼斯是害怕失去它。也许,在讲述别的城市的时候,我已经正点点滴滴失去它。
——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未曾亲自涉足前,对于威尼斯的记忆似乎一直都是模糊的。脑海中对于威尼斯的印象似乎就是一幅幅莫奈创作的组画,只读过开头的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抑或是音乐课上曾合唱过的《桑塔露琪亚》。
从因斯布鲁克挤上超售的德铁,靠在并不安稳的车厢连接处,车窗外的风景也由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脉慢慢转为了平原上浓郁意大利风情的红砖瓦房。铁道旁种植着漫无边际的葡萄果树,烈日的热浪毫不留情的扑向大地,未出车厢,便体会到温度的急剧升高。
当终于穿过Santa Lucia车站,迎面而来的热浪瞬间把我从对威尼斯的幻想丢回了现实。一切与想象中的确别无二致:游人如织,海浪被阳刚照耀的波光粼粼,水上巴士,贡多拉,一艘接一艘的从面前驶过,穿行在抑或喧闹抑或宁静的河道间。
而由于火车晚点,我却并无时间去细细体会上述的景致:急急忙忙奔到售票处,听着蹩脚的意大利英语艰难的购买威尼斯通票,赶到码头等待慢悠悠开来的5.1路水上巴士。烈日不断炙烤着本就气喘吁吁的我,身旁的人们大多挂着电影节的证件,焦急地低头查看时间。距离第一部开场只剩45分钟,我终于登上了晃晃悠悠开往lido S.M.E的巴士。
拥挤的小船在海浪的拍打下徐徐靠岸,而我也没有兴致闲庭信步,不顾一切的向着两公里以外的Casino奔去。毫不意外,到达Sala Perla时已经迟到6分钟,好在还在开场前的介绍环节,也幸运的没有错过开头。我浑身是汗的在旁人的指引下随便找了空位坐下,转头发现身后坐着的正巧就是嘟嘟熊, 一次机缘巧合下的初次见面。

威尼斯的第一部就是期待许久的五十岚新作《永远超级幸福》。毫无疑问,是私心很喜欢的一部,小清新的夏日海滨风格与影厅外的丽都岛十分相配。导演显然适当的摒弃了前作《屏息如爱人》所萦绕的鬼魅气质,但仍旧将人物放置于空旷的场域内游荡,随后则转向了一种更为轻松的氛围,用两人间的情绪碎片去填补上半部分所遗留的空缺,聚拢且离散,梦幻又迷离,十分迷人。
匆忙赶出Casino,电影宫旁早已是人潮汹涌,我不断说着sorry推开拥挤的人群,向着人流相对稀少的Pala Biennale跑去。夕阳的余晖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拖出逐渐拉长的影子。
紧接着的下一场是开幕片《怪奇大法师》。虽然观感很满足,很好的消解一天赶路的疲劳,但实话实说我对于本片并不满意,或者具体的说是丧失了第一部所能为我带来的惊奇感,前半段拖沓臃肿,不断利用上部的元素试图复现新鲜感,而到后半部分则显得黔驴技穷,化身成不断用元素堆砌的狂欢秀。
再次回到酒店已近是深夜,路对面的酒吧仍然喧闹,不时有夜间巴士呼啸而过。似乎离开了丽都岛,电影节的一切就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二日的日程相较其余几天显得格外悠闲。清早在主岛大多数店铺还未开门之际,我便一人穿行在错综复杂的小巷中。漫步其中,似乎每一个转角都能给我带来惊喜,或是鲜花盛开的窗台,或是毫不惧人的鸽子从我面前自在飞过,或是优雅的贡多拉从河道中悠然行驶……
不急不缓的再次从S.M.E下船,走向Sala Grande的首映现场。路旁大多是私人的别墅,不时有老人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经过。明媚的夏日,虽然炎热,但一切都显得那么悠然自得,无论是渡轮,行人,还是不时在耳畔拂过的海风。

而后的连续几场放映除了《玛丽亚》大多令人失望。拉雷恩的新作重现了美籍希腊裔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在巴黎的最后一段时日,也许会有很多人批评其矫揉造作,但我仍然深深被这份庄严肃穆的凄美所打动,久久沉浸在她生命尽头的哀愁之间。中场休息时的掌声久久未能停息,瞥见身旁的老人眼里仍闪烁着泪光,轻声称赞为masterpiece。

第三日非常艰苦。先是看完了卡隆的新剧《免责声明》,而后便再次奔向Pala Biennale观看《Babygirl》。雷金的新片延续了补片时对她的评价,粗暴且造作,人物死板且机械的前进,没有为角色留存任何的可能性。由于时间冲突,只得在临近结尾时提前离场,赶往Sala Grande参加穆雷新片的首映。

可能是期待值被早上媒体场友邻的评价拉得太高,《three friends》实话并没有达到我极高的预期,但仍旧好看且不失为一部佳作。爱与死亡的话题早已被翻来覆去的诠释,但穆雷的调度与影像气质显然是独树一帜的,浓重的情绪在不经意间便得到转变,不断的被推动向前,愁绪与欢乐交织,如同脆弱的泡沫般在不可预测的时刻破裂,创造情绪主导的走向。

最后的黑泽清首映已是凌晨,身心疲惫。强忍着睡意看完全片,几次被炸裂的枪声吵醒。当片长被拉至两小时,《钟声》的优点便成为了《云》的缺点,过于抽象的剧情早已无力被影厅中的疲惫大脑所接纳,对于影片的回味思考几乎不存在,只想着奔回Mestre舒舒服服躺在酒店的床上。到达酒店已经将近凌晨四点,忙碌一天的我几乎倒头就睡。

由于早已订好的机票和巴贝拉出乎意料的排片,第四日已经是我在威尼斯的最后一天。布克尔玛兄弟的新作《他们之后的孩子》对我来说意料之外的好看,充满活力的teen film也许得不到一众影评人的青睐,但在电影节一部部死气沉沉的影片中已经是最好的调剂品。
而后的《战场》和《教团》连映就几乎是完全的折磨。《战场》极度老气腐朽,对话戏纯粹的正反打令人坐如针毡,只适和疲惫一天后安然入梦。而《教团》则已经是完全被好莱坞所驯化版本的库泽尔,一切都是能被精准预测的陈词滥调,如同前作《内特拉姆》一样,无法理解其所存在的意义。

为我短暂威尼斯之行收尾的则是另一部凌晨首映的《宝贝入侵》,科林延续了其作品的抽象性,并将之放大到极限:第一人称的视角配上低劣的游戏ui界面,直播弹幕不断在左侧闪过。内核一如既往是足够有趣的,但抽象的呈现在一天精疲力尽的观影后对我毫无疑问是致命的,强忍睡意也无法阻挡我在影片中段安然入梦。

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清晨赶到Marco Polo机场,天边已然泛红,逐渐勾勒出迷人的朝霞。丽都岛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我却只能在舷窗边遥望,默默的告别。
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已经落幕,也许,要等到明年的丽都再来为我解答。
一些附录





#人气创作计划#
#威尼斯电影节#
莫失莫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此远,如此近 (20人喜欢)
- 偶然与想象——2024杂记 (57人喜欢)
- So close, so far: 2024观影年终总结 (12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