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成年人,会发疯,也会发光


最近有一个新发现:朋友们见面不再聊一些遥远美好的话题了,而是聊一些很现实很具体的困境。
「工作不好找」、「上岸好难」、「买的房子跌了」、「准备辞职了」。
很现实,很具体,也很无力。
像极了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的那样: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这些年国际局势多变,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经济下行,就业大环境不友好,人们被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慌、焦虑和无力感当中。
于是大家开始对一些宏大叙事祛魅,试图把注意力重新聚焦回当下,做一些具体的事,跟一些具体的人、事、环境链接。
至少这样会让心里更踏实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也更强一些。
前段时间我们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征集:
生活里有哪些“发光”的瞬间,让你觉得自己还不错,为自己感到骄傲?
我们收到了一百多份答案。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有人用坚持对抗虚无,有人用坚持实现梦想,有人在坚持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每个年代都有一定的不确定,坚持做具体的事大概就是我们对抗生活不确定的最佳方式。







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也许和一粒尘埃没有太大区别。
可即使是细如尘埃的小人物,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生活,坚持做具体的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至亮时刻」,它不一定指向某种伟大的成就,或者外界的认可,而是关乎你的内心感受。只要在那一刻,你为自己骄傲,你重新确信了自己的信念,你能真心认可自己的价值,那就是你作为普通人的「至亮时刻」。
而只要我们还记得自己的「至亮时刻」,我们的一生就不是平平无奇。
它有光,有希望,有美好。
梁永安教授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我们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这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
坚持做好一两件事,在时间的复利下,也会积累成奇迹。
撰稿:清嘉
责编:梁珂

你做三四月的事,
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余世存《时间之书》
新世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个优秀的学生不想当医生了,原因不止在“4+4”学制 (9人喜欢)
- 我想拍下18位妈妈的手。她们的手里,握着所有的女性议题 (3人喜欢)
- 想离职但不敢怎么办?我去问了职业生涯咨询师的意见 (4人喜欢)
- 你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张照片,会是什么样? (7人喜欢)
- 坏事频发的三月,我们还能对明天抱有期待的理由: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