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钢琴家刘珒(Kate Liu)的独奏会:她确实弹出动听而有深度的音响,但这并非演奏的全部
文:张可驹
昨晚(2024.9.9),听了青年钢琴家刘珒的独奏会,地点:上海大剧院中剧场。这场演出是上海大剧院“一个人的古典”系列中的一部分。
刘珒这位钢琴家可能不少人感到陌生,而她的英文名Kate Liu也许大家更熟悉。她是赵成珍夺冠那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之后在波兰的肖邦研究所那个品牌发过唱片。

我最初被这场独奏会吸引,说实话,有不少也是因为曲目。钢琴家的曲目安排相对不重。上半场都是肖邦的作品,OP. 37的两首夜曲,OP. 30的四首玛祖卡,然后是第二号与第一号叙事曲。下半场是舒曼的《交响练习曲》。
如今有一些独奏会的安排,确实曲目分量太重了。当然作为听者,你多听一些似乎比较“回本”?但如果质量跟不上,就真的另当别论。
我不止一次有在现场感觉“不必如此”的经历,同时想到波格雷里奇的那句:一天的时间应该花在半页乐谱上,而不是争取用一个月弹出三首奏鸣曲外加三首协奏曲。
刘珒这次独奏会的曲目完全围绕早期浪漫派的正统,单就选曲来讲,没有额外的挑战性——没有冷门之作或现代作品,难度完全围绕这些耳熟能详的名曲本身。
曲目分量又适中,看来是她确实擅长的领域。之前我也听说过,这位钢琴家对乐器的音响有自己独到的关注点。因此就很想听听。
现场听来,刘珒的演奏确实称得上先声夺人。钢琴家在声音控制上下了很大功夫,弹出一种颗粒清晰又明亮透彻的音响。她对于每一指触的分量、深度都有考量,在音符颗粒的清晰性、分量与质感皆有顾及的基础上,再用踏板去表现色彩,没有如今常见的踏板效果含浑声部或让整体声音肿胀的情况。

并且,刘珒所弹出的音量颇为充实,又基本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用力,确实能够让钢琴的声音既美丽,又丰实地充满音乐厅的空间。
钢琴家表现弱奏时,也能维持如此质感,越发不容易。这样的音响呈现,并非单一维度的特点或某种诠释构思,而是深入结合了她整个演奏系统的不同方面,是良好的方法结合良好的品味,反复锤炼的结果。
这当然非常值得关注,也非常值得肯定。可随着演奏的进行我们又会发现,音响确实很重要,却远非演奏整体高度的全部。
最初的两首夜曲中,刘珒整体选择偏慢的速度,尤其是第一首。但在这样的慢之中,钢琴家未必能表现出持续的凝聚感和推进力。快、慢的演奏各有各难,但如何将一首作品演奏出整体感,揭示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才是演绎成功的关键。
这牵扯不同的层面,rubato怎么用,某些重音如何突出,还有譬如Op. 37 No.1这首夜曲,其中有些船歌的影子,那种微妙的摇荡节奏如何呈现等等。刘珒弹出了动听的声音,声部层次也把握得不错,但在音乐横向的进行中,节奏表现还是平淡了些。而如何将作品的前驱性同她选择的长线条做出良好的平衡,也是钢琴家需要继续进深之处。

玛祖卡的演奏中,刘珒的某些小手笔让我印象较深,譬如Op.30 No.3中对于左手部分的突出。本来就在常规性的分量配比中有所调整,继而强调左手某些“断”的效果相当强烈,略微打破原有的节奏律动,由此突显演奏者表现此曲的特色。之后在Op.30 No.4的开头,钢琴家确实做到了用声音色彩的特质来渲染作品的不安氛围。
两首叙事曲中,《第二号叙事曲》的演绎同夜曲的局限相似,就是谋篇布局略微缺乏重点。
该作大致呈现A—B—A—B—A的结构,刘珒弹第一段B的时候,表现这个戏剧性的对比段落,钢琴家强化了低声部的音量,由此突出戏剧性,但右手稍微有点被盖掉。也是在这里显明,她虽然注重让每一音的分量都到位,可在一些比较快速、有力的跑动中,偶尔清晰性还是会打点折扣的。
《第一号叙事曲》是上半场的亮点,钢琴家在整体发展的紧凑和戏剧性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规划。她把握音响的优势,表现层次的优势在此融合得不错。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整体上,刘珒注重音量的充实,却不是一位在强奏力度方面惊人的演奏家。她表现这首叙事曲,恰恰是在自己能够良好控制的力度的基准线上,建立一套戏剧性鲜活的演绎。“锁链的强度取决于它最弱的一环”,因此先把握好底线,再谋划全篇是非常重要的。

舒曼《交响练习曲》的演奏整体上似乎比上半场的肖邦更加顺手,但也是瑕瑜互见。
刘珒能够形成一套动听且有完整性的音响呈现,确实离不开她对于多声部的控制都能贯彻那样的构思。由此来表现《交响练习曲》这样声部高度立体的作品,确实有其优势。因此下半场她弹舒曼这套曲目,立体感和凝聚感总的来说更胜上半场的肖邦。
不过,可继续改进之处也是明显的。这不少就体现为,钢琴家在音乐表现的手段上,于“张”/“弛”之间缺乏中间层;而那两端的表现,有时候又有点过。偏松弛的演奏之前也提到过,而在《交响练习曲》中,钢琴家就不断通过突出节奏的紧张感,强化音乐的张力、不同分曲的冲击力等等。
然而,节奏感是演奏中特别微妙的东西,也正需要极丰富的层次来体现。常常充满紧张感,而这个紧张的程度又缺乏变化,就难免让人听得有些累。从第二段变奏中,钢琴家持续强化“断”的效果以抽紧张力开始,类似的手法在之后的变奏中不时出现。
而当通过突出紧张度来强化戏剧效果成为常态,程度也基本上(对她而言)拉满了,至终曲部分,各方面既难再推高一层,也并未转换另外一种表现方式,于是也就颇难让最后一段成为一个饱满光辉的结尾。反倒是钢琴家加入两段补遗变奏时,塑造旋律轮廓的饱满更胜于上半场,综合声部的表现也让整体都显得耐听,是下半场的亮点所在。

整体来看,刘珒是一位有追求,也能有的放矢去实践的钢琴家。那样的音响美学,确实是钢琴的声音一出来就与众不同。这在当下显得十分可贵。希望下一次听她的现场时,演奏的整体高度能再上层楼,到达与音响成就完全等量齐观的状态,从而实现真正的立体性。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