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记昨日赵丽宏的八十年代文学讲座
第一次来到徐家汇书院报告厅没想到是源于巴金,据说他的文学作品大都沉重所以我还没读过。重要的是想表现一番拍照发在朋友圈特别是给音乐节项目同一个审核方……还有赵丽宏的文章我高中时很欣赏,认为很清丽。后来大学隔壁班喜欢R&B音乐的同学说他是她校长的朋友所以每年都去讲话。所以好奇可以一并体验。
三个人: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赵丽宏、巴金纪念馆(副)馆长好像。

参事声如宏钟,有点像打仗发号施令的宣传部长,一开始是他讲巴金的贡献,主要是文学作品鼓舞了一些重要人物使他们投身于影响国家事业的崇高理想。
赵丽宏主要讲与巴金的结识,他开始讲话后参事就退场了,该是后面还有要事。赵丽宏从结识前电视上看到他和贺绿汀等人被PD开始。这让我觉得很好笑的一小段是,巴金面容愁苦一声不吭。 贺绿汀不断反驳,别人说他一句他反驳一句,直到头被按下去。后来我想大约因为他是音乐家的关系, 情绪比较丰富。加之作曲包括游击队之歌等的,那时代相当于一个重金属roker。他说他在电视上看到他被误解,但因为读过他的书,给他感觉这作者是一个很好的人。所以赵不会被其他人对他的诬害影响。
然后说他作为一名年轻作者,给他写信求书和题词。一开始认为不会回的,没想到巴老亲自回寄了赠书,他的新作,题签:写自己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深的。

后来他常去武康路寓所看他,并且慢慢带上一帮作坛年轻朋友。巴金很喜欢年轻人。虽然不常说话,都是听他们讲,比如谁谁最近去了哪里(旅游)。他还说有机会要回家乡(四川)一次看看。后来他生病,赵丽宏就经常到文化广场(鲜花市场,最初是周末夜市,后改造成室内广场,现为剧院,演着比上不足票房钵满的三流作品)买梅花(印象中不多的品种)去看望他。(在那个年代属于很浪漫的想法做法。)据我所知赵丽宏是普陀区人因为普陀区把他书法作为当地名人作品挂在区图书馆,从普陀坐车到卢湾,买完花再坐车去武康路,其实并不方便。
然后说巴金喜欢听古典音乐,喜欢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那些。尽管条件很好,却只是维持听卡带的习惯,没有用高级音响。有一回赵丽宏挑选了20盘左右磁带,有些事翻录的,给他。巴金的病到后期很痛苦,表示过因为不想连累家人不想继续治疗,但因为是国宝级人物虽然痛苦也一定要维持让他活得越久越好。弥留之际文青们也去看了最后的他。(一位老人活到100多岁,证明这国家的医学水平,只要国家想要你活,是可以让你活到100多岁的。)
因为昨天的主题是“讲真话”,得出的讲座结论就是《随想录》充满了反思,是文人的良心,也是巴金最有价值的作品。赵也作了自我批判,说自己也写过一些假话,大约有些是我大学时读过的ZZ抒情文。我想昨天读的周国平自传类自我剖析也是有点像的(甚至还有点老三届必读作品《围城》的影子)
馆员主要是起个主持的作用,说巴金故居是赵和其他一批人最先发起的。所以他们永远是故居最尊贵的客人。可以随时想来就来。巴金故居因为在以前工作单位附近,我也去过,并不是从小到大学校组织。一个洒满阳光的大别墅。创作条件还是保证的。那一带还有很多其他故居,下图好像是另一个人的:

报告充满文艺情节,呼唤人性回归。比赵的文学作品煽情得多,坦诚却令人忍俊不禁。总觉得有喜剧效果。
最后提问环节,有浙江记者(说是当作家挣不到钱改行做了记者)好像说巴金是杭州和四川的后裔,所以病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杭州修养的。而且跟杭州的文学界过从甚密,甚至在遭受误解期间还有杭州文人专门到上海看望他。希望以后继续加强上杭两地的文学交流。

最后有很多人签名合影,我想反正跑了来回,就拿包里其他人的书过去签了,其他人也有拿余华的书给他签的。我想了想,似乎是我第一次听文学讲座最自由的一次言论。只可惜豆瓣日记不能直接上传视频。为什么是在徐汇?可能跟这书院在曾经的中国中学附近有关,中国中学有言论自由的氛围。门口是张学良题的词。现在它搬到下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