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读书笔记(《克拉克森的农场》《离岛》)
8月完成的书籍是[英]杰里米·克拉克森的《克拉克森的农场》以及库索的《离岛》,两本书均是在推书博主的视频中选出的“亲自然”类书籍,第一本是英国人气农业真人秀节目的纸质版本,第二本是旅日华人探索日本偏远离岛的游记,与期待的不同,这两本书内容的主题并不是想象中的“悠闲”与“惬意”,更多的却是“纠缠”与“矛盾”。
《克拉克森的农场》是英国一档农业真人秀节目作者的“日记”,其所展现的英国农业风光与我大学时期最喜欢的《万物》系列中呈现的温馨、自然、优雅的感觉完全大相径庭,克拉克森是一名性格相当“劲爆”当的红的汽车节目主持人,这本书中的农业并不是理想中的风吹稻香中的舒适安静,而是各种机械引擎轰鸣伴奏下重金属摇滚,对于我们这些对田园生活有着诸多美好想象的中国读者来说,作者笔下那充斥着拖拉机、电锯、收割机轰鸣声的工业田园生活多少有些让人难以接受,再配上作者对于英国或者欧洲一些农业政策露骨的讽刺,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堆巨大的矛盾聚合体,其中既有个人的矛盾,也有整体环境的矛盾。
个人的矛盾是作者本人跨界转型中认知的改变,在一个长期与金属构造物打交道的人眼中,控制一群四脚乱窜的家畜确实让人烦躁,而这与整体环境的矛盾相较而言,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曾经被国内公知大肆鼓吹的绿色高效欧洲农业体系在遭遇到全球性的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后也陷入了困境,那些曾经为了实现低碳、环保、动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开始成为套在农民身上的枷锁,导致个人几乎无法靠从事传统农业来维持生计,只能抛售自己的产业让“大庄园主”进场,大庄园主进场后靠着规模化、工业化来降低成本并靠着政府的各种补贴才能继续发展,但随着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人们观念的冲突加深以及全球形势的变化,冲突愈演愈烈,我不清楚英国当地的实际环境到底如何,只是在这本书中,农业已经成为了一个越干越亏的产业,而且还处处充斥着各种利益集团斗争的痕迹,在民以食为天的我们眼中,这真算得上是一个地狱笑话了。
此外这本书还有一点让我难以理解,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其背后的纪录片,很多的推荐都是说这是“有趣、幽默”的,看了很解压,想投身田园生活,对此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去看这档已出了四季的真人秀,但想着在英国,一个颇具人气的富豪在电视镜头下从事农业都要面临这么多的“矛盾”,若不是其本身资产雄厚加背景深厚,其早就不知破产多少次了,那镜头之外的那些真正从事农业的人会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下呢,细思不经让人觉得背脊发凉?
《离岛》作者库索,1985年生于中国贵州,2015年移居日本京都。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新周刊》主笔,豆瓣年度好书作者,其简介说她字如其人,敏锐而真诚,关注女性、自然、传统文化艺术等主题,视角独到,细致中带有一丝狡黠。从本书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样的描述确实非常精准,离岛指的就是日本外海的岛屿,他们远离日本本岛,类似我国的四五线小城市的郊区小镇,且由于人口规模很小、地域环境的隔绝更大,导致这些地方出现了产业衰败、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文化断层等种种问题,但同样的当地的人们也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采取了种种措施,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上岛实地体验离岛的生活,以旅行者和访谈者的是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离岛之上的种种“矛盾”。
全书记录了三个不同离岛区域的情况,看重世界历史遗产的五岛,传承文化的佐渡,开放进取的隐岐,三个不同的离岛区域既有很多共性的问题,也有许多自身的特点,作者在这三座岛上通过与不同类型的人群接触、交流,让读者在他们的话语间从不同视角去审视离岛面临的“矛盾”,进而由此延展到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回想起大一学院辩论联赛决赛的辩题“当代大学生毕业应该回乡/留城”,当时(2010)正值一部名为《蜗居》的热播剧引发了广泛讨论,对我个人而言那场比赛应该算是仅次于学院在校赛取得冠军的高光时刻,那场比赛的稿子至今仍然躺在自己电脑之中,现在翻看很多观点都真是幼稚,不过有一点确实是找的较为正确,那就是大学生留城或是回乡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双向的社会问题,其既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乎地方的发展,可能就是这个较为准确的剖析让自己当时不仅赢了比赛,还拿下了最佳辩手。
当时的自己未曾想到,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世界经济放缓,让诸多问题升级,城市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发展需要环境,两者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放之国际皆准的“内卷”环境,书中作者在访谈那些在离岛生活的年轻人时,他们皆说无法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感觉时间都不是自己的,其中一人描述令我动容,他说在东京的地铁上拥挤的人群都低头看着手机,嘈杂的环境下,没有任何人在交流,人们抓紧时间把自己挤入手机屏幕,试图消遣放松,但却没有一个人的嘴角带着笑容,感觉不到人的快乐与生气,而这样的场景我想许多打工人都并不陌生。
但同样的,离开了就会“解脱”吗,答案也显然不是,书中在离岛生活的人们确实都拥有了一些快乐,但他们也在自己的环境中面临了各种的压力,他们的生活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隐居悠闲,而是充满了忙碌,为了在更为偏僻的地方重建生活,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虽然他们将这些压力定义为“充实”,但这其实也是个人选择后的主观判断,城市的忙碌、离岛的忙碌本质上都是人们在对抗生活的压力,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实际上没人能说的准,他人的经历无法作为模版来进行复刻,顶多能算是经验得以参考,唯一能说清的就是一旦选择必然就会承担选择的代价,天空与深海,鱼或鸟的选择后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
世间无乐土,尘世皆烦恼,书籍最后的篇章中记录的一个名为阳太的孩子让我印象深刻,他生活在一个亲近自然的家庭,从小在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下活得悠闲自在,小小年纪做饭烧火、爬树摘果样样精通,他为人善良热情,喜欢交际,经常向到家中来访的客人展示自己最喜爱的玩具—自制的秋千,他和自己的三个弟弟妹妹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电视、游戏机、饮料、垃圾食品的世界中,可以说来自大城市的父母把自己的想象中最好的生活带给了自己的孩子,但未来将会如何呢,当作者看着阳太在站在商店外观看棒球比赛久久不肯离去时,不禁会想当阳太不得不离开父母打造的世外桃源时,又会长成怎样的大人呢?对此,作者隐约的表达了自己的担心,而就我个人而言并不看好这种看似美好的教育方式,因为父母过多的把自己曾经享受过、体验过以至于厌烦的东西当成不利因素,而又刻意的把自己曾经始终没有得到的当成最优的条件,这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借由孩子来弥补自己曾经的缺失罢了,电视、游戏、小说这些替罪羊承担了太多莫须有的罪名,以至于很多人把客观环境当成了主观原因,忽略自己人性的弱点,放大了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试想一下阳太长大以后外出读高中与同龄人完全没有交流的话题被人排挤时,他还会感谢父母精心为他打造的童年生活吗。所以,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选择要建立在经历之上,完整的教育是更多的接触和经历,而不只是主观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