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1028|隐士的心之所向
北宋隐士林逋不在官场却心系官场,与官员交往甚密,辅导侄子林宥考上进士,收宋真宗、仁宗父子送的粮食与绸缎。公元1028年,林逋去世,宋仁宗赐予他「和靖先生」的谥号。 罗振宇《文明之旅》1028借林逋生平梳理了古代的隐士文化。隐士明明有货与君王的才能,偏要归隐避居,不为君王所用。北宋以前,印刷业未兴,能够学到一身货与君王的文才,往往是出身高门大族。比如罗振宇在节目中介绍的嵇康与陶潜,一个是曹操的曾孙女婿,一个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后人。 北宋印刷业发达,知识传播成本降低,科举取士规模扩大,科举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通过科举、考中进士才能证明个体有货与帝王的才能。如果不考科举就直接隐居,没有通过民间普遍认可的科举这个能力测试,大家不会觉得这个人是不图名利的真才子,反而会觉得这个人是没有本事还要假装清高的戏精。那为什么林逋没有遭遇当时舆论的嘲讽?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可能是他辅导侄子考中了进士。 在科举出现但没有大规模普及的隋唐,民间尚未普遍认可科举这个能力测试器,一些人没有参加科举,但是不会影响大众否认他们有货与帝王的才能,所以,隐士在隋唐还有生存空间。白居易就发明了「中隐」的概念,亦官亦隐的一种归隐。看到「中隐」这个概念,我的想法是白居易开心就好。白居易心有所向,晚年把自己的诗文分别抄录了五份,放在不同的地方保存,以期文章流传。 归隐者,有才不想货与帝王,有才且爽快货与帝王,有才想货与帝王但偏要摆架子,无才但痴想帝王买单,卖家各有心思,买家更是天威莫测。各人心有所向。 《文明之旅》1028结语意味深长,区分了祷告时抽烟和抽烟时祷告的区别,一个是做神圣的事情的时候自我允许小小堕落,一个是在堕落的时候依然心怀神圣的方向。罗振宇最后说:「人面朝的方向不一样,人的本质就不一样。」 「我是一个悲观的人,但我的脚要走乐观的方向。」这是台湾舞蹈家林怀民的金句,也是我的信条,结合罗振宇提供的视角,我才意识到,方向不同这么重要。 这期节目的结尾也呼应了开头,片头介绍,公元1028年,宰相张知白去世。号称公正无私的张知白生前给朋友升官,这明明是来自副宰相鲁宗道的建议,但鲁宗道转身向官家打小报告,状告张知白徇私。旁观者可能不屑张知白伪君子、鲁宗道真小人的举动。但是,人非圣贤,身上难免人的劣根性,张鲁二人「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前进」,都有「人性的高光时刻」,都很了不起。 前几天有人跟我说,自己喜欢过的人都塌房了,我不知道对方所谓何人何事。我想到的是,「塌房」可能是不符合旁观者心中的道德期待。每个人或者说多数人身上都有人性的污点,放到放大镜之下,都经不起审视。于人于己,不一味挞伐泥沙俱下的堕落,多去肯定堕落中、堕落后自新的努力,是《文明之旅》1028给我的启发。 昨天是教师节,蒙曼老师实地探访苏巴什佛寺遗址,向曾经在那里讲经的鸠摩罗什致敬,向传承文明的老师致敬(见小红书)。十月要考一个翻译考试,参考书还没看,翻译史倒是看了开头,提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译经的贡献。《文明之旅》就是在传承文明,感谢罗振宇老师、得到平台制播这么高质量的节目。 黄体字化用自《文明》节目的内容
隐士不是躺平,也有自己的勇猛精进 https://mp.weixin.qq.com/s/89o7htruerRwFXSvsxlwGQ
白居易保存诗文相关内容见《20240726罗振宇长城直播:敞向外部变量》https://mp.weixin.qq.com/s/HTv1mqbqLyUBEV5ZpgKYD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