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集-090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瘦中有肉的秀劲
兰亭雅集-090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瘦中有肉的秀劲
20240910, 2022年10月的机缘巧合看到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被其中“未有生儿不老,老而不死”一句所震撼。孔夫子上买来一读。当时没有胆量写。

前日正好提及此句,把帖子翻了出来。拿昨天磨的94醉墨残墨粗临了一通。每每还是力不从心。这字比九成宫看着亲和流动,但仍然是法度严谨,从大王中来。瘦中有肉,用笔洒脱, 秀劲可人,跌宕起伏中可学之处甚多。故专开一篇继续学习。
原贴在辽宁博物馆,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机会看到原作。






几个点:
1)龄的写法


2)导的写法欧阳询下面是木,赵孟頫、董其昌也是。而大王是寸和颜真卿一样。



3)养非行书,应该是草书。


4)樊的中间是个夕字啊。。。欧阳询那个点直接当竖写了。



5)得字的这个上下两个横的取的向背太美了,看似相背,实则相连,像是一桥切了两半。

6)者字可再细写写,应该和徽宗连着。


7)而字他写的很大胆。感觉是直接转了,但是转过来又正了。


8)受多了这一个点,是为了平衡笔势吗?这个受也通徽宗。。。


9)辛也是草书。别人都是先横在竖,欧阳询这个和王献之类似是横竖横横横。。。



10)酸的写法:

11)熟字的转动方式和赵孟頫类似:



12)念字的这个点很特别,也是它美的地方,手到那里了,就成那样了。没有人那么写,他就那么写了。


13)恶字的写法:


14)应的写法也有些特别,多了一横?还是简体字好写啊。


15)它的写法是先丿后勾,然后左边两点,再右边点。很适合练笔。



16)不字可能是历史上人们书写最多的字之一,感觉欧阳询最后这个必不差二的不字回环的好帅气。

自


附录1.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721/00/19693651_672973137.s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B2%E5%B0%BC%E6%A2%A6%E5%A5%A0%E5%B8%96/7656465?fr=ge_ala
原文: 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蒙眼读帖(六)孔子做了个梦】https://mbd.baidu.com/ma/s/wqp4ftUI


20240910,原来杜月笙临终前烧借条,学的是樊重。



款跋
前引首上清高宗弘历题字“真迹无疑”。又“吉”字古题名,在此帖后边下角。后纸为各人题跋。元代郭天锡跋:唐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渤海郡欧阳询,字信本,书《仲尼梦奠帖》七十八字,前后御府法书二小印,后有绍兴小印,合缝处古印甚多,下跋一吉字。未晓谁氏,庚寅十月购于扬中斋家悦生图书,亦曾入贾秋壑文府。率更初学王逸少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咸以为楷范。《书法苑》云: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水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辛卯二月辛未重装九日丁丑跋于严陵官舍。金城郭天锡审定秘玩。元代赵孟頫跋:欧阳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米老云:“庄若对越,俊若跳掷”,犹似未知其神奇也。向在都下,见《劝学》一帖,是集贤官库物,后有开元题识具全,笔意与此一同,但官帖是硬黄纸为异耳。至元廿九年闰月望日,为右之兄书。吴兴赵孟頫。明代杨士奇跋:韦续《墨薮》欧阳正行书在中上品,欧教作有八诀,最利初学学者。观古人书,必观墨迹,乃见妙处。比《梦奠帖》七十八字,真人间绝无仅有希世宝也,盖尝入宋御府矣。赵文敏公所题考碑志是三十七、八岁笔,故与后来特异。吾家蓄古墨迹,此为最久。正统八年四月六日杨士奇谨识。清代高士奇跋:“欧阳率更学王右军书。险劲瘦硬。自成一家。议者谓其真行得献之法。羊欣、薄绍之后。绝无能敌。独智永欲与旗鼓相当。而率更猛锐长驱,智永亦避锋夺气。其传诀善奴书诀。笔意殆尽。至鸡林遣使求其书。当时名重如此。兹梦奠帖七十八字潘师旦曾刻绛帖中。项墨林藏真迹于天籁阁。清劲绝尘。有郭天锡、赵子昂二跋。其内府秘印收藏图记。天锡言之甚悉。后又入杨东里家东里于正统八年。年已七十有九。楷法庄严。无衰老态。张氏书画舫云东里跋不存今东里之具在。且接纸图记宛然。似非经遗失者。张青父或非目见耶。顷从崑山传是楼得之。炎景杜门。静阅数日所谓龙蛇飞动矛载(下缺一森字,补书于后)立者。艮不虚也。唐彦猷得率更书数行。精思学之。遂以名世。余衰懒不能动事临摹。惟于春秋佳日。出佐吟览。譬如人家有国色之姝。可以加餐。独旦老翁聊藉此加餐也。康熙庚辰七月十八日秋暑未减。豌兰再发。书于清吟堂。江村高士奇竹窗”。清代王鸿绪跋:“元郭祐之藏欧阳信本子奇、梦奠二帖。珍为秘宝。而尤以梦奠帖为暮年所书。披纷老笔殆不可攀。邓文肃尝于郭公山房见之。阅之十载。犹有余慕。而梦奠帖独有赵文敏一跋。声价倍重矣。墨池录云。陈景元评欧书云。世皆知其体方。而不知其笔圆。今观文敏。以米老赞庄若对越。俊若跳掷:犹似未知其神奇。不早已为欧公阐幽耶。细审是帖用笔之意。直与兰亭相似。宜乎唐人评论以欧书居褚河南薛少保之右不诬也。康熙五十七年岁次戊冬十月廿四日。横云山人王鸿绪题于长安邸舍。时年七十有四”。明代朱应祥跋:“欧阳率更正书结体自乐毅论来。此梦奠帖行体又从兰亭中来。岂公多临帖故笔意与之相近欤。观者要于眼外出力。华亭后学朱应祥题于周鸣凤鉴古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