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没人告诉我?重庆还藏着这样一片民国建筑群啊

相信很多去过重庆的人都对这座酷似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建筑印象颇深,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展现了山城独特的空间面貌。

山城地貌使得重庆充满各种隐秘的角落,比如很多人不知道在大礼堂背后还藏着一片历史建筑群。在这座两头高中间低形似马鞍的小山头上,古树参天街巷相连的民国小世界坐落其间。曾经被称为“游庄”的它,如今改名为“堂里”。一个“堂”字,蕴含着曾经的富丽堂皇,风云际会。


参观完大礼堂出门往左,沿着枣子岚垭正街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马鞍山堂里的入口。狭长又蜿蜒的山道延伸向上,顺着一级级台阶慢慢走,一个已经逐渐散去又无比真实的民国世界逐渐展现在眼前。


重新修缮过的马鞍山堂里建筑群给人一种修旧如旧的直观感受,在去除掉之前的违建部分之后,恢复和清理出更贴近原本样子的民国建筑群。昔日的重庆,并非今日一般高楼林立,适度的建筑尺度下更多的是依山而建的小楼,漫步于其间,安静而惬意。


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下,这些砖砌小洋楼沉浸在宁静的氛围里,看似祥和的表面之下,曾是汹涌暗战的发生地。建筑的交错、地势的高低、通道的扼守,都在那个历史时期成为了一种交锋。比如当时衡舍三栋建筑中存留的两栋(人民路175号、马鞍山47号),当年是军统机要处的所在,守住出入口的同时进行着谍报战;马鞍山63号说是将军别墅,实则扼守此地的另一出口;马鞍山31号也是军统机要处所在,居于最高点,监视山上的所有动态。



而另一方则是居住在建筑群中的沈钧儒、范长江、茅盾等人士,周恩来、叶挺等共产党领导人和民主人士,更是这里的常客。马鞍山28号楼,是当时中共南方局外事组的办公地点。也是中共南方局同各民主党派、爱国进步人士聚会、共商大事的重要场所。甚至很多社会贤达为了交往方便,就在这周围租房。这里逐渐成为爱国民主人士聚会的重要地点。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整体面积不算大,保存有山城较完整的街巷格局。整个风貌区包含厚庐(马鞍山18号)、孝第(马鞍山28号)、良庄(马鞍山29号)、衡舍(马鞍山47号)等32栋历史建筑。这里就像一个被遗忘的没有外界打扰小村落,隐藏于繁华都市之中,是闹中取静的绝佳之处。



这些“小洋楼”基本上采用了中式合院的结构系统,借鉴了西方建筑的通风与采光设置,保持了山城依山就势的建筑习惯,沿用了巴蜀民居常见的坡屋顶、挑檐、挑廊、台基等元素,采用小青瓦、灰砖、穿斗式构架、青石等,构建出浓郁的山城建筑风貌。



重庆多雨,灰瓦的屋顶既古朴又实用;外露的砖与石构成了墙面、地面、台基,使用的是最朴素和常见的材料。石缝中自然少不了黄桷树的身影,它们附着在岩石或台阶上,向天空伸展出巨大的树荫,带来独特的山城绿意,也把这里的故事隐藏在更茂密的时光里,待后人去发现。

当步入这片区域,我们便开始在触摸那逐渐在山城雾气中消散的历史,也逐渐走入了那段民国往事里。

📸摄影:@法淦
📍地址:马鞍山堂里,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枣子岚垭正街交汇处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进入
🎟门票:免费游览
🚗交通:轻轨10号线大礼堂1出口,或公交大礼堂站下车,步行导航马鞍山堂里,爬个小坡就到了
📌附近:可以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看看重庆地区的古代历史
📷拍照和打卡攻略:
✅山顶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看到大礼堂和周边的全景,还可以和大礼堂合影
✅各式民国建筑环境里,可以拍出很棒的复古风大片
✅青砖小巷和高大的黄桷树搭配梯坎非常有山城的味道
👉🏻【和法淦一起探索山河与远方,摄影交流群及摄影课程欢迎私信】
-
螢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06 00: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