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找到爱你的秘诀,永远作为第一次 @2024FIRST电影节
大概本科期间就开始关注FIRST了吧。多年看华语片,又看到当年一部部佳作从FIRST走出,心里的向往莫名就种下。
但成年人是没有暑假的,于是很久以来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亲自去一次。今年终于有了机会,在自己刚刚30岁的年纪——30岁当然还算青年。
【顺道的西宁旅游】
刚好也一直没去过青海,所以暗暗盘算了一个旅游计划。可惜天公不作美,不知道如今为什么到处都是极端天气,西安的七月闷热得有如梅雨季,到处都在发洪水,大雨也波及到了夏天几乎不会下雨的西宁。还刚好是我安排出行那几天。
原本计划23号到西宁先来个青海湖一日游,然而出行前一天得知那几天西宁天气都不太稳定。联想起那几天各种高速事故,已经定好车了的我还是对一人自驾感到有些心理疲劳了。在犹豫的间歇,顺手查了一下青海湖攻略(是的,这种行程本J人一般都是临时才做攻略),看到非常有国内知名大型景点的特色:圈地收费,摆渡车,一个个原本宝藏的免费观景台被莫名关闭.....立刻PTSD了,成功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果然一点兴致也没有了。再加上阴天的景色大概率一般,果断退了订好的租车。
顺便说说,不太能理解所谓的青甘大环线是怎么被炒起来的,但一看就是千万不能暑假去一起凑热闹的路线。甘肃当然还是要河西走廊一路玩一遍,至于青海之后还会不会再来单独玩一遍,那就再看缘分了。
于是就只能西宁市内一日游了。下了飞机先直奔知名的马尔沙牛杂汤,一大早就人山人海。味道还不错,形式很像陕西的水盆羊肉,但味道感觉没有水盆鲜,胡椒味也更重,喝到后面会有点腻。
吃完西北Brunch就直奔塔尔寺了。对藏传佛教一直兴致寥寥,大多还是抱着打卡的心态去的。到了之后就被浩浩荡荡的旅行团击垮了大半,结果旁听到导游说,现在还不算人多的,下午大型团来了那更是人山人海。
这种景点是老人家们最喜欢的,去过塔尔寺并且非常喜欢的我妈就一直叮嘱我,找个导游,不然看了等于白看。但玩完之后我想告诉她的是,确实不用找。因为不管走到哪里,身旁都至少环绕着三四个小团,伴随着基本一致的导游解说立体声,都不用说是不道德的蹭听,可以说是想不听都不行。而且,这个佛像不想听了,可以直接跳过到下个佛像,那里必然至少有一个导游正在讲解,可谓免费的流水线直播。
对佛学的理解甚浅,但好奇是有很多的,遇到感兴趣的信息都会仔细看一看听一听。目前无法评价自己天生并没有好感的藏传佛教,先立一个flag,且待对佛学理解更有体系之后再妄议几句。
塔尔寺逛了两个多小时吧,一大早起赶早班机已经很累,于是打车回酒店躺平了。西宁是一座几乎没有空调的城市,住的酒店也不例外。但夏天20度左右的天气,属实让现在越来越不适应夏天天气的我舒适了,不愧是「夏都」。
在酒店点了青海特色的酿皮和酸奶,被惊艳到。酿皮比起陕西的凉皮更粗,酱汁不只是辣油,加了韭菜叶子,总体更筋道更爽口,吃了一整碗也完全不腻。
吃完就睡了一会,到傍晚才醒,结果导致半夜又失眠到四点,第二天的观影行程,就这么埋下了雷....
【三天观影行程】
Day 1 20240724
第一天抢的票是午后才开始的,于是还算是睡了个懒觉。本来想早起去博物馆,但最终没来得及,就只去博物馆旁边吃了个种草的羊肠面。第一口很舒爽,越往后就越腻,只能说是个特别的体验。
然后买了杯咖啡又往回赶。第一场是在大剧院,也是全程唯一一场在大剧院的。硬板凳,没空调,这样的预防针已经听了太多,但作为第一场,即便还是很困也依然很激动。上完楼梯走到大剧院门口时,看到戴锦华同一时间从另一侧的楼梯走上来,顿时觉得这个味儿对了。
戴锦华会来是因为这是她的一帧女性主题的第一场。这次抢票很奇特,主竞赛剧情片一部都没排不进来,刚好也一部都不想看,看的基本都是她的一帧和纪录片,也是很朋克的一次观影旅程了。以下开始逐部写流水账回忆。
《我们在河畔希望被鱼怪吃掉》 2/5
开场的时候觉得画面很美,看日本青春电影不多,所以对这种色调还没有免疫。导演本人也是女主角,长相很对胃口。可剧情一路都没太理解,一直以为后面会有转折,但看到最后也没有,莫名其妙地就结束了。就有些空洞,情绪好像也没什么情绪。拍一部长片还是很耗精力和资源的,总觉得这样的产出是某种浪费。
《不明物种》3.5/5
第一场折戟后很快往王府井奥斯卡影城赶,这里才是未来几天的主力。坐在大皮沙发椅上感觉就好了。虽然这部片的简介也没看出什么头绪,但就很快入戏了。几乎全部都是长镜头+对话,很多非职业演员,可以说是没什么剧情也没什么心机设计,但居然看得很投入。如果是外国闷片我可能一分钟都看不下去,但套上北京宋庄一群文艺亚比做主角,就非常代入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又欣赏一次北京(欣赏但不向往)。
映后见到了主创,听了导演的介绍才知道非常非常美的女主角其实是一名诗人,片中的孩子也是她自己的孩子,很有趣也很北京。全片只花了小几万块,在疫情期间拍了两三天,剧本几页,幕后都是凑出来的团队,拍电影好像也很简单,但被打动又是太讲机缘的事。
《渔夫》4/5
连轴转去到了下一场纪录片,主角是一名生活在广东河道上的小破船上的老头。他的日常就是在河道里捕鱼,在岸边养鸡鸭,回到船上做饭吃饭听广播,上岸给过路人卖现捞的鱼,一天又一天。近2个小时的纪录片,DV画质,是这天最喜欢的一部。看简介就毫不犹豫预约了这场,在场也没几个观众,完全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乐趣。一直非常喜欢这种老广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过得一日算一日,张口闭口丢你老母。中间有一段老头边卖鱼边用广播放《半斤八两》,又俗套又对的那种感觉,鸡皮疙瘩起一身的瞬间。
晚间在广场的户外场,结果刚开始下了雨,顿时兴致减少一半。在开场前得知会有吴慷仁来露天问候,莫名其妙地就见到了看了这么多年的遥远的演员,虽然年纪大了还是要为这一秒的好运气激动一下。电影看了一会就知道不是自己的菜了,儿童片也确实过了年龄,满足地回去睡觉了。
Day 2 20240725
早上醒得很开心,因为是带着去吃牛肉面的期待醒来的。
去了老城区知名的老蒋家,20来块钱吃了满满一大碗肉,太香了,太幸福了。(虽然好像也没比西安的好吃太多,那么甘肃再见)
「超短片竞赛合集」
一大早就连看20多部5分钟的超短片,不太费脑,但大部分都乏善可陈,看到最后也是有一些疲惫。最喜欢《北县传说》这一部,用各种剪纸、动画拼贴起来的,甚至还包括卫生卷纸,非常有创意。知道这个项目是希望鼓励大家用手机简简单单也可以拍出好东西,但总觉得迎合了现在的短视频时代,思想上就很不想顺从...
《菠萝,凤梨》4.5/5
整个三天最喜欢的一部,没有之一,看了这部觉得来值了。依然不是主竞赛单元的作品,但不妨碍几乎所有观众一致好评。
高考移民这么好的题材,之前居然没有怎么被拍过,也不是很理解有多么敏感,难道不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吗,但看这貌似艰难的公映可能性,可能确实是挺敏感的。而且高考的所谓「重要性」,在如今提起似乎也有些讽刺。
全片节奏非常好,工整且不俗套。黑白摄影原本以为有什么艺术考量,映后听导演解释才知道是成本有限下的取巧。高考和母女关系这两个题材的结合,真的是戏剧张力拉满,结局来得猝不及防,在高原缺氧的电影院里,真的看出了过呼吸的紧张感。震撼之余也非常沮丧,为什么这么多年了,高考这个狗屁东西还能够有刻在DNA里的PTSD呢,连控制都毫无办法,经常会出现在我自己的梦里。可事实上,在当年自己感觉没有那么痛苦,如今结果导向地再回想也没那么痛苦,那为什么它仍然会以一个痛苦的形式时不时阴魂不散呢。我不知道,可能一贫如洗但愿意为女儿花大钱买海南户口的妈妈也不知道,但我们都随波逐流被大浪卷得遍体鳞伤。
《特别的你》3/5
一直对自闭症这个群体很感兴趣,但又不敢看太残忍的影像资料。这次鼓起勇气看了纪录片,确实是觉得,绝望。自闭症真是一个美好的命名,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些可怜的儿童,他们的躯体和精神,从政治不正确的角度来说,确实存在得就像一个错误。于是真的很佩服片中三位家长,他们是以什么样的耐心和爱陪伴孩子。片子本身拍得一般般,但给观众打开了一扇真实的窗户,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但好像也没太多办法,想来想去,就只有绝望。也只能祝福。
「训练营汇报」
是参加这届训练营的年轻人们拍的短片合集。好E的艺术家们,i人脚趾扣地,羡慕他们的热情和活力,也确实欣赏不来艺术家们拍的故弄玄虚的片子。没见到娄烨,可惜。
Day 3 20240726
最后一天了,又是一碗牛肉面,精神满满出发!
「她的一帧短片合集」
总计看了五部女性视角的片子,最喜欢华人导演拍的那部《在好久好久以前 / Something Blue》,很氤氲的氛围,很有味道的镜头语言。其他的要不就是技法成熟但空洞,要不就是情感浓烈但俗套。
《我要找到你 / I'm Gonna Find You》 3/5
一部关于拐卖儿童的纪录片,也是老题材了。可能是我偶尔迟钝,对于这种悲剧下的执念,往往除了一句「祝他们都好」,好像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也无法预期如果我身临其境会怎么做。可能在天降的无端悲惨面前,什么都是无力的,同情是,理解和不理解也都是。无非只是命运和运气的差别,那又能说什么呢,发表任何评论都是如人饮水的屁话罢了。
《学院精神》
最后一场了,4部法国短片的合集,看之前已经觉得眼睛酸涩,体力到尽头了。但进场之后却觉得惊喜满满。
第一部讲为法国难民提供翻译的故事,设计非常精巧,我很喜欢这种偶然的套路。最喜欢第三部《图钉》,简直是时代之歌!怎么可以拍得这么疯癫又这么合理,倒也不知道欧洲人有什么好抱怨工作的就是了!
——————————
当然,三天的观影,被触动到的肯定是远少于无感的,但时间也不算浪费。第一次体验连轴转的电影节观影,感受很棒。我不需要看到多少可一不可再的佳作,但每天一睁眼就知道,我只需要走进电影院面对大银幕,不想任何外部的事安静度过几小时,这种确定感让我觉得安全。原本以为年纪大了,坐不动了,没耐心了,但体验了一次发现好像还行。还没老,还看得动一天几场,还能在银幕前起鸡皮疙瘩,还能有运气看到一两部非常喜欢的电影。即便在这个电影快消亡的年代,也要说,真好!
© 本文版权归 Hippopotamuse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