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食物,需要一种能力
品尝食物,需要一种能力。
我指的是品尝,类似文学鉴赏,而不是吃这种单纯的行为。
这种能力非常复杂,它首先是舌头等器官作为接收器,要能感知食物千奇百怪的口感,要想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一个经过训练的舌头,也就是说,神经要足够丰富,少不了要多吃多喝细细品味。另一种能力也同样重要,你的头脑需要一套丰富的语言体系,能够给品尝出的不同味道,赋予具象化的感受,也就是说,品尝食物也需要表达。
比如,我很难尝出现磨咖啡与速溶咖啡的区别,除了感受到“苦”的程度不太一样,“酸”的程度也有点差别,再无其他感受。在我看来,我的雀巢经典黑咖啡,也并不逊色。至于现磨咖啡的香气、口感上的醇和丝滑,则完全与我绝缘。
当我在各种媒体宣传中读到“咖啡的五种香气”时,是非常失望的,这种失望之中,也带着一丝困惑,为什么?为什么我体验不到?为什么我的鼻子只能问到一种气味,它不就是香吗?
咖啡爱好者要笑话我了,没错,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下里巴人,但是咖啡也不是什么阳春白雪式的饮品吧?大米小米我都能尝出南北差异,为什么对于咖啡的苦和酸就如此迟钝?
我曾与家属探讨过这个问题。天真如我,向他抛出问题:
“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manner买一杯现磨咖啡,速溶的的它不香吗? ”
家属用看傻子的表情看着我说:
“速溶它就是不香啊,你尝不出来吗?”
“你知道咖啡豆和咖啡粉的区别吗?知道这两种东西的区别,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现磨咖啡了。”
我知道,但我依然品尝不出现磨咖啡的高级感。
我想,在品尝咖啡这件事上,我缺少开头所说的两种能力。我的舌头,不够敏感,至少在咖啡这种饮品上,缺少体验的频率和多样,不同咖啡、咖啡豆之间的细微差异,尚未使我的舌头产生足够的神经,没有建立神经反馈,自然充满了顿感。我当然也没有对应的词汇去描述我对于咖啡的感受,当我们感受到细微差异,却没有语言能够描述的时候,它很快就会从我们的大脑中溜走,再次体验之时,除非旁边有人诱导,否则仅能获得笼统的感受。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辣”。
生活在四川的人,对于麻辣的体验就非常丰富,这可以让他们轻而易举感知不同食物之间辣度和麻度的差异。但是对我来说,辣就是辣,麻辣、酸辣有区别,但辣和很辣、变态辣之间的区别就没什么意义了,都是辣。麻婆豆腐,做成什么样的辣度,对我而言就很不重要。可对一个四川人而言,如果仅仅是微辣,对方也许会像家属那样说:“它就是不辣啊,你吃不出来吗?”,甚至,什么样的辣椒产生了这样的辣味,也会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我缺少这种能力,在很多食物上,都没能产生这种敏感度。
说回咖啡,还有一个阻止我品尝咖啡的原因,是我长久以来只把它作为功能性饮品,我一直认为它是用来提神的,不管它是什么味道,喝完让我精神焕发,就可以了,至于好不好喝没那么重要,因为我曾经很抗拒酸苦这种味道,如果有人告诉我苦中有香,酸中带醇,我是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的。
曾经使我有相同感受的,还有茶叶。学生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用茶来提神。
我只喝最普通的碧螺春,有时也喝铁观音。
后来,一位老先生带我去了他的茶庄,在那里我连续喝了几个月的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老先生用不同温度、不同杂质的水泡相同的茶,茶杯端上来时,先闻再品,他在一旁引导,有时也会启发我去形容自己的感受,有些细微的体验,经他引导,也变得刻骨铭心。
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旦获得了细致的体验,就再也不想回到先前的粗糙的生活了,至少在喝茶这件事上,没那么容易对付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山猪吃不了细糠。
我于咖啡而言,就是一头山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