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的我。
今年有一个享受独处的计划。最喜欢一部分就是在前一天入睡前,买一张第二天上午10点多的电影票,带一杯自制的咖啡,去看一场周末早场的电影。看完电影吃一顿午饭才到了中午。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哎呀,这个周末好充实,没有浪费。
今天看的电影是《姥姥的外孙》。去之前就知道会很好哭,带了一包纸巾,果不其然,哭的稀里哗啦。
剧情其实很好猜,不纯粹的开头却迎来了纯粹的结局。这个片子让我难过的地方太多了。是,上一秒还和哥哥依偎在一起用母语唱歌,下一秒是“这次走了,你再也不用来了。”是,不管儿子如何自私没有良心,妈妈永远偏袒的是儿子。是,“家产留给儿子,癌症留给女儿”。是,79岁的老人白天平静的得知癌症末期的消息,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哭着呢喃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了吗。“过完年第二天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我怎么吃得掉”,我从来没想过每个欢喜的节假日过后,大家都离开后,家里的老人是怎样的心情。直到今天。
姥姥作为重男轻女的“受害者”,没想到到了她自己选择的时候还是一样的路。阿安问她,你到底最爱谁,我排在第几。这个问题,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我自己不是很能体会。但是其实我想了想,我外婆最爱的也不是我吧。
人性就是那么的复杂,亲情和血缘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和任何一种感情一样,都是有前提的,都需要长期联系的。它们珍贵在于你从小到大几十年的陪伴、关爱,如果没有这些,那和陌生人也没什么区别。东亚圈的家庭关系,比起西方家庭,更让人窒息,但是由此带来的羁绊也更加强韧。姥姥明明讨厌孤独,到了每周子女拜访的日子,就偷偷打扮,穿着大儿子送的不合脚的鞋在门口等待。即使清楚每个子女各有所图,却依旧担心他们的生活。阿安也是抱着功利的心来的,却在朝夕相处的日常里,让他与姥姥共情,为她打抱不平,甚至为了不让姥姥烦心,拿出好几万的钱财并编造了一个谎言好让舅舅远离。这是他起初图谋钱财的初衷背道而驰,却也在那一刻终于体会到了这个外孙的亲情。最后他反复追问姥姥,谁是心目中的第一。姥姥无言以对。其实这个答案,又有谁能知道呢。他们是一家人,她爱每一个人。家庭里任何一个人落难,她都会做一样的事情。华人家庭最常发生的事情,大概是每个子女都会觉得父母不公平。
阿安早就忘记了的石榴,是小舅舅都不可以摘取的。从来不记得的银行账户,是姥姥真的一直存到了她去世的,即使没有钱买墓地,姥姥都没有想过动外孙的这笔钱。姥姥牵着小阿安的手那一段,让我想起小时候一件事情。我告诉外婆,我想吃红肠。外婆去菜市场买了三天都没有买对,买了火腿肠、腊肠、小香肠。因为我哭唧唧没吃到,最后牵着我的手去对面小卖部给我买了棒冰。外公去世的时候,我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我还记得,我跪在灵堂上反复在心里跟外公说对不起。初中最叛逆的时候,每天都在外公外婆家吃晚饭,我肆意的反驳、吵架,是当时被阿姨们看到都很生气的小孩子。后来长大了,想着要多陪陪他了,却在那一年再也见不到了。外公一直很担心我,一直觉得我是家里最不乖的小孩子,后来调到了新单位那天,我就问妈妈,我想拍一张新单位的照片扫墓的时候烧给外公,跟他讲,诶,莹莹现在过得很好,你放心呐。我也有问过妈妈,你有做梦梦过外公吗?为什么我都没有呢。阿安最后也没有好好撒花,他可能也希望姥姥气鼓鼓来找他。
姥姥出殡,阿安坐在车子上,敲着姥姥的棺材指路。我瞬间哭的泣不成声。给弟弟发信息,原来他也懂了这个点。我们老家啊,出殡那天,是要绕城走一圈的。这个一圈的路线,不是随便定的。是亲朋好友的住处,是让逝者在离开前,和每个亲人朋友都打声招呼。某一刻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在南门大街70号,外婆烧好了饭,外公忙完事情从抽屉里拿了零钱,跟我说,你今天想吃什么棒冰?我们去对面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